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鎖
【摘 要】唐代朱景玄于《唐朝名畫錄》中將逸品與神、妙、能三品并置。后黃休復在《圣朝名畫評》中將逸品放首位。逸品體現(xiàn)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文人畫家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都曾有非常崇高的文化地位。本文針對逸品與文人畫的創(chuàng)作與欣賞,對它們的藝術特征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寫意精神;逸品;文人畫;情感;人品;人格;筆墨修養(yǎng)
中國畫的藝術特征是以哲學為基礎的,體現(xiàn)一種寫意精神,反映作者的文學、書法、審美等修養(yǎng),中國畫強調精神氣質,正所謂“形而上為之道,形而下為之器”,道是高的,器是低的,即便畫得很像,很逼真還是屬于器的范疇。所以理解中國畫傳統(tǒng)涵義的大多畫家都往“道”方向努力。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古代繪畫出現(xiàn)了“神品”“逸品”,北宋時期,中國畫出現(xiàn)了“文人畫”,在眾多古人研究分析中,“文人畫”很大程度上與“逸”相似,從字面上理解“逸”字,有逃逸、遠離的意思。在北宋年間,很多文人逃離朝政,遠離仕途,追求休閑、隱居、絕去塵俗之土的高尚品格。他們寫詩作畫,追求輕松、隨意的風格,作畫筆墨的獨立性加大,書法用筆融入中國畫中,畫面筆墨松靈。當時文人畫的畫被稱為文人畫,文人畫家追求隱逸,文人畫最高標準便是“逸品”。因此,“逸品”通常指文人畫的畫,這個“逸品”指中國筆墨精神與毛筆書寫性的結合。
傳統(tǒng)文化涵養(yǎng)出個性的高格調超逸的品格。神品和逸品是中國畫史上推崇的繪畫風格,在晉、唐、宋,中國畫主要傾向于神品的類型,東晉顧愷之提出傳神論,“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以形寫神”,追求神似,不是簡單的形似,形與神是一體的,“形神兼?zhèn)洹?,書法作品也有神品,如“書圣”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神品”,是當時最高境界的作品,被推崇為“天下第一行書”。到了唐宋,開始有了“逸品”的說法,但在元、明才盛 行發(fā)展,中國畫史上,明清也有傾向神品的,與唐宋的神品不一樣??傊?,無論神品還是逸品,都被古人稱之為最優(yōu)秀的、藝術境界最高的作品,被推為上上品。
“逸品”在唐代已有人提出,與張彥遠最高等級“自然”的涵義接近,概念相似,通常用以評書法多些。根據“文人畫”與“逸品”的共同特征,也就是它們的共性,通常指不以畫為生,抒寫胸中逸氣,瀟灑的生活狀態(tài)下畫的畫。在古代,“逸”是逃逸,遠離朝政,逃離塵俗,被古人尊為高尚的品格,與王維、蘇軾及董其昌等畫家提出的“文人畫”有很多共同之處。
古代中國畫作品評論中,“逸品”通常指一種藝術境界,畫家的高尚品格,崇尚自己無拘無束的一種繪畫風格:一、“逸”是畫家一種情感的宣泄,情與理的統(tǒng)一,強調情感的表現(xiàn);二、技法上為“逸筆草草”,塑造的形體追求“不似之似”與之前的繪畫標準不一致,所謂“逸品”之“逸”,有“逸”出正常規(guī)范之意,朱景玄、張彥遠認為是“非畫之本法”,宋蘇軾、米芾等作品大多為此類作品。蘇軾在《枯木怪石圖》中倡導“士夫畫”,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追求”。米芾在《畫史》中說 “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無端,石皴硬,亦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黃庭堅在《題子瞻枯木》中說 “折沖儒恩陳堂堂,書人顏楊鴻雁行。胸中原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風霜”。《題東坡竹石》中說 “風枝雨葉瘦士竹,龍蹲虎踞蒼蘚石,東坡老人翰林公,醉時吐出胸中墨”。蘇軾論畫主張“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其高度評價了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米芾的《珊瑚筆架圖》是米芾在行文當中信毛所及,附于“珊瑚貼”之后,此筆架純用書法筆意,輕重緩急、頓挑飛白等書法意義全在其中,米說“墨戲”,這幅作品更像一幅書法,書法用筆的審美趣味融入繪畫。
雖“神品”和“逸品”相近,但“逸品”比“神品”更注重文人的超逸精神,北宋黃休復提出逸、神、妙、能四品,“逸”為四品之首,與張彥遠的“自然”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對神品的超越,前者多為精神上的超越,后者多為技術上的超越。
到了元代,以倪瓚為代表,“逸品”有了新的涵義,倪云林說:“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葉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倪瓚聊寫胸中逸氣,注重物我兩忘,所游之太湖是他的心象,所畫的山水為他的心情,其對“逸”境的追求真實地流露了自己內心的情懷與意趣。同時也創(chuàng)造出一種表現(xiàn)藝術家心靈世界的新型書法性山水畫風格。文人畫在技法上從宋的嚴謹改為放松、瀟散,其中的“逸”是精神上的高逸,無論如何變,還是在“理”的基礎上,畫理是嚴謹?shù)?,不是隨意無羈的。如徐渭的《墨葡萄》縱橫肆逸。
蘇軾說“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書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重視書法的筆墨情趣融入中國繪畫,勾勒線條亦具文人的典雅風格。他認為神品的得失,人皆知之,而逸品得失,非高人逸才不能辯,雖曉畫者有不知,也就是說只有絕頂?shù)母呤植拍芸闯銎渲袏W妙,看懂它的高妙,有時,絕頂高手也未必真正懂得它的高妙。
宋以來中國畫家在宋徽宗(趙佶)的引領下,寫實方面具備了很高的造型能力,畫得非常像,很細致,注意到每一個細節(jié),寫實能力達到一個高峰,但仍有不少畫家勇于創(chuàng)新,不滿足寫實的現(xiàn)狀,他們尋求新的發(fā)展方向。不僅追求“神似”“形神兼?zhèn)洹钡睦砟?,更注重“不似似之”“似與不似”的繪畫理念,后演變?yōu)椤拔娜水嫛薄?/p>
五代董源作畫特點松、靈?!八伸`”是中國畫的筆墨從較嚴謹?shù)囊环N圖像轉變一種放松、隨意的皴法,在當時是一種創(chuàng)新,例如梁楷的《潑墨仙人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可謂在文人畫中體現(xiàn)得最為淋漓盡致,長卷6米多長,花好幾年時間才基本完成,但畫面展示意境超之象外。寄情于釣魚翁,畫面林巒蜿蜒,平崗連綿,江水如鏡,境界寬闊,讓人心曠神怡。其畫一峰一狀,一樹一態(tài),天真爛漫,心靜則意淡。
逸品崇尚意境,神品重學養(yǎng),妙品追求靈,能品講究趣味,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不贊成分品第、排優(yōu)劣,認為“逸品”也好,“神品”也好,各有優(yōu)點與不足之處。
唐李嗣真在《書后品》中最早提出“逸品”說,張懷瓘則標舉“神品”,神品、逸品是道、儒家所追求的最高人格理想,這對后世的書論、畫論影響深遠。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人認為,“逸品”是比“神品”更高的作品,這是從寫實到寫意的發(fā)展,也是唐宋以來,審美理念、觀念的變化。因此,綜上所述,“逸品”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重要審美法則,唐宋時期,從推崇“神品”到重視“逸品”的發(fā)展,反映了中國古典美學及中國畫史從寫實到寫意的轉變。同時,也是“文人畫”的出現(xiàn),“文人畫”以“逸品”作為評品作品的標準。
追求“逸品”,首先畫家本身有非常強的造型基礎、筆墨基礎及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寫實能力必須要具備,否則,所謂“逸品”是空洞的,不真實的,經不起品的。要達到真正的逸品,最重要是作品首先要經歷過“能品”“妙品”“神品”的階段,這三品是基礎,是有法可依,有律可循的。這三品具備了,那么才有可能達到“逸品”?!巴鈳熢旎械眯脑础?,“逸品”只需意會,難以言傳。中國畫的筆墨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集多人的智慧總結經驗和畫家自身修養(yǎng)剎那間在宣紙上表現(xiàn)出來的痕跡。筆墨藝術本身的魅力,注重精神性、品味性,外在自然與畫家內心世界碰撞出剎那間靈感。中國畫載體包含深厚的中國文化理念,胸中有文化的認知,下筆才有神、才果斷、才有力。文人畫與逸品都是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認真研習古人優(yōu)秀作品,吸收古人“營養(yǎng)”。學習古人方式方法要學會觀察,充分發(fā)揮感受,要正確認識古人的智慧則需要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筆墨修養(yǎng)、書法修煉,更要提升人品、人格修煉。善于總結古人的藝術經驗,去分析并理解傳統(tǒng)的東西。
【吳 鎖,廣西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