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廢止了《清室優(yōu)待條件》,將剛滿19歲的溥儀逐出了紫禁城。溥儀輾轉(zhuǎn)逃往天津日本租界內(nèi)的張園居住,掛起了“清室駐天津辦事處”的招牌。1928年7月,正當溥儀被日本人“保護”在天津日租界里,淡出人們的視野之際,震驚中外的東陵盜墓事件發(fā)生了。
溥儀以清室和遺老的名義向蔣介石和平津衛(wèi)戍司令閻錫山以及各報館發(fā)出通電,要求懲辦孫殿英,要求當局賠修陵墓。此時的蔣介石還陶醉在北伐勝利、“統(tǒng)一”的歡呼中,認為溥儀毫無實力可言,對他極不重視,但迫于輿論壓力,蔣介石還是下令平津衛(wèi)戍司令閻錫山查辦此事,處理善后事宜。溥儀滿以為很快就會破案并懲辦兇手,但是很長時間沒有下文。原來盜墓之后孫殿英也覺得事態(tài)嚴重,為了逃脫罪責,他四處打點,通過戴笠的關系,孫殿英將所盜物品中最為寶貴的九龍寶劍、夜明珠、翡翠西瓜、各色寶石等分送給了宋美齡、孔祥熙、宋子文、何應欽等黨國要人。于是乎蔣介石表面聲言嚴辦,但并未認真處理,此案最終不了了之。
不知道蔣介石后來是否意識到,他對東陵盜墓事件的處理方式,使得他失去了最好的一次爭取溥儀的機會。孫殿英盜掘了清皇陵卻可以逍遙法外,使得溥儀在震驚和羞愧之余,復辟、復仇的思想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同時溥儀也意識到蔣介石的勢力和地位已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軍閥,在這樣一個野心人物的統(tǒng)治下,自己的安全都難以確保,因此溥儀進一步加深了對日本人的幻想與依賴,為他以后叛國投敵的行為深深地埋下了伏筆。
摘自《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