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任何田黃都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因此,如何品鑒上品田黃石材或田黃印章就成為田黃初學者必須掌握的要領。
1.石形
田黃的母石為山料,呈棱角狀,經(jīng)過重力與水流的搬運及磨蝕作用,其棱角逐漸圓化,形成形態(tài)多樣、大小不一的卵石(獨石),呈次棱角狀或次圓狀。如果發(fā)現(xiàn)棱角尖銳或渾圓光滑的“田黃”就值得懷疑,可能為掘性石或山料磨制而成。田黃一般為幾十克至幾百克,超過千克的非常罕見,幾公斤的田黃應值得警惕。
2.石皮
田黃長期埋藏在水田中,經(jīng)風化作用,其外表通常會形成不同特征的皮層。田黃的皮色主要有黃色、黑色與白色。黑色皮俗稱“烏鴉皮”;皮為白色而石色為黃色,稱為“銀包金”;皮為黃色而石色為白色,稱為“金包銀”。由于田黃普遍發(fā)育石皮,故石皮成為鑒定田黃的重要特征之一。
3.蘿卜絲紋
采用透射光觀察田黃的內(nèi)部,其普遍發(fā)育似“蘿卜絲紋”紋理,是非常重要的鑒定特征。按粗細可分為條帶狀、條紋狀與細絲狀;按形態(tài)可分為直線形、網(wǎng)狀形與不規(guī)則形;按顏色可分為白色、黃色與棕色;按透明度可分為半透明與微透明。田黃基本上都具有“蘿卜絲紋”,但不能絕對化。
4.紅格(或紅筋)
田黃的“格”或“筋”實際上是一種裂隙,這些裂隙在地表條件下,特別是水田里,普遍受到Fe2O3溶液的滲入與沉淀,被染成黃紅色,故稱為紅格或紅筋。但也有少數(shù)沒有顏色,為白色裂隙,則稱為無色格。田黃有紅格(或紅筋)的現(xiàn)象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