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姍姍
月中,沉浸在交完稿的喜悅里,責編小康來電,經(jīng)過九曲十八彎的關(guān)心和閑聊,終于直達主題——“上個月采了那么多人,寫篇記者手記唄?!北局J真負責的精神,我給他詳盡分析了我不能寫手記的幾個原因,其中包括:沒有事件最新進展或爭議、沒有能力去挖掘深層意義、沒有牛人可做語錄、沒有此情此景勾起小文藝,甚至邊通電邊翻黃歷,暗下決心實在不行就杜撰一個“諸事不宜”,責編被我魔音洗腦,最終發(fā)狠撂話,“實在沒什么寫的,就吐吐槽吧?!?/p>
“吐槽”一詞來源于日本的漫才(類似于中國的相聲),普通話里相當于相聲的“捧哏”。最接近的詞是“抬扛”、“揶揄”、“掀老底”、“拆臺”。嚴格的吐槽人將好的吐槽總結(jié)為:被動性、客觀性、單向性、簡短性、通俗性、娛樂性。不過在中國,吐槽的意義被擴大化,中心思想就是對某些未必真實的事情作出客觀搞笑的評價。作為一名吐槽業(yè)余愛好者,我覺得每個人身上都有吐槽的精神,而有時,一句平凡普通的評價配上吐槽人的動作和身份更具喜感。
這個月采訪的大律師翟建,非常穩(wěn)重嚴謹,不過說起吐槽這個詞,我卻回憶起2009年第一次和他見面。當時北京市尚權(quán)律師事務所正處于迅速發(fā)展期,“國內(nèi)第一家專門從事刑事辯護的律師事務所”頻繁出現(xiàn),翟建聽到這條宣傳語,緩緩抬頭看看對面的我,慢慢地說“是……我……吧……”,在這三個字后,翟建解釋了他的個人所從2002年就開始專門從事刑事辯護,遠遠早于尚權(quán)所,雖然未必是第一家,亦不遠矣。其實整個話題認真又嚴肅,但搭配上那酷似慢鏡頭的“是……我……吧……”,讓我每次想起都有悶笑的沖動。
這個月采訪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顯東,同樣具有娛樂精神,雖然在接受采訪時很注意自己民商法學系中流砥柱的身份,但我表示正式采訪結(jié)束,他的“電視論”就開始了,“這個案子吧,很可能是雙方商量好的,文物都是真的,然后通過訴訟搞大知名度,然后東西反而好賣了,電視里都演過嘛!”“有個外國人,捐了個十幾萬的真品,報道完以后,把家里的贗品都按真品賣了,賺了好幾百萬,也有這個可能吧,電視里都演過嘛!”“文物局鑒定兩家就沒意見了么?文物局的鑒定也不是沒爭議,電視里都演過嘛!”李教授親身證實了“電視是文化荒漠”的不確定性,大家常說沒有知識也要有常識,沒有常識也要看電視,果然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