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
小時候入秋后,心里最盼望的事是山鄉(xiāng)的大伯叫我們?nèi)ゴ虬謇酢?/p>
艷陽高照,秋風(fēng)送爽。山上一棵棵掛滿果實的板栗樹撐開了綠色的巨傘,微風(fēng)中飄蕩著成熟秋果的清香。沿著崎嶇的山間小徑,踏著落葉和雜草,在精神矍鑠的大伯帶領(lǐng)下,我們這幾個半大不小的男孩子扛著長竹竿,小妹妹們挎著小竹籃,一路嬉笑著,來到大伯承包的板栗樹下,開始了一天的“采摘”。
第一次采摘板栗,帶著幾分興奮。憨憨的小弟四下張望,好奇地問:“大伯,板栗呢?”大伯摸著他的小腦袋,往頭上一指,笑道:“傻小子,這上面帶著刺的苞苞里就是呀!你以為能直接摘呀!今天我來指揮,你們幾個男娃用竹竿敲打,帶栗黃色的刺苞說明里面的板栗成熟了。實在夠不著,你爬上樹就近敲。女娃負(fù)責(zé)撿,眼睛放尖些,一個也別漏掉。這樣要連續(xù)操作好多天呢!”
聽大伯這樣一講解,我們才意識到,板栗好吃果難摘。成熟的刺苞咧開嘴,像是對人們綻開了笑臉。在大伯的指點下,我們舉起竹竿輕輕一揚,果然,一顆顆栗紅色鼓脹板栗紛紛落下,有的砸在頭上,有的散落在草叢里。女孩子們歡呼雀躍,四處尋覓,像發(fā)現(xiàn)珍寶似的,小心翼翼地放進竹籃里。我們感覺撿進籃子里的板栗比打下來的多,原來前幾天成熟后的板栗自己掉下來,“躲”在草叢和石縫里。這也算是給我們的一份意外的驚喜。
一天勞作下來,我們幫大伯扛著滿滿一麻袋板栗,其他人的籃子里也堆得高高的,唱著歌,像凱旋的戰(zhàn)士,回到山下大伯的家。伯母早已殺好了雞,我們開始剝板栗,用嘴咬殼,用刀子撬,嘴饞的男孩子性急,不時地把剝開的生板栗丟進嘴里,甜絲絲,嫩脆脆,邊吃邊夸,好吃!臨近傍晚,一大盆香噴噴的“板栗燒仔雞”擺上了桌,我們爭先恐后地下筷子,吃得滿嘴流油。過油的板栗粉粉的,含而不化,有微甜,嚼起來有一種酥軟的感覺,帶著自然的清香,讓人過舌難忘。
大伯喝著自家釀的高粱酒,告訴我們,他喜歡這種原生態(tài)的生活。秋天也是山民的收獲季節(jié),像柿子樹、板栗樹等等就是他們的小銀行,也是老天爺?shù)摹岸髻n”。果實積攢起來,拖到供銷社賣錢,換回日用品。板栗雖好吃,但它不經(jīng)放,所以要趁新鮮賣出去。大伯感嘆,以后要是有一種技術(shù)能把它們保藏起來就更好了。這樣,人們就可以一年四季“嘗鮮”。
以后好多年,只要有機會,大伯總是托人帶些板栗給我們,并囑咐我們,板栗要勤翻動,放進網(wǎng)兜掛在家里通風(fēng)的地方。放蔫的板栗,水分揮發(fā)后,吃起來更甜,更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