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念 王崗
摘要: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武術必須做出相應的轉型去適應這個時代的特征。從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的視角,分析中國武術在當代必須做出轉型選擇的內在原因為競技武術、傳統武術、學校武術、藝術武術、武術研究、武術人才培養(yǎng)、武術國際化等的困境,外在原因為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轉變、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文化軟實力增長及民族文化認同增強的需要等。在此基礎上思考中國武術轉型發(fā)展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中國武術;文化轉型;競技武術;學校武術;武術國際化;藝術武術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章編號:1009-783X(2014)01-0011-05 文獻標志碼:A
改革開放結束了我國多年停滯的社會發(fā)展,國民經濟重新駛入健康發(fā)展的快車道,并持續(xù)幾十年呈加速發(fā)展之勢。經濟的騰飛又帶動政治體制轉變,中國隨之進入了一個全面轉型期?!耙欢ǖ奈幕ó斪饔^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這是我們對于文化和政治、經濟關系及政治和經濟關系的基本觀點。”中國正在由以農業(yè)經濟為基本特征的社會向以工業(yè)經濟為基本特征的社會轉型,這也就意味著社會結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文化背景等各方面都要發(fā)生相應的一系列改變。
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武術要想繼續(xù)發(fā)展,發(fā)揮其為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建設文化強國作貢獻的重要作用,也必須作出相應的轉型去適應這個時代的需求。然而,我們可以用一句“社會轉型”來概括武術轉型的原因,卻無法于此找到轉型的途徑;因為“社會轉型”太籠統,僅盯住它還遠遠不夠,我們要在此社會大背景下深入全面地分析武術必須轉型的各種內在和外在的因素,第一是為了人們更加直觀地確認武術當代轉型的必要性,第二,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找到武術當代轉型的途徑。
1.武術當代發(fā)展必須轉型的內在原由
1.1競技武術:力入奧運,幾近泡影
近代以來,隨著槍炮的使用,武術逐漸淡出以往賴以生存的罕事戰(zhàn)斗和民間護衛(wèi)領域。這里用的是“淡出”而非全部的“脫離”,實際上,武術從來就沒有也永遠不可能完全退出軍事戰(zhàn)斗和民間護衛(wèi)領域,人們對于任何先進武器都不可能無限制的依賴;但是,武術越來越“淡出”了它以往作為主角唱滿全場的軍事和護衛(wèi)舞臺。即便在其他領域,即健身、教育和文化領域,西方文化潮涌而來,也迫使我們心甘情愿,做之而后快地將武術“體育化”“競技化”?!绑w育”和“競技”雖然密不可分,但武術的“體育化”和“競技化”并不是一回事?!绑w育化”是把武術向西方的體育項目轉變,但并不一定要把它送上競技場,而可以在學校和社會中作為“強國強種”的手段,民國時期主要以此為主,那時還沒有以體操式的高難美新等標準來評價武術;而“競技化”則是將武術的舞臺置入競技場上,逐漸地參照體操的評價體系來評價此時的武術,主要地做出這一轉變性工作的是建國后,特別是近30年的體育(武術)管理部門。
正如錢賓四先生所說,“近百年來,世界文化所宗,可說全在歐洲”,“體育化”“競技化”之后的中國武術當然不能例外。于是,西方體育運動領域最為推崇的奧林匹克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此時“體育化”“競技化”之后的“競技武術”最高的追求。然而,奧林匹克并沒有因為中國武術的削足適履就接納了它,而是千方百計地抵觸和排斥武術進入奧運會比賽。對于西方社會主導的國際奧委會來說,他們對于武術固然有由于缺乏了解而產生的成見,但武術已經“體育化”“競技化”得不能再直觀了,如果說連這還看不懂,就只有全部改成體操(比如動作改成托馬斯,器械改成單雙杠,服裝改成緊身短服等)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中國沒有全心全力地去做。注意這里說的是中國,不是中國體育部門,中國體育部門在繁重的奧運會工作任務之外已經付出得足夠了。國際武術聯合會、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中國武術協會全力協作,國際武聯會員國遍及全球,國際武術比賽如火如荼;2008年中國武術成為北京奧運會特設項目,第一次如此規(guī)模和規(guī)格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我們不缺乏把武術作為一項體育運動項目的管理部門和組織及他們力所能及的努力,我們缺乏的是舉國全民的呼喚和國家各部門協同的努力。試問我們爭取武術進入北京奧運會比賽的過程中,中國的老百姓有幾人知道,知道的人中有幾人在乎,在乎的人中有幾人哪怕是發(fā)出點聲音?!然而,舉國全民的自覺又是能強求的嗎?追根究底,武術未能進入奧運會是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西方社會對于我們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尊重還沒有達到足以使我們有求有應(更不用說有求必應)的階段。
競技武術未能進入奧運會,再輝煌的成就,也因缺乏了競技體育的最高理想而黯然失色,使人感覺如鯁在喉,渾身不爽。
1.2傳統武術:武術本色,危近存亡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000余年,創(chuàng)造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積累了極為豐厚的文化資源。傳統文化資源與礦產、土地等物質資源的區(qū)別在于,它是兼具人文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稀缺資源,是民族記憶和人類永續(xù)發(fā)展的重要載體。在這些資源當中,中華傳統武術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容、強大的多元功能,成為中華文化當之無愧的杰出代表。中華傳統武術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廣博而沉重的文化,聯系著中華民族古老、悠久而清晰的血脈,昭示著中華民族精進、不屈和開拓的精神,它是我們燦爛文明無比有力的見證和無與倫比的榮譽之一,是這種見證和榮譽的活態(tài)留存。
然而,盡管武術管理等相關部門做出了努力,我們的傳統武術仍無可奈何卻又毋庸置疑地走到了一個“存亡之秋”。傳統武術遭遇的危機是多方面的,首先,早已開始的熱兵器時代占據了傳統武術作為一種搏殺術的實踐舞臺;其次,傳統武術賴以生存的農業(yè)社會基礎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面目全非;再次,人們的生活內容的多元化和生活節(jié)奏的快捷化使得傳統武術的傳承途徑狹而又窄。然而,稍加注意就會發(fā)現,這些原因說的都是客觀基礎或環(huán)境問題,不涉及人為的因素。如果說面對這種不利的客觀基礎或環(huán)境我們應該做點什么的話,姑且不說發(fā)揚,至少應該是傳承和保護;然而,事實是,人為的競技武術的單極發(fā)展,導致了傳統武術面臨著瀕臨滅亡的危險。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傳統武術的習練缺乏官方的資助,誰愛練誰練,愛在哪兒練在哪兒練;傳統武師沒有任何政府相關的職業(yè)地位;傳統武術人沒有升學、就業(yè)、落戶等有關的優(yōu)待政策,因為沒有與之相關的評價系統;傳統武術缺乏政府支撐的挖掘整理、理論研究、市場開發(fā)等措施。傳統武術已經到了最邊緣、最底層、最微弱,自生自滅、危在旦夕的境地。
1.3武術國際化:成就顯著,問題深遠
與中國各種傳統文化形式相比,在參與國際傳播與競爭方面,中國武術都具有得天獨厚的特點和優(yōu)勢,比如:武術用身體作為第一表達方式,易于了解、理解和接受,容易避開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同化之嫌疑,具有健身、娛樂、競技、文化承載等多元化功能,等等。而且,中國武術在承載中華民族的剛柔相濟、推己及人、仁者愛人等文化精神方面又是最為全面深入和直觀的。從一首經典英文歌《Kung Fu Fighting》里關于中國人都是武術高手的描寫到外國人問溫家寶:總理,您會武術嗎?可以看出,中國武術是中國文化當之無愧的“名片”。更重要的是,武術遠不止是一項體育運動項目,“中國武術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思想與精神要義,有自己的文化力量。它從不同角度詮釋著中華民族核心價值體系的真諦,演繹著中國人的民族精神”;所以,武術對于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具有戰(zhàn)略優(yōu)勢和意義。
然而,中國武術的國際化傳播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問題深遠。從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幾個主要途徑來看,存在著“政府部門有計劃、有目的的武術世界傳播:數字上的‘虛無,結果上的‘失根;借助影視作品作為媒介的中國武術世界傳播:解讀上的‘偏頗,認知上的‘誤讀;傳統武術組織和個人的世界武術傳播:成就上的‘顯著,管理上的‘松散?!钡戎T多問題。其中的根本問題有2點:第一,“‘體育的中國武術的國家地位和社會地位幾乎成為中國武術的唯一追求,而‘文化的中國武術幾乎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和開發(fā)”;第二,我們沒有意識到中國武術文化的特殊優(yōu)勢和戰(zhàn)略意義,從而認為武術的對外傳播只是部分被體育化了的武術人和幾乎完全被體育化了的武術管理部門的事情,從而使得武術的國際推廣明顯地力不從心。
1.4學校武術:形同虛設,名存實亡
青少年是社會的未來,學校是國家文化、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前沿陣地和后備保障。“學校武術作為武術存活和發(fā)展的重要傳遞方式和場所,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武術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始終都能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推廣和提倡,不論是教學大綱的制訂,還是教材的編寫。作為民族體育代表的武術,在我國教育體制的各個不同學段都嚴格地規(guī)定著授課的內容、時數,成為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然而,“盡管武術早在1916年就開始進入學校,不同時期又不斷地編入大綱、列入課程、制定教材。時至今日卻在學校中并沒有實現根本的普及,甚至在許多學?!鎸嵧觥{查,目前大多數中小學的武術課基本上是徒有虛名,甚至一些學校的負責人明確表態(tài)武術課可以取消。”“全國有2/3以上的學校沒有開設武術課。在一些開設有武術課的學校不僅沒有增加武術內容,反而削減武術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項目?!蔽覈行W武術教育幾乎處于“形同虛設”的狀態(tài)。
普通高校的武術教育現狀同樣不容樂觀。在實踐及相關研究中顯而易見,目前,高校武術教材過于陳舊,缺乏標準化、規(guī)范化,缺乏創(chuàng)新,不能為學生提供思考和培養(yǎng)興趣點的空間;武術教學課程設置不科學,教學方法單一、呆板,理論和實踐相脫節(jié),這樣無法活躍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積極性;武術教師師資水平不高,缺乏專業(yè)的武術教師。
1.5武術研究:囿于體育,停留表層
武術的“體育化”對于武術研究者產生2種影響:第1種,引起武術研究者對武術“體育化”問題的警覺和重視;第2種,讓武術研究者不經意地研究起了“體育化”了的武術,甚至更加推動武術的“體育化”。即便上升到文化研究,也大多停留在“體育文化”的層面,正如所謂的“籃球文化”一樣。武術文化的研究遠沒有將武術文化當做一種“修行文化”,一種“哲理文化”,一種“社會文化”,一種“藝術文化”,一種“教育文化”來研究。有幾種現象可以體現:1)武術研究者多為“體育武術”人出身;2)研究成果多發(fā)表在體育學術的平臺上交流;3)研究課題多出自體育管理部門和體育管理部門下的武術管理部門,等等。什么樣的武術決定什么樣的武術研究,什么樣的武術研究反過來影響出什么樣的武術。上述狀態(tài)的武術研究對于武術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著實令人擔憂。
1.6武術人才培養(yǎng):專業(yè)有余,綜合不足
在我國,培養(yǎng)武術專門人才的機構主要有武校、業(yè)余體校、專業(yè)隊、高校武術專業(yè)甚至武術院系,還有武術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培養(yǎng)了大量的武術運動員、教練員、教師及研究人員,不斷成長為武術方向的教授、研究員及知名的教練員、裁判員等,但時至今日,武術人才總體上的綜合能力與其他領域甚至各種體育項目學科領域相比都有不同的差距,有的差距還非常明顯,但在當代國際化、現代化發(fā)展的時期,我們恰恰需要復合型的人才,就像任何專業(yè)領域一樣。沒有復合型的人才,武術將永遠是別的領域的附庸、下位或補充的概念。
比如,在高等教育中,我們已經有了近40所高校招收攻讀學士學位的武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基地。“1984年國務院正式批準了武術碩士學位授予權,專門培養(yǎng)研究武術技術與理論的高層次人才。1986年,國務院正式批準上海體育學院設立武術理論與方法碩士研究生授權點?!薄?996年,國務院學位辦通過論證投票,在上海體育學院設立了第一個武術理論與方法的博士學位授權點,并于1997年正式將學科確定為民族傳統體育學,使武術的學術地位又上了一個新的高度。至此,武術學科與其他一般性學科一樣能夠全程培養(yǎng)最高學歷人才。”然而,武術高等人才的培養(yǎng),也在體育學的引領下,走進了“體育武術”的時代。“從我國體育領域引進蘇聯的體育教育體系后,作為具有身體教育特性的中國武術教育就一刻也沒有擺脫西方體育教育的牽引和豐宰,中國武術教育一直處于‘體育教育的下位概念。”從最早的體育教育專業(yè)武術專項教育,到如今的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yè)教育,“體育”概念一直夾裹在”武術教育”的軀體上,導致了武術專業(y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很好地按照武術本身的內在規(guī)律,成為一門具有顯著民族特性的獨立學科體系。進而導致了“體育學”下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業(yè)”的存在都受到“體育人”的質疑。武術學科始終沒有得到合理的科學定位,只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存活在“體育學”下“茍且偷生”?!耙愿偧歼\動、技能教學為主,課程設置較窄,缺乏人文氛圍,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專業(yè)性強、靈活性差、知識面窄、文化基礎薄弱?!薄艾F代武術”“競技武術”為主要內容的武術專業(yè)教育,導致了所培養(yǎng)的學生千人一面,百校統一?!斑@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也無形中導致了民族傳統體育專業(yè)學生在綜合素質上的欠缺”,“文化為核”“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在我們的教育產品中,也只剩下“肢體運動”“操化表演”,進而成就了它的“窄小粗淺”。
1.7藝術武術:迎合市場,不重責任
中國武術不僅具有技擊,還有著豐富的健身、教育和藝術的功能;于是,藝術創(chuàng)作者尤其是影視藝術人便把武術作為影視作品的綠葉甚至是主干,來迎合市場,滿足觀眾對于暴力宣泄的心理需求,以創(chuàng)造永不滿足的商業(yè)價值。
武術影視孕育了武術運動的一種新型表現形式——影視武術,豐富、充實了武術的內容體系和文化內涵;武術影視借助科學、先進的影視傳媒效應,有效地拓展了武術傳播、推廣及發(fā)展的途徑和空間。另外,一些優(yōu)秀的武術影視傳播者在武術運動的傳播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從而大力促進了我國武術運動的傳播與發(fā)展;武術影視為武術運動提供了良好的視聽效果,吸引、培養(yǎng)了更多的武術愛好者,并有效擴大了我國甚至全世界的武術人口;武術影視促進了武術經濟需求的增長,推動了我國武術運動的產業(yè)化發(fā)展。武術影視為武術的發(fā)展帶來益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大量功夫片胡編亂打,不僅沒有任何武術文化內涵,反而充滿戲謔、調侃,給人帶來娛樂,給自己帶來利潤的同時,卻毀壞了中華武術的聲譽和形象。武術影視中電腦數碼特技的過度使用使我國的武術運動變得更加神秘化、虛幻化,從而誤導了人們對于武術的認識;更有部分武術影視所宣揚的“影像暴力”,給觀眾尤其是兒童、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并使人們對于武術的價值產生困惑和誤解。
2.武術當代發(fā)展必須轉型的外在原由
2.1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需要
當前,全球化的浪潮已經出現,并且洶涌而至。它正在突破以往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把世界的各個角落越來越緊密地聯系起來,使各國的經濟技術聯為一體,政治接觸更加頻繁,文化交融更加密切。美國社會學家羅蘭·羅伯遜認為,全球化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或國際關系問題,而首先是一個文化問題,因為全球化作為一個整體首先是一個社會文化“系統”。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對于整個中華民族來說,我們不能只考慮如何“立于不敗之地”的命題了,我們需要在提高國家經濟、政治、軍事等硬實力的同時,全面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提升國家形象,樹立文化主導權,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
如前所述,與中國各種傳統文化形式相比,在參與國際傳播與競爭方面,中國武術具有得天獨厚的特點和優(yōu)勢。武術對于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具有戰(zhàn)略性的優(yōu)勢和意義。對于這種需要,中國武術目前的發(fā)展方向無疑是相悖的。
2.2中華民族重建文化認同的需要
2011年9月,瑞士隆重舉辦一年一度的溫史普嫩摔跤節(jié)。開始前幾個月,1萬5000張門票就已售罄,為觀看比賽,人們四處高價購買門票,出現了中國人看某些球類比賽時“一票難求”的局面(如果是中國人可就不是1萬5000張了)。從表面上看,這件事好像反映了瑞士人多么喜歡摔跤這項運動。實際上,就連一向不怎么深入看待問題的媒體都認識到了這是“瑞士人尋找自我、探求文化認同”的一項載體性的活動。瑞士因歷史原因劃分為幾個語言區(qū),彼此間文化習俗差異甚大,造成了瑞士人文化認同感缺乏。“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fā)展,瑞士人迫切感到需要向世界證實自己對祖國及彼此間所擁有的文化認同感,而歐洲范圍內爆發(fā)的經濟危機是瑞士人更加看重大家的共同利益,在這樣的背景下,多年來被忽略的瑞士民俗傳統文化重新被人們嚴肅的重視起來”。如今的摔跤節(jié)已經被瑞士人視作“熱愛祖國”的代名詞。
于是反觀我們一度被尊為“國術”的中國武術,近年來何時被上升到如此高度?是我們不缺乏文化認同感嗎?不說別的,僅憑“哈日”“哈韓”等各種“哈”就可以做出無可置疑的否定回答。是我們不需要文化認同感嗎?處于全球化的大環(huán)境中,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文化迷茫的關鍵時期,沒有比我們更需要文化認同感了。是我們的武術不如瑞士的摔跤有文化內涵嗎?就總體文化含量來說,瑞士的摔跤與中國武術相比,簡直可以說是一毛之于九牛。如此,我們有何理由不為開發(fā)、轉型中國武術以發(fā)揮其增強中華民族之文化認同功用而振臂一呼呢?
2.3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大勢所趨
作為21世紀新的經濟和文化增長點,文化產業(yè)正成為世界各國競相爭搶的戰(zhàn)略高地,開始對世界格局產生前所未有的戰(zhàn)略性影響。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第一次明確使用了“文化產業(yè)”的概念,提出要“推動有關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2001年3月,這一建議被正式寫進第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十五”規(guī)劃綱要,從而使得文化產業(yè)作為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形態(tài),獲得了合法性身份。
“恰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文化政策促進發(fā)展行動計劃》中所指出的那樣:“發(fā)展可以最終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fā)展的最高目標?!痹诮洕蚧谋尘跋?,我們必須推進和實施國家文化產業(yè)戰(zhàn)略,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積極參與世界文化市場競爭,用文化發(fā)展的現代化方式推動文化的現代化發(fā)展,也就是現實地成為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要求。
武術既是一項體育運動項目,更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它具備了體育項目的共性,又具有鮮明的文化特性。武術是我國的國粹,是我們一種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競技性和健身性是武術作為體育運動項目的共同特點,而突出的民族特色和豐富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則是武術的文化個性。作為一種體育運動項目,武術已經受到了普遍的關注,然而,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武術尚游離于人們的視野之外。國際武聯主席李志堅曾講到:發(fā)展武術工作,要有陣地意識,還要有經濟意識,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武術運動自身所蘊含的哲理、精神和文化內涵,使其在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為我國實施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服務。
3.中國武術轉型的策略撮要
“轉型”(transformation)這一概念是對生物學概念的借用。我國臺灣社會學家蔡明哲先生《社會發(fā)展論——人性與鄉(xiāng)村發(fā)展取向》一書中首次把“social transformation”轉譯為“社會轉型”。由此,“轉型”被廣泛用于“政治轉型”“經濟轉型”“文化轉型”“社會轉型”等各個方面。當文化進入到結構性關系發(fā)生根本改變的形勢后,“……文化的發(fā)展只有2條道路:一是‘文化消亡;一是‘文化轉型。前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曾經是文明古國的古埃及文化的滅亡,后者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的文化”;所以,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武術面臨著上述多方面深刻的問題,轉型是其當代發(fā)展的必然選擇?;谘芯浚覀冋J為以下方面需首先努力。
3.1研究武術文化的本體,開發(fā)武術的文化內涵,發(fā)揮武術的文化價值
武術除了技術形態(tài),還有物質形態(tài)(如兵械服裝、練功環(huán)境)、道德規(guī)范(如習武道德、交往禮儀)、文本形態(tài)(如拳譜武諺、武俠文學)、精神內涵(如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價值主張(如除暴安良、舍己從人)等豐富深厚的文化留存和精神承載。即便是武術技術本身,也承載著一代又一代武林先輩們不斷地經驗總結和智慧積聚。對于這些文化形態(tài)和內涵要予以全面深入的挖掘、提煉、研究、發(fā)揚。否則,所謂的傳承武術將永遠停留在“三拳兩腳”的表層和“博大精深”的空談。
3.2充分重視、切實保障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的并重協調發(fā)展
競技武術是中國武術體育化的產物,是中國武術現代化的形態(tài)之一,但不應是全部,甚至不應是主體。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在發(fā)展的過程當中出現了許多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其實,固然有主觀人為的原因導致了競技武術的相對上位,但二者仍各有其存在的空間和價值。如果能讓它們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相互促進而不是相互牽制,定能促進中國武術整體的健康發(fā)展;但問題就出在各自不承認對方的價值,認為自身才是中國武術永恒的全部,代表中國武術的精華和主體,其余則可忽略不計。這種情況一定要引起我們的警醒和反思。
3.3大力推動武術在學校的優(yōu)勢發(fā)展
學校是文化傳承最廣闊、最堅實、最有效的陣地。應思考武術對于我國學校教育的戰(zhàn)略意義,進而推動武術在學校教育中的廣泛、深入、持續(xù)地開展,而且這種開展要在相關制度政策的保障下實施,而不是局限在考慮“學校武術怎樣開展”這種不痛不癢的命題。因為這種命題本身就把“學校武術”當作“學校體育”的一個下位概念來考量??傊屛湫g在我國學校教育中體現出其獨特的民族精神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的價值,而把他當做諸多體育項目中的普通一利,來進行實施,永遠也達不到這種效果。當然,具體的實施策略尤為重要,但一定要防止落入一種普通體育項目開展的窠臼。
3.4培養(yǎng)文、史、哲、管理、跨文化等方面綜合型武術文化戰(zhàn)略發(fā)展人才
人才是第一資源。任何一項事業(yè)的成功都離不開從事這項事業(yè)的人。對于做好一件事情之所需,人們常說“人、財、物”3個方面。“人”永遠被列為首位要素。中國武術發(fā)展至今,出現的諸多問題當中,許多歸根結底是因為人才的匱乏;因此,要研究武術人才成長的特殊規(guī)律,營造武術人才成長的有利環(huán)境,制定武術人才科學的培養(yǎng)方案,并突破傳統狹隘的體育武術人才的培養(yǎng)范式,站在多學科視角,利用多學科資源,培養(yǎng)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現代化的綜合型武術人才。
3.5研究、實施武術發(fā)展的國家戰(zhàn)略
把對武術的發(fā)展上升為一種國家層面的戰(zhàn)略,并突破“體育”概念來進行研究,突破“體育”部門來進行實施,突破“體育”人員來作為行為主體,突破“體育”武術來作為行為客體,突破“體育”思維來進行思考,突破“體育”視角來進行看待,突破“體育”功用來進行重視……讓武術發(fā)展戰(zhàn)略切實成為中國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有機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4.結束語
在全球化及中國當代社會轉型的背景下,中國武術由于競技武術、傳統武術、學校武術、藝術武術、武術研究、武術人才培養(yǎng)、武術國際化的困境等內在原因,以及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轉變、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文化軟實力增長及民族文化認同增強的需要等外在原因,在當代面臨著轉型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實現武術當代轉型發(fā)展需開拓思路、思考問題、規(guī)劃方案、落實措施,讓武術發(fā)展戰(zhàn)略切實成為中國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有機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武術文化發(fā)展之流就像發(fā)源于青藏高原而奔瀉于千山萬壑間的黃河長江,其九曲十彎正如武術文化發(fā)展的艱難曲折,但其奔瀉而下直入大海的趨勢,是勢不可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