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白 何星
何星(以下簡稱何):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性,貝蒂·艾德華教授曾將畢加索的畫上下顛倒,讓大家臨摹,以打破先入為主的觀念。您能否結合攝影實踐,談談您對先入為主的觀看的態(tài)度呢?
李少白(以下簡稱李):“先入為主”的觀看,是人類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獲得的一種高效的觀看方式,它是一種以概念識別事物的方式。生活中,人們早已習慣了將各種事物通過概念化的方式進行認知、理解并記憶,這樣有助于我們不假思索地認出事物并迅速做出判斷,確保正確地識別自己所面對的環(huán)境。人類的知識信息約有85%是來自于視覺,因此,“先入為主”的觀看對普通人來說是一種常態(tài)化的觀看方式。
但是對于藝術家來說,“先入為主”就意味著視線只會停留在概念階段。如果沒有發(fā)現(xiàn)題材的獨特魅力,作品只是在不斷地重復印證人們頭腦中的固有印象。在藝術領域,創(chuàng)造是生命,是靈魂,不能被現(xiàn)實世界所束縛。想要擺脫現(xiàn)實世界的束縛,首先就要擺脫對現(xiàn)實世界各種概念的依賴。如果你將攝影視為藝術,就要從改變觀看事物的方式入手,時時提醒自己,盡可能擺脫先入為主的觀看方式。
我喜歡攝影,更愿意將攝影當作藝術。所以我在拍攝時,經常提醒自己,別讓先入為主妨礙了我的觀察,盡量別讓被攝物的概念所束縛。不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不能簡單地按照頭腦中已經特征化了的形象去認知或感受事物。而應努力釋放想象力,去發(fā)現(xiàn)或探索被攝物的視覺潛能,觀察并發(fā)現(xiàn)與常人先入為主大相徑庭的形象。
何:能否以照片說明,擺脫先入之見的局限后,普通題材會展現(xiàn)出何種新意,是否與固有的形象迥然不同?
李:請看照片《樓與車》。粗看時,大片的深藍色中浮現(xiàn)出兩塊橘紅色的色塊;細看時,原來是汽車車身與高樓在車身上的鏡像。高樓與汽車原本是城市中的常見之物,可是當高樓與汽車采取這樣一種異于尋常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時,馬上會引起觀賞者奇妙的視覺反應。這張照片的新意不僅在于視點的特殊、冷暖色的對比、構圖的簡練,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對汽車的先入之見,將它作為一面不平整的鏡子對待,并且從中發(fā)現(xiàn)了新奇之美。
何:這張照片不僅擺脫了人們對樓與車的固有印象,還強化了它們之間不同尋常的組合關系。
李:另一張照片《入畫》拍自中央美術學院的一間展廳,當時一幅黑地白字的超大海報吸引了我。海報上,那個行走于縱橫排列白字之間的男人身影尤為引人注目。我正在觀察海報時,有個女孩朝這邊走來,我立刻拿起相機。當女孩走到海報前方時,我按下了快門。在我按快門的瞬間,腦海里并沒有海報的概念,而是將它視為一個非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在這個非現(xiàn)實的世界里,真實人物和虛幻角色相伴而行,真假難辨,誰還會再去關注海報呢!
何:看來,雖然先入之見人皆有之,但并不是不可避免。而一個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的攝影家,必須時時警覺自己是否被先入之見所捆綁。想拍出好照片,別忘了將先入為主的成見松綁,去發(fā)現(xiàn)被攝物在固有概念之外所隱藏的更為豐富的視覺內容。
李:能否克服先入之見,是攝影人終身要努力的一件事。
責任編輯/張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