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德清
摘要:目前,在一些中小學校的勞技課堂教學中還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有效性不高的現(xiàn)象,這已經(jīng)制約和影響了中小學勞技課教學質量整體水平的提高,同時也在客觀上造成了學生全面發(fā)展受限。因此,深入探討提高勞技課堂教育有效性的途徑和方法,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長期以來,勞技課教學有效性差,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情況下,人們對勞技課不重視,課堂教學隨意性較大,勞技課教學質量不高。為此,對提高勞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一些探討極其必要。
一、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教學才會變得更有效
首先,認真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nèi)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了然于胸,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如果目標過高或過低,都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而應當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其次,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那么備課“備”什么?教師備課的重要指導思想不是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tài),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nèi)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nèi)容學生容易產(chǎn)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在教法設計上不再是“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是“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
最后,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們都認識到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轉變教師角色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占主體地位,學生只是扮演操練者和演示者的角色,整個課堂教學程序都是教師根據(jù)自身的意愿,思維設計好的,學生必須隨著教師在預先布置好的內(nèi)容、程序、路線進行演練,沒有選擇的余地。但最后的教學效果怎樣呢?學生的思維個性化和行為個性化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受限,勞技課堂教學有效性很低,學生逐漸對勞技課失去興趣。我認為,應該把課堂教學的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應當切實改變主體、中心地位為主導地位。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與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成功喜悅,在交流彼此情感與觀點中,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
這一轉變,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心態(tài)的開放、思維的解放、個性思維的呈現(xiàn)、創(chuàng)新意識的滋長;對教師而言,意味著上課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勞動思維的變化與發(fā)展,關注學生在勞動中的個性體現(xiàn)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會不斷地提高勞動教學的有效性。
三、建立發(fā)展性評價
正確的評價,適當?shù)谋頁P和鼓勵,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要培養(yǎng)每一個同學的“問題意識”即創(chuàng)新意識,就必須以下面鼓勵為主。初中學生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欲,同時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又有較強的自尊心,生怕在提問或作答時出現(xiàn)差錯,被同學取笑。此時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問,支持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即使有些想法、回答不正確,教師也要不失時機地給予積極評價,使學生有一種愉快的心理體驗。教師的的熱情鼓勵,可以激勵學生,活躍思維,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使其全面發(fā)展。
如在《花泥畫的制作》這一課的作品評展中:當作品完成后,教師先由學生自評和小組內(nèi)互評,促進學生間相互交流學習,取長補短,既陶治學生情操,增長見識,又提高審美能力。然后教師總評,看作品做得怎么樣,好在哪里。誰做得最好,哪些同學哪些方面值得表揚。對學生作品分層次進行展示和肯定,再次引發(fā)學生興趣,鼓勵學生進行新的制作嘗試。因為作品上凝聚著他們的心血,經(jīng)過宣傳、表揚,學生們會受到鼓勵,感到自豪,享受成功感,認識自我價值,從而更好的熱愛勞技課。
四、反思意識有助于提高勞技課教學的有效性
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反思意識,要求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如在教學《花泥畫的制作》時,剛開始我的教學設計只是給學生介紹一下花泥畫的有關內(nèi)容(如概念、特性、藝術價值等)接著就是介紹花泥畫的制作過程(制板、制圖、制畫),然后讓學生實際操作,整個教學程序很單調(diào),一節(jié)課下來,教學效果不好,雖然學生一直在動手實踐,但他們只是照著教師課上講的操作步驟一步步完成,學生的積極性無法激起,創(chuàng)新精神根本無從體現(xiàn),頂多也就是一次勞技技能訓練而已。
課后我對教學進行了反思。為什么不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呢?這樣不是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嗎?于是我重新規(guī)劃了這節(jié)課,以“引發(fā)情趣——明確目標——示范仿效——實習操作——指導糾誤——作品評展”六步教學程序展開教學,并收到了預設的效果。
“有效教學”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行動。它需要我們反思“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更有效的教學?”讓我們從每一節(jié)勞技課做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 朱慕菊主編
[2]《教育心理學》 張大均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