趙玖香 桑田
摘 要:植物景觀建設包含著生態(tài)上的景觀、時間上的景觀、文化上的景觀。通過園林植物景觀美的創(chuàng)造手段來表現(xiàn)和實現(xiàn)。因此,本文將著重從形式美來分析景觀美感的變化。
關鍵詞:園林植物;景觀;美感要素;影響
中圖分類號:TU-09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1-0178-02
一、植物觀賞特性
(一)體量
體量構成了植物景觀的骨架,在視覺上的變化特征最為明顯的是植物的大小和高度,它直接影響著空間范圍、結構關系及設計的構思與布局。因此,種植設計中應首先考慮植物的大小,其它特性都要服從植物大小。
(二)外形
常見的基本類型有:圓錐型、圓球型、圓柱型、卵圓型、垂直型、倒卵型等。植物的外形,是從生長習性與植物整體形態(tài)來考慮的大致外部輪廓,其觀賞特性沒有體量特征明顯,但在植物的布局與構圖上影響著多樣性與統(tǒng)一性。
(三)色彩
園林景觀建設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植物色彩的布局。在自然界中園林植物色彩豐富,色彩是對景觀欣賞最直接、最敏感的接觸,不同的植物以及植物的各個部分都會顯現(xiàn)不同的光色效果,絕妙的色彩搭配可以令平凡而單調的景觀升華。園林中以色彩艷麗的花、葉、果、枝干等構成了繽紛的園林色彩景觀。
(四)質感
質感是人的視覺以及觸覺感受,是一種心理反應,這就決定了植物的質感的主觀性和相對性??偠灾?,植物質感不是單一不變的,隨著植物本身的生長發(fā)育和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或者觀賞者以及觀賞者心境的變化,植物質感也隨之變化。正是植物質感的這種不確定性,卻能促使景觀表現(xiàn)更加的豐富、多樣。因此,在景觀表現(xiàn)過程中,要正確把握植物純粹材料的自然質感的美感和人工質感的審美美感之間的關系。
不同的植物有各自不同的形態(tài)特征,其株型、花果稠密度、顏色等都會影響植物的整體質感。如榆樹、木槿、毛白楊、玉簪等比較粗放;銀杏、鋪地柏、黃楊、菊花則屬于中等;而檉柳、桂香柳、黃櫨、棣棠等則比較精細。另外,植物單獨某個部分如樹皮、葉、花、果等由于其不同的形狀和質地,其質感也有差異。如重瓣榆葉梅樹皮黑褐色并且反卷比較粗放,而三球懸鈴木的樹皮薄片狀剝落之后灰褐色斑塊則顯得光滑細膩;另外,構樹的葉片大而粗糙,小葉黃楊葉片則厚實有光澤更顯精細。
利用植物質感表現(xiàn)景觀時,不僅需要恰當搭配植物的自然質感,或者適當表現(xiàn)其人工質感,同時也要充分考慮植物色彩、姿態(tài)等其他因素,從整體出發(fā),營造特點鮮明且豐富多樣的景觀。
二、藝術構圖
園林綠地的性質與功能是園林藝術構圖依據(jù),園林綠地地形地貌、植被以及園林建筑等是園林藝術構圖的物質基礎,在一定的空間內,結合各種功能要求對各種構景要素進行取舍、剪裁、配布以及組合。其基本原則包括:造園之始,意在筆先;相地合宜,構園得體;因地制宜,隨勢生機;巧于因借,精在體宜;欲揚先抑,柳暗花明;起結開合,步移景移;小中見大,咫尺山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文景相依,詩情畫意;胸有丘壑,統(tǒng)籌全局。造園者必須從大處著眼擺布,小處著手理微。利用隔景分景劃分空間,又用主輔軸線對位關系突出主景,用回游路線組織游覽,還用統(tǒng)一風格和意境序列,貫穿全園。這種原則同樣適用于現(xiàn)代風景園林的規(guī)劃工作,只是現(xiàn)代園林的形式和內容都有較大的變化幅度,以適應現(xiàn)代生活的需要。總之,造園者只要胸有丘壑,統(tǒng)觀全局;運籌帷幄,貫穿始終。就能創(chuàng)造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園林境界。
三、構景層次
(一)主景與配景
主景或主景區(qū)是風景園林的構圖中心,處理好主配景關系,就取得了提綱摯領的效果。
突出主景的方法:
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 如“主峰最宣高聳,客山須是奔趨”,或四面環(huán)山,中心平凹。
2、軸線對稱法 包括絕對與相對的對稱手法。
3、“百鳥朝鳳”或“托云拱月”法,也叫動勢向心法 即把主景置于周圍景觀的動勢集中部位。
4、構圖重心法 把主景置于園林空間的幾何中心或相對重心部位,使全局規(guī)劃穩(wěn)定適中。
5、園中之園法 不少大面積風景區(qū)或園林在關鍵部位設置園中園,以其局部之精徽而取勝。
(二)層次與景深
沒有層次就沒有景深。中國園林,無論是建筑圍墻,還是樹木花草、山石水景、景區(qū)空間等,都喜歡用豐富的層次變化來增加景觀深度。景深一般分為前(景)、中(景)、后(背景)三個大層次,中景往往是主景部分。當主景缺乏前景或背景時,便需要添景,以增加景深,從而使景觀顯得豐富。尤其是園林植物的配植,常利用片狀混交、立體栽植、群落組合、季相搭配等方法,取得較好的景深效果。有時為突出主景簡潔、壯觀的效果,也可以不要前后層次。
(三)對景與抑景
對景多用于園林局部空間的焦點部位。多在入口對面、涌道端頭、廣場焦點、道路轉折點、湖池對面、草坪一隅等地設置景物,一則豐富空間景觀,二則引人人勝。一般多用雕塑、山石、水景、花壇(臺)等景物作為對景。抑景或障景,是指以遮擋視線為主要目的的景物。中國園林講究“欲揚先抑”,也主張“俗則屏之”。二者均可用抑景障之,有意組織游人視線發(fā)生變化,以增加風景層次。障景多可用山石、樹叢或建筑小品等要素構成。
(四)四時造景
運用大自然景色的四季變遷,創(chuàng)造春夏秋冬景觀,是我國造園藝術的一大特色。四季造景,表現(xiàn)在景區(qū)劃分、植物配置、建筑景點、假山造型等方面。如利用花卉造景者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的表現(xiàn)手法。用樹木造景的有春柳夏槐、秋楓冬柏。利用山石造景者有揚州個園的春石筍、夏湖石、秋黃石、冬宣石作法。運用意境造境的有柳浪聞葷、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進行大環(huán)境造景的有杏花村、消夏灣、紅葉嶺、松拍坡等。南京有春登梅花山、秋游棲霞山、夏去清涼山、冬登覆舟山的賞景習慣。畫家對季相的認識,對造園甚有益處,如園林植物上“春發(fā)、夏榮、秋蕭、冬枯”或“春莫、夏蔭、秋毛、冬骨”。“春水綠而瀲艷,夏津漲而彌漫,秋潦盡而澄清,寒泉涸而凝滯”?!按涸迫绨Q,夏云如奇蜂,秋云如輕浪,冬云澄墨慘翳,”。,總之,按照四時特征造景,利用四時景觀賞景,早已成為人們的習慣。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tài)與感知[Ml.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2]蘇雪痕.植物造景【M.l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4.
[3]Wilson,W.H.l989.The City beautiful Movmeent.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4]Lien,J.N.andBhuoff,GJ..Extension of visual quality methods for ubran foersts. Juonral of Enviornmenial Management,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