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剛
同質化、可交易、被廣泛用作工業(yè)基礎原材料——是為大宗商品的三大特征,若組織得法,可極大地服務于相關產業(yè)。
比如,一些運行經年的市場,如廣西糖網、無錫不銹鋼電子交易中心、上海我的鋼鐵網,經過長期洗禮,在大宗市場服務上下游產業(yè)客戶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正是實體經濟的需求大才催生了形形色色的交易所。在大宗商品市場創(chuàng)辦初期,目的就是了為組織買賣雙方更好滿足彼此需求,市場的主要收入也來自于交易手續(xù)費。
但隨著各地以大宗商品為名目開辦的交易場所紛紛浮出水面,有些逐漸與實體經濟需求相脫節(jié),越來越具有“金融屬性”。
在盈利模式上,一些大宗商品交易場所的會員和代理商們,已經不再滿足于掙手續(xù)費,如“借鑒”炒白銀的經驗,直接要求交易場所“分客損”——客戶虧的錢就是代理會員賺的錢。
市場和賭場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就是前者是植根于服務實體經濟的,而后者更多地是一個零和博弈的場所,而“分客損”的惡劣模式,甚至讓大宗商品市場不如賭場。
當市場異化至此,引來監(jiān)管層的重拳清理整頓也就不足為怪。奇怪的是,這樣的清理整頓在2011年已經進行過一輪,當時的清理整頓聲勢不可謂不浩大,陣容不可謂不豪華,但時隔不久,諸般亂象便死灰復燃,改頭換面、重張營業(yè)的各地交易場所數目有增無減,交易場所運行風險未從根本上化解,一定程度而言仍在積聚。
之所以會形成這種局面,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市場組織者在演繹“暴利面前必有勇夫”,也有監(jiān)管機構與地方政府之間繞不開的風險控制與經濟效益的沖撞,還有政策本身存在的漏洞和缺憾。
如今,第二輪清理整頓風暴來襲。交易場所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財經國家周刊》對此展開了專門調研,在還原大宗商品市場亂象及由此引發(fā)的清理整頓風暴“第二季”的基礎上,我們發(fā)現(xiàn),僅僅依靠對大宗商品市場圍追堵截,是不可能管好這個市場并從根本上防范風險的。
大宗商品市場目前最需要的,是以如何引導規(guī)范管理、切實發(fā)揮服務實體經濟的基本功能為思考基點,進行制度上的重構。
重構大宗商品市場,需要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也需培育根基的基礎建設。而這一切努力的目標都是共同的:讓大宗商品市場回歸到本質——服務于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