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聲陶
摘 要:PRRSV、PCV-2、霉菌毒素都能引起豬免疫抑制,PRRSV可干擾豬免疫因子合成、促進PAM及淋巴組織中淋巴細胞凋亡,PCV-2可抑制淋巴細胞激活和增殖、降低PAM吞噬功能、引起豬淋巴細胞耗竭和淋巴細胞亞群發(fā)生變化,霉菌毒素可造成豬免疫器官發(fā)生病變甚至萎縮、抑制T細胞和B細胞增殖反應并且誘導其凋亡、引起豬合成免疫球蛋白和抗體減少。加強飼養(yǎng)、建立微生物安全制度、嚴格馴化、科學免疫及科學使用藥物是應對豬場免疫抑制的根本性措施。
關鍵詞:豬場;免疫抑制;應對措施
免疫抑制是指動物機體免疫系統(tǒng)受到損傷,導致機體暫時性或持久性的發(fā)生免疫應答功能障礙。致病因素主要通過損傷動物機體免疫器官或免疫細胞組織結構,抑制或阻斷抗原呈遞,誘導免疫細胞凋亡,抑制免疫細胞、免疫因子及抗體的形成等方式造成豬免疫抑制[1]。豬群發(fā)生免疫抑制主要表現為商品豬發(fā)病不斷,死亡率較正常水平明顯偏高,豬群抗病能力低,同一時期豬群發(fā)生多種疾病,血清抗體檢測合格率偏低等現象。多種因素可造成豬發(fā)生免疫抑制,其中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病毒、豬圓環(huán)病毒Ⅱ型、霉菌毒素被認為是豬發(fā)生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
1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病毒對豬造成免疫抑制的機理
大量研究表明,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病毒(PRRSV)可與多種病原體發(fā)生協(xié)同作用,Groschup等將PRRSV、豬流感病毒(SIV)、豬呼吸道副黏病毒、豬呼吸道冠狀病毒(PRCV)進行病毒交叉感染試驗發(fā)現PRRSV感染后導致豬對其它三種病毒易感性增加,并首次提出PRRSV具有造成患豬免疫抑制的可能。Alstine 等進一步研究表明,PRRSV可使SIV及PRCV感染后引起的臨床癥狀更為嚴重。
1.1 PRRSV對機體合成炎性因子的干擾
攻毒試驗發(fā)現,PRRSV感染的特征之一是感染豬的肺內炎性細胞因子表達不明顯,尤其表現為Ⅰ型干擾素(IFN-α)、白細胞介素-1和腫瘤壞死因子-α合成不足。
IFN-α作為動物機體非特異性免疫應答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誘使相關免疫細胞表面產生抗病毒蛋白,增強免疫細胞活性的功能,從而起到抗病毒作用。而Luo等通過研究發(fā)現PRRSV能明顯抑制機體產生IFN-α,導致免疫細胞活性受到抑制。 Suradhat S等檢測PRRSV感染豬支氣管灌洗液時發(fā)現白細胞介素-10(IL-10)的表達量顯著升高,并認為PRRSV可通過提高外周血單核細胞中IL-10 mRNA表達量來參與調節(jié)免疫反應。IL-10分泌增多及IFN-α分泌減少則表現為非特異性免疫抑制,這有利于其它病原微生物對豬群造成感染和傳播。
1.2 PRRSV引起肺巨噬細胞凋亡
Pol J等第一次對PRRSV對豬的致病機理進行論證時發(fā)現,豬肺巨噬細胞(PAM)和支氣管上皮細胞是PRRSV感染宿主的主要靶細胞。PAM和單核細胞對于細菌和病毒具有吞噬作用,且這種吞噬作用是病毒感染后機體至關重要的免疫應答反應。在體外試驗中,運用PRRSV感染PAM時發(fā)現PRRSV可使培養(yǎng)液中PAM在攻毒后24 h內迅速凋亡,PRRSV 感染可引起溶解性抑制因子的缺失,從而導致巨噬細胞吞噬能力下降 。PAM的損傷必然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的下降,從而為呼吸道繼發(fā)病原微生物感染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1.3 PRRSV對淋巴組織的影響
PRRSV具有嗜巨噬細胞的特性,淋巴結和脾臟含有大量游離和固定的巨噬細胞。當PRRSV感染豬后首先感染PAM和肺內皮細胞巨噬細胞,在其內大量復制并導致巨噬細胞崩解,釋放出的病毒借助血液及淋巴液循環(huán)到達全身淋巴結和脾臟。進入淋巴結和脾臟的PRRSV可引起廣泛性的血管炎和炎性細胞集聚,進而被其他巨噬細胞吞噬,致使其它巨噬細胞的崩解,最終導致外周淋巴組織器官出現壞死性炎癥[2]。由于淋巴結、淋巴小結和副皮質區(qū)及脾白髓和紅髓都受到了廣泛性的損傷,致使機體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下降。
2 豬圓環(huán)病毒Ⅱ型對豬造成免疫抑制的作用機理
一般認為,豬圓環(huán)病毒Ⅱ型(PCV2)是引起仔豬多系統(tǒng)衰竭綜合癥(PMWS)的主要病原體,其發(fā)生原因主要為PCV-2使仔豬淋巴組織(淋巴結、扁桃體、脾)、肺、和肝臟出現以細胞浸潤為特征的炎性病變,而當病變不能進行代償與修復時,機體的代謝機能出現障礙最終導致PMWS,PMWS 組織學上另一個顯著的病變是淋巴濾泡區(qū)減小或缺失,淋巴細胞減少。從組織學病變觀察可知,PCV2能導致患豬發(fā)生免疫抑制。
2.1 PCV-2對機體淋巴細胞激活及增殖的抑制
Darwich L等通過檢測PCV2感染豬血液樣品時發(fā)現,PCV-2可使感染豬白細胞介素- 8(參與誘導機體發(fā)生炎癥反應)和IFN-γ產量與健康豬相比明顯下降, PCV-2還可誘導單核細胞產生IL-10,抑制干擾素分泌細胞分泌INF-α,從而間接影響樹突狀細胞進一步發(fā)育成熟,最終造成DC的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礙。PCV-2還可在機體中其它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等抗原遞呈細胞中存在,并引起機體對于抗原遞呈能力的降低。說明PCV2能抑制感染豬產生炎癥反應,參與免疫調節(jié)的細胞因子表達數量的改變使得PCV-2感染后淋巴細胞不能有效激活和增殖,最終破壞免疫功能。
2.2 PCV-2對PAM功能的影響
McNeilly 等在體外培養(yǎng)的豬PAM中進行PCV-2攻毒,結果發(fā)現 PCV-2感染后 8 d 可降低PAM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基因-Ⅱ類抗原的表達,導致機體抗感染免疫反應不能及時啟動,且PCV-2對巨噬細胞介導的淋巴細胞增生有明顯抑制作用。劉祥義等研究證實,PCV-2感染可引起 PAM 吞噬功能持續(xù)性降低,而并不導致其發(fā)生凋亡。
2.3 PCV-2引起患豬淋巴細胞耗竭
PCV2感染豬外周血液中的B細胞和T細胞數量相對正常豬較少,此為PCV-2導致患豬免疫抑制的又一主要原因。PCV-2引發(fā)PMWS癥狀出現的根本原因是,PCV-2感染豬可誘導機體淋巴細胞數量減少,尤其在感染初期,B細胞和記憶性T細胞減少更為顯著,且隨時間推移,B細胞和T細胞不斷減少,患豬器官逐漸表現為功能性障礙。Mandrioli L等研究顯示PMWS患豬淋巴細胞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PCV2可抑制淋巴細胞增殖。
2.4 PCV-2引起患豬淋巴細胞亞群發(fā)生變化
大量研究證明,自然或人工感染PCV-2豬外周血中的淋巴細胞亞群比例發(fā)生變化,Darwich L等通過對豬人工感染PCV-2后,感染PCV-2出現衰竭癥狀豬的CD8+和CD4+/CD8+雙陽性(DP)細胞數量較正常組減少,但未感染PCV2而出現衰竭癥狀豬的CD8+細胞比例較正常組增加,且感染組豬CD8+和DP細胞數量減少程度與豬衰竭程度呈正相關,這進一步說明PCV-2具有降低患豬外周血中CD8+細胞和DP細胞比例的作用。CD8+細胞及DP細胞在機體免疫反應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減少必將影響機體的免疫應答。
3 霉菌毒素對豬造成免疫抑制的作用機理
霉菌毒素作為霉菌的次級代謝產物,在自然界中種類繁多,目前已發(fā)現300多種有各種毒性作用的霉菌毒素廣泛存在于食品和飼料原料當中。霉菌毒素對豬的危害主要體現在對豬免疫系統(tǒng)的破壞及對免疫應答的強烈抑制,主要表現為免疫蛋白和抗體水平的下降、網狀內皮系統(tǒng)受損、細胞介導的免疫功能下降以及免疫器官發(fā)育異常等。有研究表明黃曲霉毒素和T-2毒素可通過與胸腺組織細胞DNA和RNA結合并抑制其增殖,引起胸腺發(fā)育不良甚至萎縮,導致胸腺組織中淋巴細胞減少,且玉米赤霉烯酮可導致免疫器官實質性損傷,抑制T、B淋巴細胞增殖,對機體造成免疫抑制。
4 豬場免疫抑制的應對措施
可造成豬發(fā)生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包括物理環(huán)境因素、化學因素、營養(yǎng)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因素如支原體、偽狂犬病毒、豬瘟病毒、豬流感病毒、附紅細胞體等,涉及豬場的管理、用藥及防疫等多個方面[3]。一般情況下,當豬場發(fā)生免疫抑制時,種母豬血清抗體水平下降,表現為仔豬出生后通過哺乳獲得的母源抗體保護力降低或保護時間縮短,導致仔豬發(fā)病率較正常水平偏高。此外,發(fā)生免疫抑制的懷孕母豬容易感染某些具有胎毒性的病原體如豬瘟病毒,豬瘟病毒通過胎盤屏障后可感染胎豬,胎豬因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不健全而未能有效識別豬瘟病毒并逐步適應,導致其出生后豬瘟后天免疫失敗,成為豬群中豬瘟病毒的主要傳染源。
為避免豬發(fā)生免疫抑制,須做到以下幾點:提高豬場飼養(yǎng)管理水平,以避免各種應激發(fā)生;建立嚴格的微生物安全制度,定期消毒,嚴格執(zhí)行引種馴化工作;對于重大傳染病,對豬群進行定期的抗原檢測,及時隔離或淘汰病豬,阻斷病原傳播;根據豬場血清抗體檢測結果,科學接種疫苗;科學使用藥物對豬群進行保健工作。只有提高豬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力,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和控制豬免疫抑制問題。
4.1提高豬場飼養(yǎng)管理水平
保證豬舍適宜的通風度、溫度、濕度、養(yǎng)殖密度,夏季注意通風降溫,冬季加強保溫工作實施,避免圈舍過于潮濕。定期維護豬場養(yǎng)殖設施,嚴禁夏季停水和冬季停電等事故發(fā)生。保證豬群飲水清潔,特別是采用地下水飼喂的情況下,暴雨過后需在飲水中添加適量可用于飲水消毒的消毒藥。杜絕使用霉變飼料,尤其在梅雨季節(jié)采用1 kg脫梅速拌料1 t。保證日糧營養(yǎng)的充足性和均衡性,適當補充微量元素,可向每噸飼料中添加1 kg平衡健。盡量滿足動物福利需求,為豬群吃喝拉撒睡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避免豬場因應激產生免疫抑制。
4.2建立嚴格的微生物安全制度
一般情況下,豬舍需每周交替使用天典和天韋安消毒1~2次,消毒時應保證衛(wèi)生死角的徹底消毒。豬場盡量避免外來人員進入豬舍,外來人員進入豬場前須經消毒、洗澡、更衣、隔離2~5 d等過程后方可進入豬舍。豬場內工作人員每次由生活區(qū)進入生產區(qū)前須經過洗澡、更衣后方可進入豬舍。在生產區(qū)內,豬舍內外應使用不同的勞保鞋,每次進入豬舍前須更換豬舍內特定的勞保鞋,并將鞋底部浸泡燒堿溶液1 min。建立無害化尸體處理設施,以便無害化處理死豬,阻止病原體繼續(xù)傳播。
4.3 及時隔離或淘汰重大疫病患豬
定期對豬場進行重大疫病抽樣檢測,及時預防、發(fā)現并處理豬場疾病的發(fā)生。當發(fā)現豬場有疑似重大疫病患豬時,為防止病原體傳播,應盡早進行隔離或淘汰處理,并對豬群進行必要的疫苗緊急接種和藥物防治,最大限度避免疾病所導致的豬場免疫抑制。
4.4 嚴格執(zhí)行馴化工作
為防止新引進豬群攜帶并傳播重大免疫抑制性疾病,新引進豬群須在隔離區(qū)飼養(yǎng)2~3個月左右方可與原來豬群混合飼養(yǎng),且在馴化過程中必需將原有豬只與引進豬群按1:5~10比例進行混群飼養(yǎng),且混群飼養(yǎng)前必需對新引進豬群按豬場實際情況完成疫苗接種工作,馴化過程中密切觀察整個豬群健康狀況,如遇發(fā)病,應及時盡采取治療措施,待豬群恢復后,再次開始馴化工作,嚴禁縮短馴化時間。
4.5 科學制定免疫程序
豬場應進行血清抗體檢測3~4次/年,根據血清抗體檢測結果調整或制定豬場免疫程序。在重大疫病高發(fā)期或高發(fā)區(qū)域,對相應疾病疫苗及時接種。關于PRRSV疫苗免疫,盡量采用高致病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HP-PRRSV)弱毒苗進行免疫,且相關數據顯示接種HP-PRRSV相比不接種更有利于豬場疾病防控,一般情況下,要求種豬每年接種疫苗HP-PRRSV 4次、口蹄疫4次、豬瘟3~4次。為減小疫苗接種所產生的應激,防止疫苗接種可能產生的免疫抑制,應盡量避免同時接種多種疫苗,接種前后在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等。
4.6 科學使用藥物
有些藥物如地塞米松等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四環(huán)素等藥物,即使在治療量水平也可在一定程度造成豬免疫損傷。豬場大劑量、長時間使用某種抗生素導致病原微生物耐藥基因的產生,且該情況下更容易對豬群造成免疫器官損傷,導致免疫抑制的發(fā)生。豬場應當避免長時間使用某一種抗生素,正確的做法是將多種抗生素交替使用,避免耐藥細菌不斷演變?yōu)樨i場優(yōu)勢菌。適時向日糧中添加微生態(tài)制劑和免疫增強劑如黃芪多糖,改善豬群亞健康,可顯著減少豬場抗生素使用頻率及使用量,有利于維持豬場微生態(tài)平衡。(編輯:何芳)
參考文獻:
[1] 馮國明.豬免疫抑制病的發(fā)病及防治[J].當代畜禽養(yǎng)殖業(yè),2010,3:9.
[2] 趙坤,張宏,李敬璽等. PRRS V和PCV-2感染引發(fā)豬免疫抑制的機理及對策[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34(4):25.
[3] 王蘇云,夏春香,楊斌等. 豬免疫抑制病的病因與防控對策[J].豬病防控,201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