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和對儒學的重視,使儒家的治國理念有了一個空前的實驗機會。這種實驗產(chǎn)生了士大夫之治,但也引發(fā)了空前的黨爭。范仲淹、歐陽修以對士大夫精神的倡導,開啟了儒家管理思想的踐行時代。士大夫先憂后樂的責任擔當,錚錚鐵骨的正氣凜然,促成了宋代皇帝、宰執(zhí)、臺諫之間制約關(guān)系的形成。范歐二人身體力行,犯顏進諫,推進新政,主持公議,推薦賢能,成為踐行理想的典范。但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實踐過程中,未能解決價值觀念沖突而造成的行為背反;君子小人之分的儒學理念,在用于修身時能夠養(yǎng)成君子人格,而在用于治國時則會把不合于己的官員當作小人排斥,這就有可能把認知差別變成人品差別,把利益問題變成道德問題,由此產(chǎn)生的朋黨摩擦會造成統(tǒng)治集團的嚴重內(nèi)耗,范歐二人也深受其害,更反映出儒家管理思想在踐履中的曲折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