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建
[摘 要] 棉花是錦葵科棉屬的種子纖維作物,絕大多數亞熱帶國家都有生產,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棉花的適應性強,適宜于在疏松深厚土壤中種植。筆者從不同土壤條件品種的選擇,施肥技術、培育壯苗、適時栽移、適時摘花等方面介紹了優(yōu)質棉花高產栽培技術,以供棉農參考。
[關鍵詞] 阿拉爾墾區(qū) 棉花栽培技術 化學調控 機械采摘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5-0164-02
一、棉花種植的品種選擇
阿拉爾墾區(qū)的光熱條件較好,適合種植中早熟棉花,筆者在多年的種植過程中也積累了一些高產的栽培措施,現提出一些栽培技術作為探討。
1.種植的土壤情況
阿拉爾墾區(qū)由于長期的種植棉花,棉花的土傳病害已經比較嚴重,給棉花種植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在選擇品種的時候首先要結合土壤枯黃萎病病菌的致病性進行品種的選擇,在致病性強的地塊就要選擇抗病力相應強的品種。
2.種子的要求
種子純度要求要達到97%以上,發(fā)芽率95%以上,100%人工粒選,選后凈度在95%以上。種子經稀硫酸脫絨,清洗后包衣,內含殺菌劑,以防苗期病害。播種前要對棉花種子做發(fā)芽試驗。
3.適合種植的品種
根據阿拉爾墾區(qū)的土壤情況,目前適合種植的抗病品種有:中棉所41號、中棉所49號、新陸中37號等品種。而對于致病性弱或者是無病田,棉農可以選擇高產的品種有:新陸中28號,新陸中36號等品種。
二、棉花種植的播前準備
1.壓堿洗鹽
壓堿洗鹽是一種對于鹽堿地的處理方法。由于阿拉爾墾區(qū)的土壤含鹽量都比較高,所以播種前要做好壓堿洗鹽的工作,做好冬灌和春灌的準備,使表土耕作層適宜作物生長。一般冬灌量是170-200方/畝,春灌量是70-110方/畝,就可達到較好的排鹽效果。但是土壤粘性較大的地塊不宜進行春灌,所以可增加冬灌的灌水量進行壓堿排鹽。
2.全層施肥
棉花全層施肥是指在前一年棉田封凍前,結合秋耕犁地把肥料均勻地施人土壤全耕作層,使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達到肥土相融的一種基肥施用技術。結合土壤肥力條件測土施肥,在沒有測土施肥條件的地區(qū)可以結合前插棉花的生長情況合理調節(jié)基肥養(yǎng)分的比例。每公頃用氟樂靈1.5千克或施田補2.25-2.70千克進行土壤封閉,并立即耙地混土,以提高藥效。施足底肥,每667米2施油餅60-67千克、磷酸二銨25千克、鉀肥5千克、鋅肥2千克。
3.犁地、整地
據研究深翻耕深在60厘米以上,使表層土壤下翻,便可起到稀釋病菌密度和深埋草籽的效果,起到減病滅草、改善耕層環(huán)境的作用。犁地要求犁到頭、犁到邊,覆蓋嚴密,起落一致,耕深一致,不漏耕,犁后地表平整沒有殘茬。整地要求安排合理,在保證作業(yè)質量的前提下減少作業(yè)層次,不重不漏,到頭到邊,適墑整地。嚴格拉線修邊,撿拾殘茬、殘膜,確保播種質量。達到“墑、松、碎、平、齊、凈、直”七字標準。
三、棉花的播種及育苗管理
在棉花播期上,做到“前期不搶、后期不拖”,一般于地溫穩(wěn)定通過12℃就要適墑播種,適時早播,促早發(f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使其在花鈴期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提高品質。播種密度保證在每畝17000株-19000株。以此來保證收獲株數不低于每畝15000株,播種時注意查種,防止漏播。
1.棉花種植的苗期管理
從棉籽播種到子葉出土并展開,稱出苗期。從出苗到現蕾稱為苗期,約為40-50天。苗期是以營養(yǎng)生長為主的時期,生長速度較慢。對于棉苗弱小地塊,苗期不進行化控;對于雨水大,雨后長勢快的地塊,為防止高腳苗、旺長苗,促進根系生長,提倡葉面噴施縮節(jié)安,每畝不超過0.5克,噴施原則是噴大不噴小。雨后要及時中耕松土,破除板結,散墑提溫,抑制苗病發(fā)生,一般中耕深度不超過5厘米。對于播種量大、出苗好、棉苗稠密的棉田,當普遍長出1片真葉后,及時疏去小苗、弱苗,做到棉苗葉不搭葉,防止出現高腳苗;5月份溫度偏低,苗病偏重的,應適當推遲定苗,當出現3片真葉時進行定苗。
2.棉花種植的花鈴期管理
從開花到吐絮叫花鈴期,約需48-52天。花鈴期是棉花營養(yǎng)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的關鍵時期,因土壤之地不同,堅持因地制宜,合理確定棉田頭水的灌溉時間是棉花能否高產的關鍵,也有利于節(jié)水。這一時期是棉花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需水肥最多的時期,根系吸收水分、養(yǎng)分功能最強,但其生長已經減弱,棉株對溫度、光照、水肥要求嚴格,容易引起棉株徒長或早衰。盛花后如果水肥不足,則根系生理功能銳減,引起植株早衰。只有通過調節(jié),使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協(xié)調,才能形成較多的有效鈴,獲得棉花高產優(yōu)質。要求初花期不旺長,后期不早衰,不貪青,青枝綠葉襯白絮根據氣候情況、棉花品種特性、日生長量、棉田土壤含水量合理確定灌頭水時間。對偏旺的地塊打頂后分兩次重控,5-7天一次,每次8-10克/畝。
3.棉花生育期的化學調控
縮節(jié)胺在棉花上的應用,可以通過葉片、根、莖等部位吸收傳導至植物全體,從而抑制細胞的伸長,但不減少細胞的數量,使莖稈粗壯節(jié)間緊湊,株高降低,使棉株的抗倒伏能力有所加強。棉花在打頂后使用縮節(jié)胺可以有效地抑制棉株徒長,可有效降低果枝的長度,有利于通風減少養(yǎng)分的消耗。促進葉綠素合成,提高光全效能,使光合產物較多地向生殖器官輸送,提高產量。打頂后的化學調控,要根據棉田倒三枝的伸長情況來定,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田間通透性,也可以增加倒三枝的成鈴,有效地提高產量。
4.棉花的采收
棉花從吐絮到采收結束,一般需要60-70天,故必須分多次采收,當棉花50%的棉株開始吐絮的時候就要組織人力進行采摘了,采摘出的產品要進行適當的晾曬防治霉變。如果是栽培模式是采用機采棉模式種植的地塊可以選擇機械采摘,機械采摘前要進行脫葉處理,具體做法為:生長正常的棉花適量偏少,貪青過旺的棉花適量偏多;早熟品種用藥量適量偏少,晚熟品種適量偏多;噴期早、氣溫高用藥量適量偏少,噴期晚、氣溫低的適量偏多;高密度棉花克適量偏多。
為了提高效率,每天適時采收很重要,具體時間要求是上午11點開始,下午8點必須停止采收,以確保采收質量和子棉含水量。正常情況下機械化采收收獲率在90-95%之間,還剩遺漏棉可在第一遍機采后10天左右進行二遍采收。要隨時掌握天氣變化,注意天氣情況,必須搶在雨前采摘棉花。
四、結語
阿拉爾墾區(qū)是自治區(qū)主產棉區(qū)。近年來,由于我區(qū)不斷更新陸地棉品種,棉花栽培模式、栽培技術不斷改進,產量及品質得到大幅度提高,對我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克如,李少昆,宋光杰,陳剛,曹栓柱;新疆棉花高產栽培生理指標研究[J];中國農業(yè)科學;2002年06期
[2]林桂華;滴灌棉田苗期化調、打頂后化調對棉花生長的影響;2011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科技研討會
[3]肖書林 王志國等棉花超高產群體質量與產量關系研究陳德華《棉花學報》1996年04期
[4]張旺鋒,勾玲,杜亮,李蒙春;北疆高產棉花;棉花學報;2000年01期
[5]鮑柏洋,甘潤明,焦新艷,張生枝,李海軍,趙學軍;機采棉田脫葉催熟效果試驗初報[J];新疆農墾科技;200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