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唯雅
剛來清華的時候,我對清華雖然不至于討厭,但也絕談不上喜歡。清華在初來乍到者眼中的神圣光環(huán)褪去以后,我發(fā)現她也不過如此,不就是地方大一點、學生高考成績高一點么?何況成績高也未必代表能力強。
然而,清華第一次改變我,是軍訓中的十八公里拉練。拉練前好幾天,我只能用“一想到這件事就肝兒顫”來形容我的感受。我體育不好,而且那天是我生理期第一天,我糾結了很久,“大不了就躺地上裝死”。后來從夜里12點出發(fā),到凌晨4:30我瘸著腿堅持走回來,整整四個半小時里,我走著走著忽然明白當年紅軍戰(zhàn)士是怎么堅持下來的,這次拉練讓我開始理解清華。
我在清華念的外文系——清華是有外文系的,而且在歷史上人才輩出,比如錢鐘書、曹禺等等,燦若星辰。清華外文系的教學水平還很不錯,它和計算機系合作了一個國家863項目,是屬于計算語言學研究這一領域的。外文系有863,高端吧!再說翻譯,《暮光之城》的其中一冊就是我們系老師翻譯的。
我在開學后選了一門外教Roger的課,叫《歐洲文學概論》。選它的唯一原因就是名字誘人,選中后才知道,他講的是但丁的《神曲》,聽不懂啊!各種奇怪的名字、奇怪的典故!期中考還是筆試,我徹底瘋了。我給Roger寫郵件,大意就是我萬一退課,別怪我。Roger說:Just throw yourself into it、好幾個星期,我一本中文譯本一本英文譯本對著看,一個章節(jié)一個章節(jié)地啃,一開始真看不懂,可是看著看著,突然就懂了,甚至還期待下一章會講什么呢。這門課有40個學生注冊,最后堅持下來的只有16個人,我是唯一的大一學生,也是他們中的第二名。
大一下學期,我加入了校科協,這是我到清華以來改變我最大的一件事。在科協,我原以為自己挺學霸的,但跟這些理工類同學一比,我才發(fā)現我真不算什么。我們BOSS講過他大三時拼命準備電子設計比賽的故事,周一到周五,只有周三回宿舍睡覺,其他幾天全部通宵。我還聽過一位化工系同學跟我說,實驗從下午一點做到晚上八點,發(fā)現數據不對,第二天接著去,又是一點到八點。要是換了我,早就坐地上了。據說我們學校最苦的是建筑系的同學,我早晨一看人人網,發(fā)現一位學長凌晨5∶50發(fā)的狀態(tài):“又是一宿??!”我見過別人引用過的最猛的一條狀態(tài)是:“我終于知道凌晨一點兩點三點四點五點,早上六點七點八點的羅姆樓(電子系系館)是什么樣子了?!?/p>
當然,我上面說的都是男生。我在科協認識一位電子系學姐,她帶著一群男生,負責搭建電子設計比賽的平臺。跑程序、調數值、消除干擾,也是一千就是夜里四點?,F在,在你的腦海里一定出現了一位彪悍的武林女盟主形象——但是,我翻了這位學姐的日志才知道,生活中的她非常溫柔美麗,霸氣一點都不外漏也不側漏!我真的非常驚訝,對她產生了滔滔不絕的膜拜之情。
科協確實是我在清華接觸到的非常優(yōu)秀、非常上進的一個集體。這里的同學不僅聰明,而且情商高。我所了解的這些同學,都不是苦行僧、工作狂,他們也“腐敗”、也K歌、也談戀愛,都非常熱愛生活。但你能明顯地感覺到,他們的心思主要是在學術上的。精神狀態(tài)是向上的。我難以形容與這樣的人混在一起,對我產生的積極影響有多么大。
很多清華文科生抱怨這里沒有人文氣息,這沒錯,并且這不利于我們的學術發(fā)展。但另一方面,我非常認同和熱愛清華的大工科氛圍,因為理工氣息的熏陶,我會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我想,這在本科這一通識教育階段是更為重要的。我從理工科同學身上學到了很多珍貴的品質,比如嚴謹、靠譜、出活兒,這些品質也正潛移默化地變成我自己的品質。如果我只在文科的小圈子里故步自封,真是枉來清華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