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竹在1月17日的《環(huán)球時報》上撰文指出:由于過去革命年代非此即彼的思維慣性,中國的學界和政界都有一些人習慣性地把經濟的市場化和政治的法制化簡化為一個公退私進的過程,這是對改革的一種片面理解和誤讀。事實上,經濟和政治領域的改革在本質上是要厘清經濟活動和政治權力的關系,讓市場配置和政治管理,各就其位,各司其職。隨著經濟進一步的市場化,政府的公權力除了在微觀經濟領域的退出外,在社會眾多的公共領域還會進一步成長和發(fā)展。目前的中國政府公權力存在著兩個嚴重問題。一方面。中國政府的公權力在經濟領域干預過度;另一方面,政府公權力在公共管理領域卻嚴重不足和缺位。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中國政府在公共領域的治理能力實際上遠遠弱于西方發(fā)達國家。隨著經濟活動的進一步市場化,中國政府的公權力并不是簡單地退縮,而應該是在管理內容上進行重要調整。政府不應該成為一個經濟建設委員會,不該管的不要管,能夠交給市場的盡量交給市場。但政府該管的公共事務一定要管。政府必須給社會提供良好的公共秩序、有效的公共交通、安全的社會環(huán)境、清潔的自然環(huán)境、健全的社會保障系統(tǒng)。這些公共領域,政府公權力不是簡單退縮,而是亟待加強。從這個意義上講。經濟的市場化與公權力的強化在中國的深化改革進程中應當是一體兩面,而不是簡單的公退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