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木泰 庫尼亞·努汗 巴格迪努爾·曲汗
[摘 要] 草地螟是具有突發(fā)性、遷移性和毀滅性的農田常見的一種間歇性暴發(fā)成災的害蟲。具有遷飛性,為害隱蔽性爆發(fā)性和廣食性等特點。
[關鍵詞] 布爾津縣 農田 草地螟 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5-0045-01
草地螟是具有突發(fā)性、遷移性和毀滅性的農田常見的一種間歇性暴發(fā)成災的害蟲。具有遷飛性,為害隱蔽性爆發(fā)性和廣食性等特點。草地螟屬于鱗翅目、 螟蛾科,該蟲的食性雜,危害玉米、大豆、甜菜、向日葵、苜蓿等,初齡幼蟲先在雜草上取食,以后轉移到農作物上為害,喜食柔軟葉片汁液,幼蟲吐絲拉網(wǎng),躲藏在內取食葉肉,3齡幼蟲出網(wǎng)為害,食葉穿孔留下葉脈和葉柄。4-5齡幼蟲為暴食期,在高齡暴食期1-2天可將大面積參葉吃光。 取食量約占總量的60%-90%,幼蟲共5齡。成蟲為褐色中等大小的蛾子,體長10-12毫米,觸角絲狀。前翅灰褐色,沿外緣有淡黃色條紋,翅中央稍近前緣有淡黃色斑1塊。后翅灰褐色,沿外緣有2條平行波狀紋。靜止時全體呈三角形。卵橢圓形,有珍珠光澤。幼蟲灰綠色,老熟時體長19-21毫米,頭部黑色,有白斑。背部黑色,兩側有若干條縱線。腹部每節(jié)背面有6個暗色的毛瘤,呈三角形排列。開始僅為害雜草,以后轉移到大豆上為害。初孵幼蟲取食葉肉殘留表皮,長大時即將莖葉吃成缺刻,危害嚴重則僅留葉脈。
一、生活習性
草地螟每年發(fā)生代數(shù)隨分布地區(qū)而不同,以老熟幼蟲在土中結繭越冬,翌春5月化蛹羽化。在阿勒泰地區(qū)每年發(fā)生2代,越冬代成蟲6月盛發(fā)。第一代幼蟲發(fā)生于6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二代幼蟲8月上旬至9月下旬發(fā)生。成蟲白天潛伏在草叢及藥材田內,夜晚活動,趨光性較弱,飛翔力弱,喜食花蜜。雌蛾產(chǎn)卵在灰菜、刺薊等寄生植物莖葉上,常3-4粒在一起,以距地面2-8cm的莖葉上最多。大部分老熟幼蟲在9月開始在晚播苜蓿近地表的莖葉下蜇伏,受驚后隱蔽于葉片下,逐漸向附近松土里約20cm處做繭越冬。成蟲多夜間羽化,一般在10-20分鐘內完成,但羽化的時期極不一致。因此,同一時期可出現(xiàn)一代的四種蟲態(tài)或兩代的同一蟲態(tài),具有復雜的世代交錯;而且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和對蜂蜜的趨化性。
二、防治措施
1.農業(yè)防治 (1)對越冬區(qū),實行秋耕冬灌春耙,破壞越冬場所。灌溉,秋翻和深耕,消除雜草荒灘,可減輕和抑制草地螟的發(fā)生和危害。(2)對非喜食作物如禾本科作物、馬鈴薯等,于產(chǎn)卵前除凈田間雜草。對于喜食性作物如麻類、豆類、向日葵、苜蓿等于產(chǎn)卵盛期,結合中耕除草滅卵,將除掉的雜草帶出田外漚肥或集中處理。要注意清除藜科和蓼科等主要雜草,同時要注意清除田邊地埂和夾荒地的雜草,以免幼蟲遷入農田危害。在幼蟲已孵化的田塊,一定要先打藥,后除草,避免幼蟲集中向農作物轉移為害。(3)草地螟嚴重發(fā)生區(qū)域,防止幼蟲從草原、荒地、林帶等交界處以及退化草場向農田遷移,在未受害或田內幼蟲量少的地塊和某些幼蟲齡期較大蟲量集中危害的地塊,實行挖溝、打藥帶、立膜阻隔的方法,防止擴散危害,在受害田周圍或草灘鄰近農田處挖溝,或用藥劑設置3-5米寬的隔離藥帶(用藥量適當加大)。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敵對草地螟進行防治 在成蟲產(chǎn)卵成期,每隔5-6田天放赤眼蜂1次,共2-3次放蜂量5-30頭/hm2,防治效果可達到70-80%。
3.物理防治。在草地螟越冬代成蟲重點發(fā)生區(qū)和外來蟲源降落地,安裝殺蟲燈等物理誘殺工具,及時誘殺草地螟成蟲,減少蟲源基數(shù),安燈高度以燈底高出周圍主要作物頂部20cm為宜。(1)頻振殺蟲燈誘殺,在成蟲發(fā)生期采用佳多頻振殺蟲燈捕成蟲,每隔240米設一盞燈。(2)采用黑光燈誘殺。成蟲期在田間設置黑光燈,燈距300米左右。
4.藥劑防治2.5% 敵殺死乳油 1500-2500倍液、2.5% 功夫乳油 1500-2500倍液、4.5% 高效氯氰菊酯 1500-2500 倍液、20% 殺滅菊酯 1500-2000 倍液、4.5% 綠福乳油 1500-2000倍液等藥劑防治、用辛硫磷1000倍液或速殺丁噴灑防治效果液好,使用辛硫磷在傍晚后進行。
作者簡介:米拉·木泰 ,(1979.10.12-) 布爾津縣人,大學學歷,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護。
庫尼亞·努汗(1981.5.15-)布爾津縣人,大專學歷,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護。
巴格迪努爾·曲汗,(1971.11.7-) 布爾津縣人,大學學歷,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