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男生柳艷兵因和歹徒搏斗受傷住院,失去了參加高考的機會。有人認為這種行為同社會核心價值觀相契合,應該保送上大學以弘揚正氣。而且在他之前亦有見義勇為者保送上清華的先例。但反對者認為保送上大學會破壞現(xiàn)有招考規(guī)則,還會鼓勵部分沖動的青少年冒險。
見義勇為保送不能成常態(tài)
清揚
http://7900.fyfz.cn/b/810865
5月31日,在宜春市區(qū)至袁州區(qū)金瑞鎮(zhèn)的一輛公交中巴車上,一名歹徒將5名乘客砍傷,高三男生柳艷兵不顧自身被砍劇痛,上前奪下歹徒手中的刀。有人提出能否通過保送這條渠道,幫助他實現(xiàn)這一人生愿望。
但現(xiàn)行國務院相關規(guī)定并沒有見義勇為學生可獲保送資格的內容。雖然之前也有見義勇為中學生被保送進清華、復旦這等名校的先例,但畢竟是特殊情況下的個例,不屬于制度性規(guī)范的范疇,不具有規(guī)則意義,只能作為比照參考,但不能拿來畫等號,照搬照用。
見義勇為高考加分、保送,是高考語境下的特有現(xiàn)象。在競爭激烈,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模式中,加分、保送無疑具有無比誘惑與社會關注,這種情境下,一味突出、強調見義勇為加分、保送,甚至形成制度性規(guī)定,那么對廣大中學生來說,未必是一種福音。因為他們絕大多數(shù)尚未成年,沒有獨立生活思考和自我保護能力,容易沖動,常常要冒著巨大風險甚至付出生命安全代價的見義勇為行為,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危險,但面對競爭慘烈下見義勇為高考加分甚至保送的巨大誘惑,這種危險極易轉化為現(xiàn)實的危害。
正因如此,文明社會更應注重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和社會愛護,并不鼓勵中學生在內的未成年人去冒險,參與常常具有風險性質的見義勇為活動,如果突出強調、宣揚見義勇為高考加分乃至保送,無疑會帶來極大的示范效應,而這,并不是未成年人乃至家庭和整個社會的福音。
奪刀考生應保送上大學
劉立峰
http://blog.china.com.cn/blog-1200026-395549.html
全國939萬考生走進考場迎接人生第一場大考之時,柳艷兵卻用他的勇敢與無畏在關鍵時刻交了他人生考題最完美的答卷。
柳艷兵是個農村的孩子,為了讓他考上大學,母親5年前來到宜春租房陪讀。柳艷兵寄托著全家的希望,而在那每一秒都代表著生死的危急時刻,柳艷兵卻只想著不顧一切也要奪下歹徒手中的刀,在慌亂的班車上,柳艷兵忍著頭上與背上的刀砍劇痛,不顧再次被砍的危險沖上前抓住歹徒握刀的手,被其“拖”著擠過人群從車廂中部到前車門,最終,柳艷兵成功地把歹徒的菜刀奪了下來,冒著危險救了一車30多人。
一個學習成績優(yōu)秀、還是高中學生的孩子,重傷后勇敢與26歲窮兇極惡的持刀歹徒搏斗并成功奪下菜刀,救了全車人,而隨后他的一言一行也詮釋了90后難得的責任與勇敢。一個高中學生以生命和鮮血書寫的答卷,又讓多少成年人汗顏?換言之,如果人人都能有這種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勇氣,又何來極少數(shù)犯罪分子、恐怖分子的囂張?
雖然社會安全教育讓我們遠離危險,理智救援,但危難時刻一個人的出手,往往代表著換得更多人的平安。柳艷兵因為見義勇為錯失了高考,社會還需讓這位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圓一個大學夢,以彰顯對這種社會正能量的褒揚與嘉獎。特招柳艷兵上名校與教育部為他們安排單獨考試決定并不矛盾,這一方面對于柳艷兵與易政勇來說都是一次學習成績的檢驗,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著社會主義的公平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