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 王惠民
內(nèi)容摘要:敦煌文獻中有三階教經(jīng)籍約30種50件,是研究隋唐時期流行的三階教思想的重要資料。本文通過對
P.3202、P.3869、P.4039、D0715、BD14129等寺院藏經(jīng)目錄內(nèi)容和時代的考察,確定在9、10世紀敦煌龍興寺、金光明寺、三界寺等寺院中收藏有三階教經(jīng)籍。
關鍵詞:三階教;藏經(jīng)目錄;P.3202;P.3869
中圖分類號:G25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4)02-0053-07
Scriptures of Three-Stage School Collected in A Few Temples of Dunhuang
CHEN Ming1 WANG Huiming2
(1.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25; 2.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Gansu 736200)
Abstract: There are 50 pieces of Three-Stage School scriptures among the Dunhuang documents. Thes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30 typ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atalogues, contents, and dates of the scriptures collected in Dunhuang temples, including P.3202, P.3869, P.4039, D0715, and BD14129, suggests that the Longxing Temple, Jinguangming Temple and the Sanjie Temple of Dunhuang once had collected the scriptures of Three-Stage School. The scripture catalogue of the Longxing Temple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Three-Stage School scriptures that are among the Dunhuang documents might belong to the collection of the Longxing Temple.
Keywords: Three-Stage School; Catalogue of collected scriptures; P.3202; P.3869
(Translated by WAHG Pingxian)
敦煌文獻中的三階教資料多數(shù)已被辨識出來,約30種50件{1},尚未判定的三階教資料所剩無幾,因而對已經(jīng)判明的三階教資料的研究成為當今和今后三階教研究的重點。本文想探討的是:古代敦煌哪些寺院保存有三階教經(jīng)籍呢?
一 龍興寺藏經(jīng)中的三階教經(jīng)籍
龍興寺為敦煌官寺,寺址不詳?!短茣肪?0記載神龍元年(705)二月,詔諸州置寺、觀各一所,以“中興”為名,三年分別改名龍興寺、龍興觀。710年前后的《李庭光莫高窟靈巖佛窟之碑并序》(S.1523+上海博物館40號)曾提到龍興寺;而最早有紀年的敦煌龍興寺資料是BD01106(宿006)《四分律比丘戒本》寫經(jīng)題記:“乾元二年(759)四月廿日,龍興寺僧靜深寫了?!弊钔碛心甏馁Y料是《天禧塔記》(1019年){2}。 藏經(jīng)洞文獻中關于龍興寺的資料較多,其中涉及三階教經(jīng)籍目錄的有P.4039、P.3202兩件。
P.4039正面13行、背面1行,存65部佛經(jīng)目錄。在記錄《阿育王傳》時提到“《阿育王傳》七卷,龍有第一”,據(jù)此判斷這是龍興寺藏經(jīng)目錄。背面一行為“《如來在金棺囑累清凈敬佛經(jīng)》一卷,《根機普藥》二卷,《大乘寶積經(jīng)論》三卷”。其中的《根機普藥》為三階教經(jīng)典。
P.3202存一紙18行,標題為“龍錄內(nèi)無名經(jīng)論律”,主要記錄龍興寺藏的三階教經(jīng)籍:
龍錄內(nèi)無名經(jīng)論律:
《三階》四卷
《私記錄》一卷
又,《私記》卷第三、五
《兩階發(fā)心》一卷
《對根機淺深》一卷
《同異淺深》一卷
《人集錄十二段一階顛到(倒)法》一卷
《三階佛法密記》上中下三卷
《廢興所由》一卷
《回心入道》一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總目一卷
《首羅比丘經(jīng)》一卷,重
《浴像功德經(jīng)》一卷,重
《隨求陀羅尼經(jīng)》一卷,重
《略說禪師本末》一卷
《佛說金剛壇廣大清凈陀羅尼經(jīng)》
《大乘起信論疏略述》卷下,無頭。
背面雜寫二行,一行是“延晟、陳長囗(旻?)、曹延祿”,一行是“《大品般若經(jīng)》,龍有十四卷”。
早在20世紀二十年代,P.3202就受到學界重視,1927年出版的《三階教之研究》附有錄文,但其中“重”字均略,未錄背面內(nèi)容[1]。1997年出版的《敦煌佛教經(jīng)錄輯?!蜂洺稣婧捅趁婧笠恍校翠洷趁娴谝恍腥嗣鸞2]。寫本正面、背面的“龍”當指敦煌著名的龍興寺,本文獻大約是龍興寺僧人點檢經(jīng)藏時的記錄,前面10種都是三階教經(jīng)籍,點檢僧人已經(jīng)不熟悉,稱之“無名經(jīng)論律”。所謂“無名”并不是不知經(jīng)名的佛經(jīng),而是《入藏錄》中沒有列出的佛經(jīng)。后面7種經(jīng)籍中,有6種為重復或其他原因而剔出(其中3種佛經(jīng)的經(jīng)名后標一“重”字),只有第5種《略說禪師本末》屬于非佛典,筆者推測即是P.2550《三階教某禪師行狀始末》。寫本中的“龍錄”指龍興寺的《大藏經(jīng)目錄》。由于三階教經(jīng)籍不屬于“入藏錄”,所以失傳。我們在敦煌藏經(jīng)目錄中也鮮見其名。方廣锠《敦煌佛教經(jīng)錄輯?!肥珍浫魁埮d寺藏經(jīng)目錄并進行詳細解說,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諸寺藏經(jīng)與管理》則據(jù)該書列舉了各寺藏經(jīng)與管理,其中涉及龍興寺經(jīng)藏[3]??疾斓弥?,龍興寺一般的藏經(jīng)目錄沒有提到三階教經(jīng)籍,如:
P.3432正面為道液《凈名經(jīng)關中釋抄》,背面為《龍興寺佛像、供養(yǎng)具并經(jīng)目點檢歷》,《點檢歷》列出該寺典藏的佛經(jīng)具名,前后完整,“都計三千一十八卷,經(jīng)帙二百八十八個。”
S.2079《蕃占時期龍興寺藏經(jīng)目錄》,首殘尾全,存228行,上有“大乘經(jīng)重譯”、“小乘經(jīng)單譯”、“小乘經(jīng)重譯”、“小乘律”、“大乘論”、“小乘論”、“賢圣集傳”、“新翻譯目錄”等8個篇目,存有佛經(jīng)696部3957卷。P.3807為相同的抄件,首尾均殘,存251行,上有“小乘經(jīng)譯”、“小乘經(jīng)重譯”、“小乘律”、“大乘論”等4個篇目,存有佛經(jīng)485部1566卷,相當于S.2079的前半部分。
P.3852《戊辰年九月七日點勘龍興寺藏經(jīng)歷》正面29行,有85部佛經(jīng)目錄,背面前5行是勘經(jīng)題記:“戊辰年九月七日奉處分龍興寺《大藏經(jīng)》。準《入藏錄》點勘經(jīng)、律、論、集、傳等,除見在,無者謹具數(shù)目如后:見欠經(jīng)四百七十二卷,律共欠八十卷,論共欠三百一卷,集共欠一十四卷,賢圣傳共欠二十一卷。經(jīng)、律、論、傳、集等都共欠八百八十八卷。”后面6行是《大般若經(jīng)》借閱者或修理者名單,前揭方廣锠《敦煌佛教經(jīng)錄輯校》第558頁認為此戊辰年是848年。
上述目錄中沒有記載三階教經(jīng)籍。
P.3202《龍錄內(nèi)無名經(jīng)論律》提到的三階教經(jīng)籍中,有3種在現(xiàn)存敦煌三階教文獻中可以見到:《三階》(S.2684、P.2059《三階佛法》)、《三階佛法密記》(P.2412《三階佛法密記》卷上)、《略說禪師本末》(P.2550,一般定名為《三階教某禪師行狀始末》,本文推測是《略說禪師本末》)。敦煌文獻中現(xiàn)存的三階教資料是否來自龍興寺呢?筆者認為有這個可能,一個較有力的證據(jù)是,P.2550《三階教某禪師行狀始末》實是一名三階教僧人的傳記,一般是不入藏經(jīng)目錄的,如果就是P.3202提到的《略說禪師本末》的話,就增加了敦煌現(xiàn)存三階教經(jīng)籍來自龍興寺的可能性。
P.3202背面有“延晟、陳長囗(旻?)、曹延祿”人名,延晟、曹延祿之名殊堪注意。筆者所知曹元忠的兒子有曹延晟、曹延恭、曹延祿、曹延瑞,并且在宋時分別擔任歸義軍節(jié)度使、瓜州防御使等官職,另有一個兒子卒于后周廣順三年(953),見日本龍谷大學圖書館藏敦煌寫本《佛說延壽命經(jīng)》題記,名字不詳。
曹延晟資料比較少,他在乾德四年(966)抄寫《大般若經(jīng)》一部600卷,其中卷274、卷275、卷276、卷277保存至今,4件寫經(jīng)題記相同:“清信弟子歸義軍節(jié)度監(jiān)軍使檢校尚書左仆射兼御史大夫曹延晟,剪割小財,寫《大般若經(jīng)》一帙,并錦帙子,施入顯德寺者……于時乾德四年丙寅歲五月一日寫記[4]。
曹延祿為曹元忠之子,曾在976—1002年間任歸義軍節(jié)度使。敦煌多數(shù)寺院有寺學,疑曹延晟、曹延祿在寺學讀書期間參與了點檢龍興寺藏經(jīng)活動,因此在這件文獻上留下了姓名,推測曹延祿在寺院學習時當在五代晚期,這也當是P.3202《龍錄內(nèi)無名經(jīng)論律》產(chǎn)生年代{1}。
附帶討論一下P.3202與P.4962的關系。P.4962正面前22行記錄23種佛典,下空七八行粘貼另紙,存一行(第23行)記:“龍大錄內(nèi)無名,藏中見有經(jīng)數(shù)(“經(jīng)數(shù)”旁寫“今朝”二字)?!边@里是指龍興寺《大藏經(jīng)》目錄中沒有名,但實際上收藏的經(jīng)籍,如該寫本所記“法華抄卷第一”、“楞伽經(jīng)疏八卷”等。P.4962背面是《請經(jīng)奏牒》:“準數(shù)分折奏聞:陷蕃多年,經(jīng)本缺落。伏乞宣賜,兼降宣命,詔當?shù)涝诔日埥?jīng)僧正(下缺)?!睆摹跋蒉嗄辍?、“今朝”等文字看,似乎正面、背面內(nèi)容均屬于歸義軍初期[5]。方廣锠推測P.4962正面與P.3202正面雖然不能拼接,但可能是同卷分裂,未能肯定[2]565。筆者覺得這兩件文書的書法并不一樣,似乎不能相提并論,存疑。
二 金光明寺藏經(jīng)中的三階教經(jīng)籍
P.3869,《敦煌遺書總目索引》作“金光明寺藏經(jīng)目”,《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作“金光明寺華手經(jīng)就衙付平判官記(原題)。說明:兩明(面)書寫。”《敦煌佛教經(jīng)錄輯?!窔w于諸寺流通錄,標題擬為“付金光明寺、龍興寺諸色人等經(jīng)歷”[2]762,無解題。寫本中有“龍押牙”、“龍憨子”、“龍囗囗(安定?)”,該書認為“龍憨子”等是龍興寺之憨子,標點為“龍:憨子”等。但我們認為該寫卷正文出現(xiàn)的都是人名,“龍”是龍姓,不是指龍興寺,該寫本與龍興寺無關。
《敦煌佛教經(jīng)錄輯?!穼λ珍浀亩鄶?shù)寫卷有解題,但不知何故,對本件卻無解題。2004年,鄭炳林撰文指出:“P.3869《付金光明寺龍興寺諸色人等經(jīng)歷》記載了歸義軍時期為了法會而組織了相當多寺院的高僧和政府官員轉(zhuǎn)經(jīng)?!贝宋膶υ搶懕镜亩捎梅綇V锠的擬名[6]。而他提出的“法會轉(zhuǎn)經(jīng)”說,筆者也不能同意,因為轉(zhuǎn)經(jīng)活動不會用卷次不全的佛經(jīng),數(shù)量也不會用多達40多種佛經(jīng),何況其中的(隋)彥琮《眾經(jīng)目錄》5卷、(唐)明詮編《大周刊定眾經(jīng)目錄》15卷以及大量三階教文獻就不是佛經(jīng),不可能用于法會轉(zhuǎn)經(jīng),鄭說不可取。
此寫本顯示金光明寺也藏有三階教經(jīng)籍,錄文如下,為討論方便,筆者加了序號(文中有大量簽注,多數(shù)筆者無法識讀)。正面:
金光明寺《華手經(jīng)》就衙付平判官記
1. 唐押牙:《甚希有經(jīng)》一卷。又,《根機普藥》卷下。囗(按:簽字。難辨,下同)。
2. 李法律:《大集十輪經(jīng)》第五。囗(知?)了。
3. 梁長榮:又,《根機普藥》卷上,囗(兌)?!镀兴_善戒經(jīng)》,《大般若》二百八十七,《十輪經(jīng)》第二。
4. 張富弘:《報恩經(jīng)》第二。
5. 張法律:《咒魅經(jīng)》一卷。
6. 李僧正:《莊嚴王陀羅尼咒經(jīng)》一卷?!秳俅北塾〗?jīng)》一卷,囗(拿?等?)。
7. 吳押牙:《大寶積經(jīng)》第七、八、九、十,共四卷,欠六。
8. 樊押牙:《大寶積經(jīng)》第一、二、三、四、五,計五卷,囗(眾?)。
9. 又,彥興:《大般若》四百六十四。
10. 史法律:內(nèi)《光贊般若經(jīng)》第三、第六、第八,共三卷?!洞笄f嚴法門經(jīng)》二卷。《菩薩內(nèi)戒經(jīng)》一卷。《大般若經(jīng)》兩卷?!渡浦R菩提心》一卷。接頭《大般若》兩卷。沙藏囗囗(丑子?)。
11. 高押牙:《大般》三卷?!栋⑴_磨俱舍論》二卷?!斗謩e經(jīng)》二卷。
12. 龍押牙:《刊定錄》第十四。
13. 樊生:《法句集》一卷。
14. 福松:《三階佛法密記》下卷。
15. 王阇梨:《眾經(jīng)目錄》第二。
16. 吳法律:《大般若》一百三十九卷。
17. 張富弘:《三階》第四。
18. 王法律:《大般若》五百七十七。
19. 吳押牙:后付《大寶積經(jīng)》第六卷。
背面第一行為標題,存一半,內(nèi)容不詳(似為“經(jīng)社子咸就囗囗囗囗”),后面是15行經(jīng)目:
20. 《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卷第三,囗(陰?)。《最勝王經(jīng)》第六、第八,兩卷,囗囗(全兌)。《華首經(jīng)》第一卷,囗(齊)。
21. 曹黑頭:《報恩經(jīng)》第五卷。
22. 福松:《方等般泥洹經(jīng)》兩卷?!稄V百論》第九卷。《大方廣華嚴經(jīng)》第一卷。《眾經(jīng)目錄》第四卷,囗(出?)。
23. 憨子付李法律:《阿毗達磨俱舍論》第七、第十,兩卷?!镀鹦耪摗芬痪怼!侗娊?jīng)目錄》第三卷,囗(無?)。
24. 張孔目:《五蘊論》一卷。
25. 曹黑頭:《十輪經(jīng)抄》一卷,囗。
26. 龍囗(安?)囗(法?):《刊定錄》第十、十一、十二,三卷,囗(兌)。
27. 孔押牙:《三階都錄》一卷,囗(知)。
28. 吳法律:《大般若》二百九十二、五百二十三,兩卷,囗。
29. 李法律:付《蓮花面經(jīng)》下卷,囗。
30. 又,福松:《眾經(jīng)目錄》第五卷,囗?!洞蟪怂姆ń?jīng)》及《論》,兩卷,本在后。
31. 辯:《大般若》第二百七十六?!对碌牵簦┤痢肪淼谑唬?。《隨行行同異》一卷,囗(深?)。
32. 又,定成:《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队依@佛塔功德經(jīng)》,囗(兌)。
33. 王阇梨:《報恩經(jīng)》第四。《眾經(jīng)目錄》第一,囗。
34. 龍寶羅:《看(刊)定錄》第十三卷,囗(兌)。
35. 龍憨子,《三階佛法密記》卷上,囗(兌)。
36. 唐押牙:接頭《大般若》第二百卅一,囗。又,第二百九十,囗。
37. 孔押牙:又,《金光經(jīng)》兩卷。又,《三曼陀經(jīng)》一卷。
38. 辯:《華手經(jīng)》第一,囗。
39. 王法律:《阿毗達磨俱舍論》第五、第六?!镀兴_受齋》一。《百千印》一?!队^虛空藏》一?!栋嗣彰邸芬??!镀兴_五法》一。《智炬陀羅尼》一?!堵馐依蛔滞酢芬弧!掇D(zhuǎn)有》一?!栋岁P齋》一。計十一卷,囗。并帙一個。
40. 曹黑頭:《月藏分抄》一卷,囗。又,《差別經(jīng)》一卷,囗。
在土。
寫本的標題是“金光明寺《華手經(jīng)》就衙付平判官記”,很難理解。字面意思似乎可以認為是敦煌僧俗結(jié)社抄出《華手經(jīng)》等一批佛經(jīng)(寫本背面最后一行最后二字是“在土”,似乎抄經(jīng)地點在凈土寺),在衙府交付金光明寺的平判官,但這份記錄有佛經(jīng)48種,而不是一部《華手經(jīng)》,負責各經(jīng)的有平民、官員、僧人等26人左右,或許需要經(jīng)過下面分析,才能對寫本的性質(zhì)給出合理的解釋。
寫本的正文內(nèi)容也與一般的各種經(jīng)目不同,如寫本中的一些相關人員、寫經(jīng)卻在不同的位置,同一寫經(jīng)由不同人處理,如《大寶積經(jīng)》分別出現(xiàn)在三處:
7. 吳押牙:《大寶積經(jīng)》第七、八、九、十,共四卷,欠六。
8. 樊押牙:《大寶積經(jīng)》第一、二、三、四、五,計五卷。
19. 吳押牙:后付《大寶積經(jīng)》第六卷。
樊押牙負責《大寶積經(jīng)》第1—5卷,吳押牙負責第7—10卷,欠第6卷,在后面又說補上這卷?!洞髮毞e經(jīng)》共120卷,此寫本出現(xiàn)前面10卷,后面各卷不見提及。
再看看《三階佛法密記》上、下卷,《眾經(jīng)目錄》第1—5卷及相關人員的活動:
14. 福松:《三階佛法密記》下卷。
36. 龍憨子,《三階佛法密記》卷上。
15. 王阇梨:《眾經(jīng)目錄》第二。
22. 福松:《方等般泥洹經(jīng)》兩卷?!稄V百論》第九卷?!洞蠓綇V華嚴經(jīng)》第一卷?!侗娊?jīng)目錄》第四卷。
23. 憨子付李法律:《阿毗達磨俱舍論》第七、第十,兩卷。《起信論》一卷。《眾經(jīng)目錄》第三卷。
30. 又,福松:《眾經(jīng)目錄》第五卷。《大乘四法經(jīng)》及《論》,兩卷,本在后。
34. 王阇梨:《報恩經(jīng)》第四?!侗娊?jīng)目錄》第一。
《三階佛法密記》先在正面記錄卷下,負責人是福松,再在背面記錄卷下,負責人是龍憨子,一部經(jīng)分別記在兩處。
該寫本記錄《眾經(jīng)目錄》共有5卷,應該是隋代彥琮編的5卷本《眾經(jīng)目錄》。按寫本前后,依次提到卷2(王阇梨)、卷4(福松)、卷3(憨子)、卷5(福松)、卷1(王阇梨),似毫無規(guī)律可尋,尤其是王阇梨,他負責卷1、卷2,卻分別在背面、正面,既不按經(jīng)名、也不按人名來排列,都讓人無法理解。
這次寫經(jīng)具有集體進行的特色(結(jié)社)。寫本最少涉及26人,按人名可分為無官職的世俗信徒(梁長榮、張富弘、福松、定成、樊生、曹黑頭、彥興、龍安囗、龍寶羅、龍憨子等)、押牙等官府人員(唐押牙、樊押牙、吳押牙、孔押牙、唐押牙、高押牙、龍押牙、張孔目)、僧人(李僧正、張法律、李法律、吳法律、史法律、王法律、王阇梨、辯)等,可見這次補充的佛經(jīng)數(shù)量較多,所以動員了許多人,并且由官府組織進行,所以標題中有“就衙付”。以《大般若經(jīng)》為例,全經(jīng)600卷,本寫本提到16卷,但有9人參與,有僧人、也有俗人:吳法律:卷139;唐押牙:接頭《大般若》卷231、卷290;辯:卷276;梁長榮:卷287;吳法律:卷292、卷523;彥興:卷464;王法律:卷577;史法律:《大般若》2卷,接頭《大般若》2卷;高押牙:《大般》3卷。
上述抄經(jīng)人中的張富弘、彥興、定成、史法律、王法律、樊押牙、龍押牙等人還見于S.11529V《兌紙歷》(抄經(jīng)時領取紙張的記錄單,稱“付紙歷”。本件是抄錯后,申領另紙的記錄,都是以“一張”為單位領取,S.8714性質(zhì)相同:“窟上書經(jīng)兌紙:曹押牙,紙兩張;陰押牙,兩張;鄧押牙,一張?!惫P者將S.11529V擬名為《兌紙歷》。S.11529正面為《佛名經(jīng)》13行):
大張僧正,兌紙一張。
張押牙,兩張,又一張。
小張僧正,兌一張,又一張,又一張。
史法律,兩張。
樊押牙,兌一張。
劉判官,一張,又一張。
張富弘,兌一張,又一張,又一張,又張。
宋法律,紙兩張。
小龍押牙,兌一張,又一張,又一張,得紙一張。
孔僧正,紙三張,又兩張。
吳建恒,兌一張,又一張,又一張。
定成,紙一張。
大張押牙,張(應為“一張”,但看不出有“一”字),兌紙一張。
氾彥興,兌一張,又一張,又一張,又一張,又一張。
馬富德,一張,又一張。
龍押牙,一張,又一張。
氾法律,一張,又一張,又一張。
大眾畫紙,兩張。
王法律,一張,又一張,得一張。
李判官,一張,又一張,又一張。
我們不知S.11529V是否指同次抄經(jīng)活動。盡管如此,筆者目前仍無法判定P.3869、S.11529V的年代,只能寄希望于將來。
P.3869背面第一行為標題,各字存一半,內(nèi)容不詳,其中開頭二字較可能是“經(jīng)社”,似為“經(jīng)社子咸就囗囗囗囗”,如此判讀不誤,則寫本反映了“經(jīng)社”的活動情況,值得關注。
寫本涉及的28種經(jīng)典中,除《大般若經(jīng)》等少數(shù)幾部經(jīng)典外,多數(shù)是當時不流行的經(jīng)典,如沒有《法華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涅槃經(jīng)》、《藥師經(jīng)》、《彌勒經(jīng)》、《佛名經(jīng)》等,西方凈土類佛經(jīng)也沒有,推測金光明寺藏經(jīng)中,常用的經(jīng)典是完整的,一旦出現(xiàn)殘缺,也會及時補充,而寫本目錄上的佛經(jīng)較為不流行,殘破、甚至缺失時久,所以需要按照《入藏錄》補充完整。從“經(jīng)社”、“就衙”、“在土”等文字看,P.3869可能屬于一次信徒結(jié)社配補經(jīng)藏的記錄。郝春文論及本寫卷時認為這次寫經(jīng)具有官方性質(zhì):“上述僧俗所有經(jīng)卷都就衙交付平判官,其中康押衙還上交了一卷《甚希有經(jīng)》,表明歸義軍政權參與了補配佛經(jīng)活動?!盵7]
標題“金光明寺《華手經(jīng)》就衙付平判官記”究竟如何理解,我們也沒有把握?!芭泄佟毕喈斢趫?zhí)事、負責人,推測是諸信徒結(jié)社(“經(jīng)社”)抄寫金光明寺缺失的佛經(jīng)。從最后一句“在土”看,可能抄經(jīng)地點在凈土寺?!熬脱酶丁边@句話也不好理解,也許是各人陸續(xù)抄好后,府衙某一信徒陸續(xù)接收,最后金光明寺平判官來登記取走,這件寫本是平判官登記這些佛經(jīng)時所做的流水記錄,時間匆匆,只好按件記流水賬,所以看上去次序很亂。這樣寫本的標題所表示的含義應該是“(經(jīng)社配補)金光明寺所缺《華手經(jīng)》等,就衙付,平判官記”{1}。
與本文相關的是三階教經(jīng)籍。在48種佛經(jīng)中,有《三階》、《三階佛法密記》、《三階都錄》、《根機普藥》、《月藏分抄》、《十輪經(jīng)抄》、《善知識菩提心》、《隨行行同異》等8種屬于三階教經(jīng)籍(如果包括《十輪經(jīng)》則是9種),數(shù)量不少。
三 三界寺藏經(jīng)中的三階教經(jīng)籍
敦煌三界寺位于莫高窟,P.2130《觀佛三昧海經(jīng)》尾題:“三界寺道真,經(jīng)不出寺門,就此靈窟記?!膘`窟就是莫高窟。敦煌研究院藏《臘八燃燈分配窟龕名數(shù)》就是他主持辛亥年(951)臘八節(jié)在莫高窟遍窟燃燈的布告。最早有紀年的資料見于S.1824《受十戒文》,題記:“光啟四年(888)戊申五月八日,三界寺比丘僧法信于城東索使君佛堂頭寫記?!?吐蕃統(tǒng)治初期《辰年(788)牌子歷》不見三界寺名,但約820年前后的文書P.3645《十二月十三日贊普冬季福田轉(zhuǎn)經(jīng)歷》提到三界寺名,似乎三界寺建于蕃占時期。但俄藏敦煌文獻敦2630《法華經(jīng)》尾題是“西沙州三界寺僧(后缺)”,西沙州僅存在于武德五年至貞觀七年(622—633),這條資料顯示三界寺初唐就出現(xiàn),但這件寫本的書法也不象初唐寫本,而是歸義軍時期寫本,存疑。三界寺僧人不多,S.2614正面是貞明七年(921)抄寫的《目連變文》,背面為《敦煌各寺僧尼名簿》,其中記錄三界寺有僧、沙彌22人。
道真是五代宋初敦煌著名僧人,與他有關的資料有50多件。他是三界寺僧,生卒年不詳,最早有紀年的資料是敦煌研究院藏D0715《長興五年(934)三界寺應有藏內(nèi)經(jīng)論目錄》(發(fā)表號345號),最晚有紀年者是S.4915《雍熙四年(987)南贍部洲大宋國沙州三界寺授菩薩戒牒》,即道真活動在五代至宋初。相關資料顯示,他在長興五年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修補頭尾”工作,從中可以看到一些疑偽經(jīng),其中就有一部三階教經(jīng)籍《大乘無盡藏法》。他這次整理經(jīng)藏活動分三個階段:
一、清理登記三界寺所藏佛經(jīng),即敦煌研究院藏D0715《長興五年(934)三界寺應有藏內(nèi)經(jīng)論目錄》(發(fā)表號345號),首尾齊全,卷長377厘米,8紙,107行。前面73行經(jīng)目后插入發(fā)愿文14行,然后又是106行經(jīng)目,最后一行即第107行是“此錄不定”,表示這是一個草目。標題“應有藏內(nèi)經(jīng)論,見為目錄”表示就是應該有的、實際還沒有的佛經(jīng)目錄。其中記錄有7經(jīng)一帙:“《無盡義摩訶般若經(jīng)》?!督鸸饷鹘?jīng)》,四卷,一部。《一切經(jīng)錄》,四卷?!洞蟪藷o盡藏法》,一卷?!独阗し鹫Z心》,一卷。《佛母經(jīng)》。《閻羅王受記經(jīng)》。右經(jīng)十一同帙。”按:這一帙至少13卷,而不是道真寫的11卷。
二、向敦煌各寺院尋訪三界寺缺失佛經(jīng),即BD14129(北圖續(xù)329,為大谷探險隊所獲,后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首尾完整,10紙,188行)《三界寺見一切入藏經(jīng)目錄》提到的“應有所得經(jīng)論、見為目錄”,就是應該尋找、實際已經(jīng)獲得的佛經(jīng)目錄。在這個目錄中,記錄的第一部經(jīng)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一部,六百卷,六十帙,全”,即這部佛經(jīng)中卷帙最大的佛經(jīng)補全。而S.6191僅23字:“雜《大般若經(jīng)》?;蛴惺┲骷肮偌胰编柼帲√磬鶅?nèi),計十卷?!睍ㄅc有道真名的S.6225《佛經(jīng)目錄》相同,可判定為道真字跡,S.6225有“三界寺比丘道真諸方求覓諸經(jīng)隨得雜經(jīng)錄記?!盨.6191就是尋訪過程中的記錄。
BD14129對應前揭D0715相應一帙是:“《總攝無盡義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卷?!督鸸饷鹘?jīng)》,四卷?!督?jīng)錄》,四卷?!洞蟪藷o盡藏法》,一卷。《楞伽佛語心》,一卷。《佛母經(jīng)》,一卷?!堕惲_王受記》,一卷。右經(jīng)十二卷同帙。”按:這一帙是13卷,不是12卷。上述目錄中,隔一帙的后一帙中有《閻羅王受記經(jīng)》,道真沒察覺他將同一部經(jīng)兩處入藏。
三、謄抄一份完整的藏經(jīng)目錄,即S.3624《三界寺見一切入藏經(jīng)目錄》,但此份寫本首全尾殘,僅存25行,沒有《大乘無盡藏法》。
P.3202屬于五代晚期寫卷,P.3869年代有待判定,敦煌這類寫卷多屬九、十世紀,P.3869當也屬于此期寫卷。非常重要的是,敦煌研究院藏D0715、BD14129均記錄《大乘無盡藏法》,顯示五代長興五年(934)三階教經(jīng)籍依然在敦煌寺院中流通,令人興奮。
■
參考文獻:
[1]矢吹慶輝.三階教之研究[M].東京:巖波書店,1927:225-226.
[2]方廣锠.敦煌佛教經(jīng)錄輯校[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566-568.
[3]項楚,鄭阿財主編.新世紀敦煌學論集[M].成都:巴蜀書社,2003:341-344.
[4]池田溫.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M].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90:498-500.
[5]施萍亭.三界寺·道真·敦煌藏經(jīng)[C]//敦煌研究院編.1990年敦煌學國際研討會文集·石窟考古編.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5:187.
[6]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地區(qū)《大般若經(jīng)》的流傳與信仰[C]//鄭炳林,花平寧主編.麥積山石窟藝術文化論文集:下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119-120.
[7]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402.
附錄:P.3869出現(xiàn)的經(jīng)名統(tǒng)計
1.《大般若》卷139、231、290、276、287、292、464、523、577,《大般若》2卷,接頭《大般若》2卷,《大般》3卷 2. 《大寶積經(jīng)》卷1、2、3、4、5、6、7、8、9、10 3.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5、6、7、10,《阿毗達磨俱舍論》二卷(可能是卷8、9) 4. 《十輪經(jīng)》卷2、3、5 5. 《報恩經(jīng)》卷2、4、5 6. 《大方廣華嚴經(jīng)》卷1 7. 《光贊般若經(jīng)》卷3、6、8 8. 《大莊嚴法門經(jīng)》2卷 9. 《分別經(jīng)》二卷 10. 《最勝王經(jīng)》卷6、8,《金光經(jīng)》二卷 11. 《華首(手)經(jīng)》卷1,《華手經(jīng)》卷1(這是唯一重復的一卷。該經(jīng)共10卷,其余各卷未見) 12. 《方等般泥洹經(jīng)》二卷 13. 《月登(燈)三昧》卷11 14. 《廣百論》卷9 15. 《蓮花面經(jīng)》卷下 16. 《咒魅經(jīng)》一卷 17. 《莊嚴王陀羅尼咒經(jīng)》一卷 18. 《勝幢臂印經(jīng)》一卷 19. 《菩薩內(nèi)戒經(jīng)》一卷 20. 《菩薩善戒經(jīng)》一卷 21. 《甚希有經(jīng)》一卷 22. 《大乘四法經(jīng)》及《論》 23. 《金剛經(jīng)》一卷 24. 《右繞佛塔功德經(jīng)》一卷 25. 《差別經(jīng)》一卷 26. 《三曼陀經(jīng)》一卷 27. 《菩薩受齋》一卷 28. 《百千印》一卷 29. 《觀虛空藏》一卷 30. 《八名普蜜》一卷 31. 《菩薩五法》一卷 32. 《智炬陀羅尼》一卷 33. 《曼殊室利一字王》一卷 34. 《轉(zhuǎn)有》一卷 35. 《法句集》一卷 36. 《起信論》一卷 37. 《五蘊論》一卷 38. 《八關齋》一卷 39. 《刊定錄》卷10、11、12、13、14 40. 《眾經(jīng)目錄》卷1、2、3、4、5 41. 《三階》卷4 42. 《三階佛法密記》卷上、下 43. 《三階都錄》一卷 44. 《根機普藥》卷上、下 45. 《月藏分抄》一卷 46. 《十輪經(jīng)抄》一卷 47. 《善知識菩提心》一卷 48. 《隨行行同異》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