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
盧姓是我國百家大姓之一,排名第42位,約占漢族人口的0.47%。目前有關(guān)盧姓起源的說法頗多,但涉及其中的幾個關(guān)鍵詞值得我們注意,即山東長清、范陽盧氏、盧氏縣、尊盧氏,這些地名、部落名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他們怎樣構(gòu)成了盧姓的起源與播遷,是我們需要了解的問題。我們就從盧氏地望最顯著的范陽盧氏來追溯源流,查探盧氏祖源與播遷的歷史軌跡。
范陽盧氏
范陽在今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北部地區(qū),秦時因其地處范水之北,設(shè)范正陽縣,唐武德年間改涿縣為范陽縣,天寶年間改幽州為范正陽郡,更名幽州節(jié)度使為范陽節(jié)度使。明洪武年間撤范陽縣,并入涿州。今天的盧氏宗祠即在河北省涿州市。
范陽盧氏之盛名,始自漢北中郎將盧植。盧植字子干,涿郡涿人,三國時期的劉備和公孫瓚,均為其門下弟子。盧植之后裔,支脈繁衍,家族興旺,自魏至北朝的幾十年間,盧氏家族在北方幽燕地區(qū)的政治勢力達(dá)到頂峰,《北史·盧玄傳》記載,盧氏家族中任職幽州刺史者5人,任范陽太守者5人,任幽州大中正者9人,另外任幽州至中、范陽督都者各有一人。政治地位顯赫的盧氏族人非常重視對子弟的教育,富有才華的盧氏子弟人才輩出,這在當(dāng)時的幽燕地區(qū),的確首屈一指,成為望族。后代盧姓子弟編修家譜,多有以范陽為其祖源的。
這里有一個問題,范陽盧氏是以盧植為其始祖,但盧植并非盧氏得姓始祖,盧植之上,應(yīng)該還有盧姓人,史書上沒有記載,家譜中也無序列,說明盧植之前的盧姓人并不出名。但是,在秦漢時期以家庭出身為主要選官基礎(chǔ)的年代,一個出身卑微的小人物是不可能獲得充分的教育、取得如此高的名望和地位的,所以,盧植的家庭也應(yīng)當(dāng)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盧氏族譜在追查盧植的祖先時,注意到了這樣兩個人物,一個是漢初的燕王盧綰,一個是秦朝的博士盧敖。
有關(guān)盧敖的記載,零星見于史書,但都不確切。盧敖后來云游到了外地,雖然傳言其后裔散居幽燕地區(qū),但盧敖并無較高的社會地位,不太符合兩漢時期選官制度的標(biāo)準(zhǔn),其子孫能讀書做官的可能性不大。而燕王盧綰的身份地位,則比較容易使后代有受教育而被推薦做官的權(quán)利。
《史記·韓王信盧綰列傳》記載盧綰的事跡,說他和劉邦是同鄉(xiāng),“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同里”,他跟隨劉邦一起參加對秦朝的斗爭和后來的楚漢爭霸戰(zhàn)爭,因功于漢高祖五年八月立為燕王。但燕王盧綰在劉邦死后卻率眾投降匈奴,“四月高祖崩,盧綰隨將其眾亡入匈奴,匈奴以為東胡盧王”??墒沁^了不久他又想落葉歸根,無奈終不得歸,客死異鄉(xiāng)。“綰為蠻夷所侵奪,常思復(fù)歸,居歲余死胡中。”到劉邦孫子當(dāng)政的時候,盧綰的孫子盧他之終于實現(xiàn)了他爺爺?shù)倪z愿,回歸漢朝,被封為亞谷侯。“孝景中六年,盧綰孫他之,以東胡王降,封為亞谷侯?!北R綰曾經(jīng)因為投降匈奴,犯了錯誤,所以后代子孫在整個漢朝都默默無聞,但其子孫世襲亞谷侯,社會地位還是有的,這對后來盧氏族人重新顯貴門庭是非常重要的。
盧綰是漢高祖劉邦的老鄉(xiāng),同是江蘇徐州人,后來當(dāng)了燕王,入居燕地,成為第一個遷居范陽地區(qū)的盧姓人,應(yīng)該是毋庸置疑了。以他為盧植之祖,也是比較可信的。
盧綰是江蘇徐州人,那么盧綰的祖先又是哪里人呢?是世居徐州,還是后來遷徙到徐州的呢?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古代文獻(xiàn)中得到答案,即他的祖先是從山東長清縣遷來的。
《新唐書》說:“盧氏出自姜姓,齊文公子高,高孫侯為齊正卿,謚日敬仲,食采于盧,濟(jì)北盧縣是也,其后因以為氏?!薄缎绿茣分袑⒈R姓的起源從時間上提至周代初期,地點放在了山東長清縣。按照《新唐書))的說法,盧姓出自姜姓,是姜子牙的后代,姜子牙因為于周朝有功,被封在齊地,領(lǐng)地包括今山東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東靠海,西南和菖、杞、魯?shù)刃咏?,北和燕接界,西和趙、衛(wèi)接界,國都在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從姜子牙起,歷傳丁公、乙公、癸公、哀公、胡公、獻(xiàn)公、武公、厲公,到了文公,其重孫名傒,被封于盧地,即今山東省長清縣。
依據(jù)這一文獻(xiàn)記載,人們多認(rèn)為盧姓起自傒的后代,是以國為姓,或以地名為姓。但是按照周朝的封建方法,食采于盧應(yīng)該是被封者從盧地收取租賦,以供養(yǎng)其家庭生活,后代子孫即會以此地名為姓,如《漢書·地理志下》:“周宣王弟友,為周司徒,食采于宗周畿內(nèi),是為鄭?!庇秩纭逗鬂h書·馮魴傳》:“其先魏之支別,食菜馮城,因以氏焉。”馮魴的祖先因為食采于馮城,所以后代子孫姓馮,同樣,傒的子孫因為食采于盧,所以也有以盧為姓的。
由此看來,盧綰祖籍江蘇徐州,由山東長清遷徙而至,就比較容易解釋了,徐州距離長清大約有300公里,居住于盧地的盧綰祖先,有可能是從盧地遷徙到了徐州,到秦漢時期,盧綰就成了江蘇徐州人。而從他父親和劉邦父親是好朋友的歷史記載看,盧綰的家庭并非很有權(quán)勢,只是一般平民,說明盧綰這支盧氏后人在流播到徐州時已經(jīng)相當(dāng)衰落或者他們本身就是盧國的平民百姓。
如果歷史追溯到達(dá)里,盧姓的起源就很簡單了,盧姓是因為傒被封于盧地而后代子孫都姓盧,但是,我們還應(yīng)該更深入地發(fā)出疑問,在侯來盧地收取租賦之前,這個地方為什么叫盧,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是不是都姓盧呢?或者他們跟盧有什么關(guān)系呢?傒的子孫是不是因為當(dāng)?shù)厝嗽瓉矶夹毡R而也姓盧呢?歷史是需要向前追溯的,我們再來看看周朝以前的這段有關(guān)盧人的遷徙歷史。 根據(jù)《史記·周本紀(jì)》里記載,跟周武王一起伐商的盟友中就有盧這個部族:“嗟,我有國冢君,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髟+矛)、微、盧、彭、濮人。”盧人和庸人、蜀人、羌人、(髟+矛)人、微人、彭人、濮人,是周武王親自統(tǒng)率的伐商聯(lián)軍的西土之人。與此相呼應(yīng)的是,商朝即有盧方國。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后,盧人受封于泰山之西,古平陰西南的濟(jì)水之濱,建立了子爵的盧國,后被齊國吞并,人們稱盧方城為盧邑。周朝之時,盧邑為盧氏聚居之地。這些信息告訴我們,盧人跟隨周武王伐紂之后,因功被封于今山東長清,是為盧,是盧氏族人的聚居區(qū),侯不過是被封在了盧氏族人的居住地而已,那里的人本來就姓盧。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rèn)為,后人將傒作為盧姓的得姓始祖是值得商榷的。
那么,跟隨周武王伐紂的盧人原先居住在哪里?他們又為什么要跟隨周武王伐紂呢?我們在甲骨文中得到了答案。
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大玉戈銘文云:“盧方皆入戈五?!币饧幢R方曾向商王朝進(jìn)貢玉戈。這說明,盧人在商朝時就建立了方國,《甲骨文合集》第28095片記載:“盧白漅,其延乎鄉(xiāng)?!边@是說,盧白渫已降于商,盧方國已經(jīng)歸屬于商朝了。而(小屯南地甲骨)第667片甲骨記載說:“盧方白渫……王永。大吉?!币饧丛谏掏跷涠r,盧白漅和商朝關(guān)系很好。既然商朝初年的盧方國和商關(guān)系很好,后來他為什么要和周武王一起攻打商王呢?甲骨文的另一段記載說出了真相:“甲戌卜,翌日乙,王其沒盧白漅?!奔瓷掏踝プ”R白漠以作人牲祭神(殷商文子甲編三六五二),把盧白漅殺掉了,為什么殺掉他,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很明顯,盧方國和商王朝因為某些事情變成了仇敵,這才有了后來盧方國人跟隨武王伐紂之舉。
從盧人在商朝即存在來看,那時候的盧國在西方,和周王國較近,那么它的具體位置在哪里呢?它在商代和商代之前又是什么狀況呢?這就需要我們了解古史傳說時期的尊盧氏部落以及今天的盧氏縣歷史了。
盧氏縣和尊盧部落
盧氏縣地處河南省西部邊陲,與陜西省的洛南、丹鳳、商南三縣接壤,橫跨崤山、熊耳山、伏牛山三大山脈,以熊耳山為界,南部為長江流域,北部為黃河流域。盧氏縣自漢代建制,名稱一直未變,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弘農(nóng)郡,盧氏縣即歸其制下,西晉時,盧氏縣屬上洛郡,北魏時改屬恒農(nóng)郡,盧氏為治所,隋初屬虢州,盧氏為治所,元時屬南陽府,明清時屬河南府。
盧氏縣得名,據(jù)說跟盧敖有關(guān)。光緒《盧氏縣志》記載:“盧氏縣始建于西漢武帝元鼎四年?!薄氨R敖于此得道,始置盧氏縣?!薄氨R仙得道于此,標(biāo)其姓以志之,地以人而著名?!笨h志記載的盧敖是一個仙人,在此得道,羽化升天,當(dāng)?shù)厝藶榱思o(jì)念他,遂以盧為地名。
關(guān)于盧敖,史籍記載寥寥,傳說訛誤較多,《秦集史》集中將當(dāng)時各種資料中盧敖的情況全都記錄了下來,如《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說:“盧生者,名敖,燕人也?!薄墩f苑》:“或日齊人?!薄痘茨献印と碎g篇》高誘注記其“始皇時為博士”, 《新唐書·宰相世系))說盧敖后來看不上秦始皇的治國和為人,于是逃遁了,“敖后不知所之,子孫家于涿水之上,遂為范陽涿人”。我們從各種典籍的記錄來看,盧敖是一個有個性、有思想的人,他的具體事跡從史籍來看并不能得到完整輪廓,所以他是否到過盧氏縣,并在此求仙得道,治病救人,以至于受到百姓愛戴,而以其姓為地名予以紀(jì)念,則不得而知。既然這一傳說人物并不能證明盧氏縣得名與他有關(guān),我們就需要另外尋找線索。
如前所述,在商代即有有關(guān)盧氏古國的記錄,其活動地域離商朝西部方國周不遠(yuǎn),這說明,盧氏縣得名應(yīng)該與商代的盧氏方國有關(guān)。它的位置,極有可能就是武王伐紂時盧氏方國部落所在。而在盧氏方國之前,這一地區(qū)還有古史傳說中的尊盧氏部落,盧氏方國可能就是尊盧氏部落的后裔。
莊子在敘述他理想中的生活狀態(tài)時說:“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棲氏、神農(nóng)氏,當(dāng)是時也,民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边@里面就提到了尊盧氏,可知尊盧氏和軒轅氏、祝融氏、神農(nóng)氏等一樣,都是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部落,尊盧氏的活動區(qū)域在哪里呢?
根據(jù)《藍(lán)田縣志》記載:“宗盧氏繼之,亦日:尊盧氏.傳五氏。治九十余載,都于鴻盧水?!弊鸨R氏的主要活動地在鴻盧水,鴻盧水即今天三門峽的盧氏縣內(nèi)。
《路史·禪通紀(jì)》記載尊盧氏說:“尊盧氏,是為宗盧。其立政也,官天地、府萬物,革天下之故,惟以幣行。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lián)P和,以順天下,而世用寧焉。治九十余載,葬于浮肺山之陰。后有尊氏、尊盧氏、樽氏。”可知生活在今盧氏境內(nèi)的尊盧氏部落的政治是比較清明的,貨幣在當(dāng)時人們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這種以商品交換為主的生活狀態(tài)使人們的關(guān)系無所謂親疏,這一記載在其后考古活動中發(fā)現(xiàn)有尊盧氏幣而得到了印證。
尊盧氏的尊和宗通假。明人方以智《通雅·孝經(jīng)宗祀》)卷一說:“宗、尊,一字。禮有宗,藏神祗而尊之于室中。尊,祀也。古帝尊盧氏,一作宗盧?!泵魅诵鞈?yīng)秋《玉芝堂談薈·字音通用》說:“宗可作尊,尊盧氏是為宗盧?!弊鸨R氏有時候也被寫作宗盧氏。尊盧氏作為古代的部落,他的后代子孫也大部分以盧為姓,為什么這么說呢?
周谷城在《中國政治史》一書中說:“姓和氏都是代表古代氏族的?!薄靶帐峭谎y(tǒng)的標(biāo)志,至于氏,就字形字義言,都是指土地的?!薄靶照?,統(tǒng)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分?!北R姓自尊盧氏析出,即表明其源自尊盧,而子孫分派繁衍。將此地稱盧氏,當(dāng)是指其子孫所居之地,顏師古注《漢書》說:“凡地名稱某氏者,皆謂因氏而立名,如尉遲、左氏、元氏、盧氏、尉氏,皆縣名?!彼院髞砭幼≡诖说氐娜吮阋员R氏為地名,秦朝郡縣其地時,理所當(dāng)然地命名其為盧氏邑,至漢時改為盧氏縣。這樣的邏輯關(guān)系,應(yīng)當(dāng)是可信的。
如果說從古史傳說中尚不能確定尊盧氏這一部落和盧氏縣相關(guān)的話,我們還可以結(jié)合考古發(fā)現(xiàn)來大致推演出當(dāng)時生活在盧氏地區(qū)的原始部落人群的生活狀態(tài)。
據(jù)考古學(xué)界考證,在熊耳山北麓,居住的原始人稱盧氏智人,他們生活的時期最早在10萬年前,而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也居住有古人類,他們打造石器、燒制陶罐,在平原丘陵間生活。今天盧氏縣城附近的石嶺頭、祁村灣、苗村、東寨、蔣渠、麻家灣等地,都出土有經(jīng)過打磨制造的石器、骨器和陶器。在這片洛河河谷中,出土了大量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時期的文物,除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外,還有布局規(guī)整的村落和墓地,另外還有魚叉、漁鉤等生產(chǎn)生活用具。這都說明,這一時期的盧氏人,已經(jīng)和當(dāng)時古史傳說中的軒轅氏、赫胥氏、祝融氏、伏棲氏、神農(nóng)氏等一樣為中華大地上的早期原始部落。而尊盧氏部落的活動區(qū)域,大致就在潼關(guān)以東、黃河以南、洛水以北地區(qū),《太平寰宇記》載:“尊盧氏陵在(藍(lán)田)縣東三十里。”藍(lán)田距今盧氏縣100多公里,由此可見,這一原始部落人群,或許就是古史傳說中的尊盧氏部落。
尊盧氏部落也許與盧氏縣有著莫大的淵源關(guān)系,商代的盧氏方國,也可能就是尊盧氏部落的后裔,這個部落后來隨周武王伐紂,析分于山東等地,又由山東而旺于幽燕,成為望族的范陽盧氏,使盧氏后人引以為豪。
盧氏的播遷,由周代的齊國盧地開始,枝蔓繁衍,于今遍布世界各地。如果僅僅想知道豪門盛名的盧氏祖先,那么只需要了解范陽盧氏就可以了;如果還想知道盧氏祖先支脈繁衍的開始,則需要了解山東盧國的歷史。但是,作為盧姓后人,把自己祖先的歷史定格在西周時期恐怕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我們還應(yīng)該更深入地了解盧姓祖先的緣起和流播,這就需要翻閱盧氏縣的歷史,了解盧氏先人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軌跡,了解古史傳說時代尊盧氏部落創(chuàng)下的輝煌遺跡。在三門峽的盧氏縣,留下了大量盧氏先人們創(chuàng)造的歷史文化遺存,有盧敖洞、盧氏山、盧古王寨、盧氏柏、盧氏溝等等。這些遺跡,為我們追憶祖先,緬懷先人,提供了珍貴的歷史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