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賽梅
事件回放:剛滿10歲,正是愛穿裙子的年紀,來自平頂山的留守兒童小怡文卻不得不面對因骨肉瘤被截肢的殘酷現(xiàn)實。做完截肢手術(shù)的她躺在床上,不時發(fā)出痛苦的聲音,而她的小手一直拉著爸爸的手不放。
小怡文因骨肉瘤被截肢,這對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而當小怡文躺在病床上緊緊拉著爸爸的手,說著“拉住爸爸的手,就不那么疼了”,又不得不讓所有人感到心痛。這是一個發(fā)生在鄭州的留守兒童事件,而這種平常很難見到爸媽,在醫(yī)院中卻可享受父母陪伴的“特殊相聚”的例子,在鄭州的多家醫(yī)院里,并不鮮見。長期在外打工,無暇照顧孩子的父母只有當小孩病了才能回家,留守兒童的監(jiān)管問題不得不再次讓我們扼腕嘆息和反思。
據(jù)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目前全國有超過6100萬的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在他們的記憶中,對于父母的印象是模糊的。與城市里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相比,他們的童年生活顯得無處安放。當別的孩子牽著父母的手時,他們眼巴巴地望著通過村口的那條路,盼著父母的身影;當別的孩子依偎著父母聽著童話故事時,他們正幫著長輩洗菜做飯。他們在孤單中長大,在渴望愛的情緒里長大。
時下農(nóng)村,很多年輕父母以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條件為由外出打工,也有城市里打工的年輕人因為工作繁忙而將小孩放到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撫養(yǎng)?!霸谶@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不努力不拼搏就不可能成功,我們希望趁自己年輕打拼幾年,給自己的孩子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更好的生活條件”,這是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每次回家他們拎著大包小包,裝滿了給孩子的禮物——衣服、鞋子、書包、零食,這樣做他們覺得可以彌補不在孩子身邊的虧欠,但是他們卻往往忽略了,與物質(zhì)生活相比,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愛,更需要的是父母陪伴自己長大。
父母,理應是孩子的保護神,也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的不僅僅是物質(zhì)的提供者,更重要的是孩子認知的啟蒙老師。如果,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讓自己的孩子變成留守兒童,那么請常常給自己的孩子電話,不僅關(guān)心孩子是不是吃得好穿得暖,也多多關(guān)心孩子做了什么、喜歡做什么,告訴孩子你們很想他,也很愛他;有時間就多回去看看孩子,不僅帶回好吃的、好玩的,也陪伴他做作業(yè),和他一起做他喜歡的事情;給他寫寫信,告訴他你們的近況,分享你的生活體驗,也鼓勵他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熱愛生活的人。
讓人慶幸的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父母決定離開打工的城市,回到孩子身邊。其實孩子的要求很簡單,有爸爸媽媽的地方,那才是家。而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在某種意義上關(guān)系到整個社會的健康發(fā)展。因此不僅僅是父母,整個社會都有義務(wù)和責任關(guān)心我們的留守兒童,他們是家庭的未來,也是整個中國的未來。
父母在,不遠行,這是中國的孝悌之義;而面對留守兒童這一問題,我們也要向家長呼吁,兒女在,不遠行,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也是對子女最貼心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