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冰 鄒禮卿
還權賦能是對群眾權益最大的保障
大事記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yè)農村發(fā)展基礎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快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工作。2011年5月,國土資源部聯(lián)合財政部、農業(yè)部下發(fā)《關于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fā)證工作的通知》
2011年1月,國務院頒布《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廢除原有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建立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賦予農民財產權利”等成為關于土地制度相關改革內容中最大的亮點。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實施《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任務分工的通知,其中2014年需要完成包括出臺并實施不動產統(tǒng)一登記制度在內的共28項任務。11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整合不動產登記職責,中央層面統(tǒng)一由國土資源部負責不動產統(tǒng)一登記的推進工作。
2014年3月,湖南省委一號文件明確湖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的總體安排:2014年選擇三個試點縣,在縣域范圍內全面完全確權;2015年,在全省范圍內推開確權;2017年,全省范圍內基本完成這項工作。
導刊視野:確權、賦權與土地改革
改革現有土地制度中與發(fā)展不相適應的地方,充分維護和保障農民權益,這是近些年中國發(fā)展一直被關注的重要問題,2009年第3期導刊,時任國土資源部總規(guī)劃師胡存智發(fā)表署名文章《從產權制度設計和流轉管理推進集體建設用地改革》,提出,對于集體建設用地的改革應當從產權制度設計和流轉管理兩個方面進行,重點創(chuàng)新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取得和流轉制度,從而構建新的產權體系,將集體建設用地納入城鄉(xiāng)統(tǒng)一土地市場,實行同地同價、同地同權,
保障農民權益,首先從明確土地權屬開始。2011年5月,國土資源部、財政部、農業(yè)部三個中央部門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fā)證工作的通知》。當年8月的導刊,《劉冬春:湖南2015年完成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fā)證》一文報道“湖南預計在2012年年底全面完成;而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確權登記發(fā)證同步開展,力爭到2015年底完成?!?/p>
2013年的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明晰了新一輪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路線。2013年第9期《"新土改"尋路》、第11期《再求土地紅利》分別于三中全會召開前后重點關注了“新土改”這一事關幾億農民切身利益、事關改革轉型發(fā)展路徑的重大話題。
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在“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的大背景下提出土地改革的,這意味土地是現代市場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權賦能(“權”是農民完整的財產權利,“能”則是農民作為市場經濟主體把握自身發(fā)展和命運的能力)是新土改的顯著特征,“建立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賦予農民財產權利”成為亮點,農村集體經營性用地和國有土地同市同權同價是建設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的重要內容。
路線明晰之后,地方實踐與改革的步伐便日漸加快了。2014年6月的《新土改第一大步 確權攻堅戰(zhàn)》關注今年3月湖南省委一號文件關于農村承包經營權確權的規(guī)劃部署。只有通過確權明晰了地權利的歸屬、對權利進行長期固化,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擔保、抵押貸款,才有順利進行的可能。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及“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2014年第六期的《“農地入市”來了》介紹了在此背景下,湖南開始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實踐性探索。資興市和長沙縣被賦予試點的權利。
征地拆遷一直是最容易引爆社會輿論關注高潮的話題,也直接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
12月8日,在成都發(fā)生拆遷戶主慘烈自焚事件后,北京大學5位教授上書聲討《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建議修改或廢止該條例。隨后國務院發(fā)布《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2010年第2期《拆遷沉思錄》回顧了這一歷程,并提出“拆遷難的根源,最后的落腳點在于地方政府過于依賴土地財政。新的拆遷條例帶給人許多希望,但能否從根本上解決拆遷面臨的經濟學困局?”
拆遷難,難在對失地者的補償與保障難以滿足人們的預期,2009年第2期的《長株潭土地“型”政·周年志》中介紹了對于兩型試驗區(qū)長株潭征地補償政策的創(chuàng)新:長株潭三市征地,必須堅持“先安置后拆遷”原則。調整土地收益分配,從土地收益中建立被征地農民保障基金,用于補貼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支出。
地質災害防治保民生
大事記
從2003年開始,每年汛期由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共同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且作用越來越明顯;同年,國務院出臺《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使地災防治走上法制化軌道。
2009年,《礦山地質環(huán)境保護規(guī)定》發(fā)布并施行。
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發(fā)布。
2013年,湖南省地質災害防治1358目標提前完成。
2014 年7 月1 日,《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管理辦法》開始施行。
導刊: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
2009年,第40個世界地球日期間,本刊對湖南地質災害防治予以重點關注。推出了封面策劃《山崩地裂警報——湖南地質災害防治啟示錄》,其中對于湖南成立省級地質災害應急中心予以預告。
2010年5月6日凌晨2時至8時,新化縣普降特大暴雨,6小時內全縣平均降雨強度量達89毫米。本刊及時跟進此次地質災害應急避險進展,推出了《新化應戰(zhàn)“5.6”——特大山洪三百地質災害隱患點零傷亡》。
2010年8月,甘肅舟曲發(fā)生特大泥石流。湖南作為地質災害高發(fā)省份,泥石流又是主要地質災害之一。本刊對泥石流的防治予以高度關注策劃了封面報道《拷問泥石流》,并奔赴常德石門報道了天鵝山村,被稱為石門縣最危險的村莊的群測群防經驗。
2011年4月,汛期開始之際,本刊刊發(fā)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尹學朗署名文章《審時度勢 推進地質環(huán)境工作創(chuàng)新》。
2012年4月2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新聞發(fā)布會,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彭悅就《意見》出臺的背景、內容及主要特點做了解讀。緊接著的5月刊,本刊對新聞發(fā)布會予以全面報道。在此次新聞發(fā)布會中,發(fā)布了湖南省地質災害防治的1358目標。
2011年5月,結合第42個世界地球日,本刊推出地球日特別策劃對寧鄉(xiāng)大成橋、冷水江錫礦山等地的礦山地質環(huán)境治理進展進行了跟蹤報道。其中,《寧鄉(xiāng)大成橋地質沉陷區(qū)住新居》回應了2010年9月時任總理溫家寶對于大成橋地面塌陷的囑托。同期,婁底作為地質災害高發(fā)地區(qū)之一,本刊與婁底市國土資源局共同推出《婁底地質環(huán)境工作專題》,對冷水江、雙峰、新化和漣源的地質災害治理個案進行了報道。
2013年4月刊,本刊節(jié)選了4月22日湖南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署會上的講話《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構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屏障》。
2013年4月17日,在第44個世界地球日到來之際,湖南省國土資源廳組織人員,以益陽市赫山區(qū)岳家橋鎮(zhèn)巖溶塌陷、湘西州瀘溪縣洗溪鎮(zhèn)黃土包崩塌、湘西州保靖縣普戎鎮(zhèn)牙吾村泥石流、懷化市麻陽縣錦和鎮(zhèn)江市村西門坡山體滑坡為典型案例,赴現場為當地居民解讀湖南常見的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防治知識。我們在2013年第四期地理欄目推出特別策劃《地災季來了》。
2013年5月和2014年1月,本刊分別對婁底和株洲兩地的地質災害防治經驗進行了挖掘。2014年3月,衡陽祁東營房新村地質災害防治經驗被本刊關注,推出報道《祁東營房新村地災突圍》。
資金問題一直被視為地質災害治理的主要瓶頸。2014年4月,本刊對衡陽萱洲古鎮(zhèn)地質災害治理帶動古鎮(zhèn)旅游和郴州蘇仙區(qū)引入民間資本進行地質災害治理的做法予以報道?!逗系貫闹卫淼母軛U效應》引發(fā)廣泛關注。
2014 年7 月1 日,《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管理辦法》開始施行。本刊7月刊封面報道《地質環(huán)境面面觀》試圖通過湖南礦山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地質災害監(jiān)測、地下水監(jiān)測、地質遺跡監(jiān)測的方方面面解讀面對因自然原因和人類工程活動而日益改變的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告訴了我們什么?
2014年12月,在本刊專訪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總工程師尹學朗時,他將湖南地質災害防治目標定義為“十百千”目標。
礦山地質環(huán)境
大事記
2007年12月24日,國務院制定出臺《國務院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若干意見》2008年3月17日,確定了國家首批資源枯竭城市,共有12個城市被列入。
2009年3月,國務院確定了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城市。
2009年5月,《礦山地質環(huán)境保護規(guī)定》施行。
導刊:我們關注轉型
許多資源型城市,都體驗過“荷蘭病”。巨大的地下財富成就了無數城市的光榮和夢想,也留下了裸露的河山,滿地的瘡痍。
湖南作為資源大省,礦山地質環(huán)境問題頗為突出。
2009年3月,國務院確定了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城市,湖南省首次有3個城市名列其中——資興市、耒陽市、冷水江市。本刊4月《三岔口——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出路》首次對湖南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予以報道。
2010年6月—9月,本刊連續(xù)推出四期特別策劃《聚焦資源枯竭型城市涅槃》聚焦了資興、冷水江和耒陽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經驗和困境。
2011年9月,又刊發(fā)冷水江市國土資源局局長鄧慶華文章《資源枯竭城市的轉型攻堅》對冷水江轉型的問題和對策予以探討。
2012年9月,《湖南謀變,拒絕“礦竭城衰”》繼續(xù)跟進湖南5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的進展。
2010年底,歷時4年的湖南省礦山地質環(huán)境調查與評價工作全面完成,其后評價工作的專項和應用相繼完成。2012年1月,本刊特別策劃《礦山體檢報告》,湖南第一次擁有了域內7328個礦山的個體檔案,逐山號脈,對癥下藥,分類監(jiān)控,這是關鍵性的第一步。
2012年7月16日,全省“礦山復綠”行動動員部署會在岳陽臨湘召開。本刊臨湘市桃林鉛鋅礦的礦山復綠工作進行了樣本式分析,推出報道《湖南“礦山復綠”切片:桃礦治理》。
2012年10月,《誰來還礦山修復舊賬》、《寶山國家礦山公園:千年礦山的新生》和《湖南省礦山地質環(huán)境保護現狀及對策建議》對湖南礦山地質環(huán)境治理進行了點面結合的探討。2012年6月,本刊報道了邵陽引入民間資本對石膏礦采空區(qū)進行治理的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