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立剛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經人民法院兩次合法傳喚,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視為申請撤訴;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兩者比較可知,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對原告不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的后果處罰更為嚴厲,有助于維護法律尊嚴,減少司法資源浪費,督促原告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
經過了近一年的討論和修改,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該決定將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我國行政訴訟法歷史
我國行政訴訟制度始于1982年制定并施行的《民事訴訟法(試行)》,《民事訴訟法(試行)》第三條第二款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由人民法院審理的行政案件,適用本法規(guī)定。全國人大常委會于1986年組織有關專家和相關部門的研究、起草《行政訴訟法(草案)》,于1989年4月4日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經過表決通過,成為我國第一部《行政訴訟法》,也是現行《行政訴訟法》。
修改《行政訴訟法》的緣由
現行《行政訴訟法》自1990年10月1日實施以來,在解決行政爭議,推進依法行政,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深入推進,行政訴訟制度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不協(xié)調、不適應的問題也日漸突出。人民群眾對行政訴訟中存在的“立案難、審理難、執(zhí)行難”等突出問題反映強烈。為解決這些突出問題,適應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新要求,法制工作委員會經過五年調研、研究、論證,形成了《行政訴訟法修正案(草案)》,于2013年12月提交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歷經三次審議、兩次征求意見,最終經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也由最初的51條修改方案變?yōu)樽罱K的61條修改方案。
專利確權行政訴訟
專利權本身是一種私權,過分強調對專利權的保護將使得公權受到侵害,而專利行政法規(guī)的作用則是平衡兩者,即使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又要顧及到社會和公眾的合法利益,這兩種權利沖突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專利行政訴訟,尤其是專利確權行政訴訟。
專利行政訴訟案件按被告身份主要分為三類:一、以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為被告的專利行政訴訟案件;二、以國家知識產權局為被告的專利行政訴訟案件;三、以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為被告的專利行政訴訟案件,其中大部分專利行政訴訟案件為第一類。第一類專利行政訴訟案件也被稱之為專利確權行政訴訟案件,包括專利復審行政訴訟案件和專利無效行政訴訟案件兩種。
與專利確權行政訴訟相關的修改
《決定》的內容包括61條,下面僅列舉部分與專利確權行政訴訟相關的條目。
十五、將第二十九條改為第三十一條,修改為:“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下列人員可以被委托為訴訟代理人:
(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三)當事人所在社區(qū)、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專利確權行政訴訟案件的審理過程與其他行政訴訟案件相同,都需要經過質證、審查程序問題、審查實體問題等程序。其中,實體問題往往與專利的技術方案密切相關,涉及大量的理工科知識。因此,其相對于其他行政訴訟案件,其專業(yè)性較強,需要訴訟代理人既具有理工科專業(yè)知識,也具有法律專業(yè)知識。大部分訴訟代理人具有專利代理人身份,其中僅很少一部分訴訟代理人同時具有律師和專利代理人雙重身份,而大部分專利代理人若作為訴訟代理人參與專利行政訴訟,通常以“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的身份參與行政訴訟。
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關于訴訟代理人的規(guī)定將與現行《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保持一致。這也意味著,當新《行政訴訟法》施行后,只有具有律師資格的專利代理人和專利代理人協(xié)會推薦的專利代理人才可以參與行政訴訟。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tǒng)計,截止到2013年12月11日,我國執(zhí)業(yè)專利代理人數量為8861人;而專利代理人協(xié)會推薦的專利代理人,第一批1030人,第二批263人,其數量遠遠小于執(zhí)業(yè)專利代理人的數量,也就說將有相當一部分專利代理人不能參與行政訴訟。
十六、將第三十條改為第三十二條,修改為:“代理訴訟的律師,有權按照規(guī)定查閱、復制本案有關材料,有權向有關組織和公民調查,收集與本案有關的證據。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材料,應當依照法律規(guī)定保密。
當事人和其他訴訟代理人有權按照規(guī)定查閱、復制本案庭審材料,但涉及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內容除外?!?/p>
上述修改,相對于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三十條,增加了律師復制本案有關材料的權利,并明確律師收集的證據為“與本案有關的證據”,從而更有利于當事人在相關案件中充分維護自己的權利。
將當事人和其他訴訟代理人的權利提升為“有權按照規(guī)定查閱、復制本案庭審材料”,并刪除“經人民法院許可”的限制,使得當事人和其他訴訟代理人獲得了與律師相同的閱卷權利,保障了當事人在沒有聘請律師作為訴訟代理人時的合法權益。
二十、增加三條,作為第三十六條、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
“第三十六條 被告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經人民法院準許,可以延期提供。
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準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p>
“第三十七條 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p>
“第三十八條 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p>
由于現行《行政訴訟法》沒有規(guī)定原告和第三人的舉證權利,在專利確權行政訴訟中,所依據的證據通常是行政程序中所使用的證據,例如:涉案專利公告文本、專利申請文本、所引用的對比文件等,對于原告或第三人提出的行政程序中未出現的證據的采納則比較慎重。而新增加的第三十六條、第三十七條明確了原告和第三人在訴訟階段可以提供行政程序中沒有出現的證據,給予了原告、第三人就行政程序階段舉證失誤的補救機會,同樣也保障了在專利行政案件中,專利復審委員會針對新證據舉證的權利。
二十六、將第三十九條改為第四十六條,修改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
上述修改,將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由三個月延長為六個月。但是現行的《專利法》規(guī)定,“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倍遥秾@ā沸薷恼髑笠庖姼搴退蛯徃逯?,均沒有對起訴期限進行修改。在考慮到當事人迫切希望得到專利權、維持專利權或無效專利權的情況下,兼顧提高專利審查速度的大趨勢下,預計修改后的《專利法》還將保持起訴期限為三個月,不會將起訴期限延長至六個月。因此,上述法條的修改將不會對專利確權行政案件產生影響。
二十八、將第四十條改為第四十八條,修改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屬于其自身的原因耽誤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限內。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前款規(guī)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況耽誤起訴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后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是否準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四十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后的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由人民法院決定。
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以法定形式,將不可抗力和其他不屬于其自身的原因作為法定期限排除在訴訟期限內,從而將基于上述原因的延長期限作為當事人的法定權利,而不需要經過法院許可。
三十四、將第四十三條改為第六十七條,將第一款修改為:“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fā)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guī)范性文件,并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fā)送原告?!?/p>
上述修改,將現行《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的被告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有關材料的期限由十日延長為十五日。由于當前專利無效申請和專利復審申請的數量也在大幅增長,期限的延長將使得專利復審委員會的準備時間得到緩沖,這也意味著原告收到答辯狀副本的日期將推后五天。
上述修改還明確了“有關材料”是作出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guī)范性文件,從而與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保持一致。
三十九、將第四十八條改為第五十八條,修改為:“經人民法院傳票傳喚,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照撤訴處理;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p>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經人民法院兩次合法傳喚,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視為申請撤訴;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兩者比較可知,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對原告不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的后果處罰更為嚴厲,有助于維護法律尊嚴,減少司法資源浪費,督促原告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
四十六、增加七條,作為第七十三條、第七十四條、第七十五條、第七十六條、第七十八條、第七十九條、第八十條:
“第七十四條 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但不撤銷行政行為:
(一)行政行為依法應當撤銷,但撤銷會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
(二)行政行為程序輕微違法,但對原告權利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不需要撤銷或者判決履行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
(一)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具有可撤銷內容的;
(二)被告改變原違法行政行為,原告仍要求確認原行政行為違法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判決履行沒有意義的?!?/p>
在現行的《行政訴訟法》下,人民法院在審理專利確權行政案件的過程中發(fā)現行政行為存在瑕疵,通常在判決中予以糾正,并維持行政行為。而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則為人民法院上述維持行政行為提供了法律支持。而且,通過法條明確規(guī)定,有助于當事人判斷是否起訴,從而有利于節(jié)約司法資源。
四十八、將第五十七條改為第八十一條,修改為:“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準,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準?!?/p>
上述修改,將現行《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的一審期限由三個月延長到六個月。這意味著,專利確權行政案件將在立案日后六個月才能做出一審判決。鑒于當前專利確權行政案件一審的管轄與商標確權行政案件一審的管轄法院為同一個法院,而且今年以來商標確權行政一審案件巨幅增加,其增加幅度已經遠遠超過現有法官處理能力,可以預期,一審期限的增長將緩解當前案件超期情況,也有助于原告的訴求及時得到立案。
結束語
《行政訴訟法》經過24年的跋涉即將面臨新生,相對于現行《行政訴訟法》向原告進行了傾斜,更有利于維護原告的合法權益。其對專利確權行政訴訟的影響將是深遠的,也要求業(yè)內的法律工作者與時俱進,共同面對時代的進步和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