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平安
怎樣才能寫出觸動人心靈的好文章呢?不同的文體,觸動人心靈的途徑是不一樣的,比如議論文可以靠獨特的見解與雄辯的論證而“振聾發(fā)聵”;抒情文可以靠情感的真摯細膩而使人“于我心有戚戚焉”;那么記敘文呢,就主要靠所寫的人與事去打動人心了。人與事都是實實在在的(想象與虛構屬另一話題,暫且不談),這就給文章的內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形式與技法固然重要,但再高明的形式與技法,也掩蓋不了內容的蒼白。
下筆之前,首先會遇到一個“寫什么”的問題。一篇記敘文,常常是由一個“核心事件”支撐的,對這一核心事件的選擇,便成為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夸張點說,事件選好了,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中學生受年齡和生活閱歷的限制,寫作素材的積累是有限的,誠如是,選擇好文章的核心事件便尤為重要。
有兩篇寫父愛的作文,其一的核心事件是“解題”,通篇就是一個父親幫助作者解數學題的過程鋪展與場面渲染,文章沒有新意。為了“觸動人心”,作者只有在語言文字上下功夫,而雕鑿之痕則又暴露出來了。這不是文章正途,宜深戒之。其二的核心事件是父親“離開”,寫父親睡覺打鼾,為不影響兒子考前復習,盛夏酷暑,父親搬到沒有空調的外間煎熬。其妙處得益于一個核心事件的捕捉:父親的一個“離開”,舐犢之情,自在不言之中;兒子的一個“請回”,反哺之義,亦溢滿紙頁。
這一對比提醒我們,心音共鳴,常起于新鮮事物。在構思“寫什么”時,就要格外慎重,格外花力氣。許多同學舍不得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下功夫,而把精力用在文采和修辭上,其實是本末倒置了。
再請大家比較一下兩篇寫“母愛”的作文:其一寫的是母親噓寒問暖,洗衣做飯,關懷備至;其二卻捕捉一細微動作——因母親篤信民間所言“耳朵垂大的人有福”,故自打“我”出生就捏耳垂,以至習慣成自然。文章選擇不同時段不同場合,以這一細節(jié)勾連全篇。前一篇因細節(jié)的陳陳相因,使文章平庸而無新意;后一篇卻因一個精彩細節(jié)的支撐而滿篇皆活,讀之使人久久難忘,這足以給我們很多啟示。
以上兩點依據的原則,可以概括為善于“回避”,即努力避開人云亦云的事情,努力寫出點有“新鮮感”的事情,寫出個人特點來,使你的文章能同別人的文章區(qū)別開來。
你所寫的內容與別人的區(qū)分度越大,你的文章就越有價值。
(作者系湖北省中學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