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元
[摘要]本文通過欣賞張奕明先生的鋼琴演奏會,來對汪立三先生的音樂作品進行回憶與感悟。[關(guān)鍵詞]音樂會;演奏;鋼琴
2014年3月7日,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音樂廳里正進行著一場精彩絕倫的音樂會,坐在舞臺中央的青年人正彈著一段耳熟能詳?shù)男?,細細一聽,正是汪立三大師的名曲《濤聲》。只見青年人的演奏時而低回婉轉(zhuǎn),如泣如訴;時而大開大合,氣勢磅礴;時而如盼兒慈母一般,在琴鍵上細密織縫,工于毫厘;時而如百勝將軍一般,在鍵盤上攻城略地,縱橫批駁;一段疾風(fēng)驟雨過后,樂聲戛然而止,整個音樂廳又重歸平靜,全場的觀眾似乎還陶醉在剛才的場景中,無法自拔,待到回過神來,才紛紛起身并致以最熱烈的掌聲。這掌聲中當(dāng)然有向已故的汪立三大師致敬的意味,但更多要表達的,卻是大家已為這位青年演奏家的精湛技巧以及對汪老音樂的獨到理解所深深折服。這位青年就是留美鋼琴博士張奕明。他為我們帶來的這場聽覺盛宴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朝圣,在為期兩天的音樂會中,張奕明博士按創(chuàng)作時間演奏了汪立三先生鋼琴作品全集,我們也隨著張奕明博士將汪立三老先生心路走了一遍,細細地體味了汪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感受過的酸甜苦辣。另外,我們還有幸聽到了3部首演作品,令觀眾既驚喜又激動。整個演出扣人心弦,激情進發(fā),主旋律曲子氣勢浩蕩、排山倒海,而風(fēng)格柔和的曲子,又是那么的多情浪漫,仿佛心弦被一層層地撥動,隨著鋼琴的沉吟聲激動而溫柔地搖曳起舞。
張奕明現(xiàn)為美國Temple大學(xué)博士在讀生(鋼琴演奏專業(yè)),師從Harvey Wedeen(鋼琴)和Lambert Orkis(早期鋼琴,現(xiàn)代音樂以及室內(nèi)樂)。作為一名鋼琴以及早期鋼琴的演奏家,張奕明頻繁在費城、芝加哥與中國各地演出,他目前的課題是作曲家汪立三研究,他已經(jīng)在國內(nèi)外開過多次專場音樂會(包括2014年五次演奏汪立三全部鋼琴作品的系列音樂會),首演過多部汪立三作品,另外他還在著手進行鍵盤音樂第一手資料(巴洛克時期的古典早期的整編)的注釋和翻譯工作。他翻譯出版的樂譜包括亨利版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貝爾格的鋼琴奏鳴曲等等。
演出為了幫助聽眾用畫面輔助理解樂曲,邊上一直有一個幻燈片放映器,顯示不同樂段所暗示的意境,對作品理解很有幫助。他拿起話筒在作品演奏之前都對作品進行創(chuàng)作背景的介紹和講解。兩天的音樂會分上半場和下半場進行,曲目不同。第一天演奏的是一些汪先生早期的作品如小品——《揚琴的印象》(首演)《東山魁夷畫意》《藍花花》等。我認為《東山魁夷畫意》中的濤聲部分是本場音樂會最精彩的部分也隨之將音樂會推向高潮。眾所周知《東山魁夷畫意》是一部現(xiàn)代鋼琴作品,但用的很多手法還是非常傳統(tǒng)的,曲子中并沒有非常大幅度的跳躍或使用刻意的不和諧音來營造效果。演奏者開始的速度把握得非常精準以及動作也不過急,內(nèi)心給人莊嚴肅穆的神圣氣氛,六十四分音符的滑音和弦渾厚宏偉。到了華彩樂段,為了表現(xiàn)出鑒真和尚沖破驚濤駭浪經(jīng)歷一切艱難險阻,終于勝利到達了理想彼岸。需要演奏者的左右手自然協(xié)調(diào)能力非常強,張奕明運用他超強的技術(shù)能力把這段漂亮的華彩樂段如排山倒海般戲劇性地呈獻給我們,左右手銜接細膩均勻。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幻境伴隨著音樂的印象,他的演繹能產(chǎn)生一種令聽眾回味,感動的吸引力?!端郊返奈迨捉M曲都是前奏曲加賦格的形式。所傳達的信息顯然就更為廣闊和多元了,書法古琴和花鼓玩具,乃至作為地貌文化意象的黃土地和作為特定文化聚落的山寨都出現(xiàn)在了曲子里。演奏者無論是富有冥想的旋律,熱情洋溢的樂段,悲傷憂郁的情緒抑或急風(fēng)暴雨的氣勢,都要收放自由,轉(zhuǎn)接恰當(dāng),處理得很有分寸。而且他演奏的抒情樂段,觸鍵聲音都很優(yōu)美,很講究。更難得的是他彈奏輕聲時,旋律美得如在你耳邊溫柔地傾訴心事。
第二天主要演奏汪先生后期的作品如組曲《窗花集)×首演),《幻想奏鳴曲“黑土”——二人轉(zhuǎn)的回憶》《先先知》《紅土集)(首演)。《先知》是2003~2007年創(chuàng)作完成的。雖說靈感來自紀伯倫的《先知》,張奕明介紹說曲子中有一些很有阿拉伯風(fēng)格的段落,我倒覺得這曲子倒不如說是中國的先知來得好。不同于前兩部作品明顯的造景意識和清晰可辨的元素構(gòu)成,這部作品顯然更為抽象一些,除了最后一曲,速度都甚為和緩。唯有最后一曲《閃光的小河流呀流》,短小而富于生機,演奏者確實是讓每個音符都閃著光,令人有很多聯(lián)想?!抖宿D(zhuǎn)的回憶》,從中聽到了很明顯的東北民間音樂旋律,感到了這部規(guī)模頗大的作品在技術(shù)上對演奏者的高要求。汪立三先生喜歡用雙手相差16度的寫法來營造某種空靈的氣氛。在此曲第77小節(jié),及“晚霞”第29~35小節(jié),他均用了這種手法,前者用來表現(xiàn)開場舞蹈與正戲之間一霎那的寂靜,后者則用來表現(xiàn)天邊晚霞的空靈。不過不管怎么說,演奏者的演繹在技術(shù)層面,確實沒有什么置喙之地,無論是力度還是連貫性都無可挑剔。
這樣重量級的獨奏會,考驗了一個鋼琴家的實力,可以想象,他在賦予聽眾享受魅力音樂的同時,所要消耗的大量精神和體力。汪立三老先生的才華橫溢在鋼琴家張奕明手下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學(xué)生時代的習(xí)作,抑或是“發(fā)配”北大荒那段磨難中的寄托之作,又或是《他山集》中對廣袤山河的寫實,都讓我們一秒都不能休息,生怕又錯過了什么精彩之筆!書法、古琴、玩具、信天游、湖南花鼓、東洋畫作,各種題材在汪立三手中信手拈來,而張奕明的完美演奏更是為之錦上添花,增色不少!這場音樂會實在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