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前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和點化后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質疑,學會批判,最終讓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達到超越教師的目的。
小學生 教師意識 創(chuàng)新 超越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因此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超越教師是富有時代魅力的精神境界的表現。
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真正關系,應該是活生生的人的關系,應該是教學的相長、雙向的互動。師道之尊,可以使學生仿之、效之,但不是不可超越。如何使學生具備超越教師的意識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教師要更新觀念,實現從承傳到創(chuàng)新的轉變
愛因斯坦說過,人的知識是有限的,開拓人的思維是無限的。具備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僅是時代對教師的素質要求,也是教師提高自身競爭能力的增強劑。為此,我們必須轉變以繼承為中心的教育思想,樹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教育觀念,實現從承傳到創(chuàng)新的轉變。當然這種轉變并非把傳統的繼承為中心的教育全部丟掉,空中樓閣般地構建一個創(chuàng)新教育,而是通過繼承性教育進行選擇、繼承、改造和發(fā)展來實現。第一,要突破“傳道、授業(yè)、解惑”這一師德觀的局限性,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因為無論是“傳道”,還是“授業(yè)”,都是將已知知識的傳授,讓學生承傳下去,“解惑”也只是解答學生對“道”,對已知知識學習中的困惑,恰恰缺乏對知識的探索,創(chuàng)造未知的啟發(fā)和誘導。因此,我們應定位于承傳有效知識的同時,側重于指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第二,教師要做創(chuàng)新的表率。在進行教學的同時,積極投身于科學研究,不斷對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方法進行思考、探索、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在理論與實踐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與新穎的思路或設計方案,發(fā)人所未發(fā),言人所未言。這樣,既能提高自身創(chuàng)新能力和教學能力,又能強化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效果。
二、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孩子,相信他們都能成功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曾說:“判斷學生最發(fā)達智能的一個好方法是觀察他們在課堂上不規(guī)矩的表現。”語言智能發(fā)達的孩子老愛說話;空間智能發(fā)達的孩子愛涂涂畫畫;肢體發(fā)達的孩子愛做小動作。這些課堂上特殊而不規(guī)矩的表現其實是一種信號,學生在向老師表示他們具有這些特長,希望被老師認可并接受。因此,我特別注意根據學生的特點拓寬自己的教學方法。根據智能狀況不斷的變換教學方法,使學生可以在一天中的某個時刻,有機會利用其最發(fā)達的智能學到知識,增強能力;使學生身上一些被忽視的智能得到發(fā)展;使未發(fā)展或關閉的智能得以激發(fā);使已發(fā)展的智能得以完善,從而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張適合自己發(fā)展的課程表,學生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發(fā)展,把時間還給孩子,讓他們去探索、去實踐、去創(chuàng)新,我們教師在其中只是“向導”“路標”,起著“引路”“架橋”的作用。作為一名新型教師應該讓每個孩子聽到花開的聲音;讓每個孩子看到小河活潑地流淌;讓每個孩子把淘氣的風氣帶到身邊。
三、讓學生的個性飛揚
盧梭說:“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這是一句偉大的名言,它穿透了所有表層的現象。不是嗎?《向日葵》可以復制,但梵高不可以克??;《唐璜》可以再寫,但拜倫決不會重現。世界之所以如此斑斕,是因為她的子民永遠奉行著一條法則——成為你自己!由此可見,大力弘揚學生個性,也就意味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個性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一點不但對于個人來說是如此,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同樣是如此。個性是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是個性生命精神活力的支柱。因而,只有為學生提供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自由爭鳴的民主氣氛,才會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愛因斯坦在回憶他的學生生活時,曾這樣感慨道:現代的教學方法,竟然還沒有把研究問題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殺掉,真可以說是一個奇跡。因為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勵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不可避免會夭折。卓爾不凡的旋律需要慧心獨具的樂師,生動活潑的課堂更應該有個性飛揚的學生!
四、讓學生自由地想,愉快地說
一位哲人說過,比陸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理想。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我努力做到精心引導,熱情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言為心聲,語言應當表達真實的思想和感情,是生命原生態(tài)的展示。課堂上,教師應當讓學生暢所欲言,敢想敢說,敢于發(fā)表獨立的見解。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課堂教學更需要我們走進兒童的心靈,走進兒童多姿多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充滿生活活力,或許是小學生語文教學的一個更新、更美的境界。課堂上有意識引導學生,與你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鼓勵學生自己上臺當老師,敢和老師對話,敢挑老師的毛病,敢于提出與老師不同的見解和觀點……例如,我在教《五彩池》一課時,王平同學突然嚷道:“五彩池”能游泳嗎?頓時全班就沸騰了,當時我心里也咯噔一下,理智告訴我要冷靜。稍微一停,我是這樣處理的,這個問題我沒想到,但是我覺得挺有意思,來,咱們一起來看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請大家自由結合、討論,聯系生活經驗,聯系課文內容,請闡述自己的觀點。經過學生的探究,很快找到了自己滿意的答案。這樣做不僅能鼓勵學生敢于質疑,而且還能借疑釋疑。既深讀了課文,又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不是真理的化身,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提問后切不可急于求取答案或告知因果,應讓學生充分的思考,為學生提供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判斷、咀嚼、品味,增強對知識的消化吸收能力。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給學生一定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定的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展示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討論、探究;給學生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chuàng)造……總之,該還給學生的東西,老師別再占有。
參考文獻:
\[1\]梁秀英.小學教學中“少教多學”教學改革策略分析\[J\].才智,2014,(8).
\[2\]扎旺.在小學教學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J\].新課程·上旬,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