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偉華
玉米螟俗稱鉆心蟲是玉米等作物的主要蛀食性害蟲。玉米螟主要以幼蟲蛀莖為害,被害植株莖稈組織遭到破壞后,影響?zhàn)B分和水分的輸送,造成穗部發(fā)育不全,籽粒灌漿不滿或植株莖稈折斷,造成減產。每年因玉米螟危害可減產10%左右,嚴重發(fā)生年減產 20%-30%。因此防治好玉米螟對糧食生產有重要意義。
一、形態(tài)特征
成蟲。黃褐色中、小型蛾子。雌蛾體長13-15毫米翅展28-34毫米。觸角絲狀,頭、胸淺黃色,翅淡黃色或淡褐色,前后翅外橫線暗褐色呈鋸齒狀,前翅內橫線呈波紋狀,暗褐色,雄蛾顏色較深,波紋似雌蛾,體略小,體長13-14毫米。
卵。卵粒扁橢圓形,呈不規(guī)則魚鱗狀卵塊,每塊 20-60粒。初產時乳白色,略有光澤,漸變淡黃、卵孵化時中心呈現一黑點,即為幼蟲的頭部。卵若被寄生則全部變黑。
幼蟲。共5齡,頭部黑色,初孵時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蟲體長20-30毫米,體灰白色,體背淡灰色或淡紅褐色,有縱線三條,背中線明顯,呈暗褐色。
蛹。紡錘形,黃褐至紅褐色,體長15-18毫米雌蛹腹部肥大,端部鈍圓,雄蛹腹部細,端部較尖。
二、生活史及習性
1.生活史
玉米螟在西豐縣一年發(fā)生兩代,以二代老熟幼蟲在玉米、高梁,谷子等作物的莖稈,穗軸或根茬內越冬,其中80%以上在玉米莖稈中越冬。越冬代幼蟲于第二年5月中、下旬化蛹,6月上旬為成蟲羽化盛期, 6月中、下旬為成蟲盛發(fā)期,也即產卵期,卵期5-6天,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為一代螟為害期,幼蟲期 20-30天,一代蛹期為7天,7月下旬至8月中旬為一代螟成蟲盛發(fā)期和二代螟卵盛發(fā)期,二代螟卵期4-5天。8月中、下旬至秋收為二代螟幼蟲為害期。秋收后老熟幼蟲轉入越冬。
2.生活習性
成蟲晝伏夜出,日落后至午夜前活動,飛翔力強,有趨光性。成蟲多在夜間羽化,雄蛾先羽化,一般比雌蛾羽化早3-5天。羽化當天即交尾,1-2天可產卵,雌蛾產卵有選擇性,一般選擇生長濃綠的高茂植株,或生長于蔭蔽、潮濕、低洼地或水澆地的植株,將卵產于玉米、高梁、谷子葉背中脈附近,也有產在葉緣的,每頭雌蛾可產卵10-20塊,約300-600粒。
幼蟲一般在上午孵化。孵化后先群集卵殼附近,并有啃食卵殼的現象。幼蟲孵化后約1小時開始分散,在葉背往返爬行,并可吐絲下垂,借風飄至鄰近植株。因幼蟲有趨糖、趨濕、趨嫩、趨觸、背光等習性,所以幼蟲選擇定居的部位都是植株含糖量高、幼嫩而又便于潛藏的部位,如心葉叢、雄穗苞,雌穗頂部的花絲、葉腋等處,隨著玉米的發(fā)育,玉米螟集中為害的部位發(fā)生變化。抽穗前集中為害喇叭口狀的心葉,幼蟲啃食葉肉留下表皮,造成白色斑花葉,三齡前幼蟲鉆蛀心葉,心葉展開后集中雄穗苞內為害,雄穗抽出后蛀食雄穗并向下轉移,4-5齡幼蟲蛀莖為害,造成折蓼、折莖。二代螟低齡幼蟲多集中在雌穗頂的花絲及未成熟嫩粒,少數在葉腋間為害,四齡以后蛀人雌穗柄,軸或莖稈為害,蛀孔處排出大量糞便及殘屑。
三、發(fā)生規(guī)律分析
1.有利因素
越冬基數高:玉米螟是玉米上的第一害蟲,年年都有發(fā)生,所以氣象條件有利時,每年的越冬基數都足以引起當年的大發(fā)生。
2.限制因素
天敵因素:玉米螟天敵種類很多。寄生性天敵68種,如赤眼蜂、黑卵蜂、白繭蜂等;捕食性天敵63種,瓢蟲、草蛉等;病原微生物5種,白僵菌、細菌。
目前在當地應用的有赤眼蜂、白僵菌。生物防螟是今后發(fā)展的方向,既環(huán)保又安全。但由于其受氣候條件影響較大,有時由于放蜂時連雨天無法操作,另外其防效不如顆粒劑直觀,農民接受較慢。
品種因素:玉米品種間受螟害的程度存在差異,因為玉米體內均含有一種抗螟素(主要為丁布)的物質,可以抑制低齡幼蟲的發(fā)育,甚至引起死亡。近年我國已積極開展抗螟品種的選育。如現在生產上應用的:創(chuàng)奇0209、鐵單12等品種都有不同程度抗性。
氣象因素:這是影響玉米螟發(fā)育進程及發(fā)生程度的主要因素。玉米螟幼蟲抗低溫的能力很強,零下 20~C體雖凍僵,還可復蘇,因此溫度對越冬幼蟲死亡率影響不大。溫度高低影響發(fā)育進程。而濕度和降雨對玉米螟發(fā)生起著更重要的作用。春季復蘇的幼蟲必須咬嚼潮濕的秸稈或取食雨水、露滴才能化蛹。若化蛹前少雨低濕,不僅可使化蛹推遲或參差不齊,而且能引起部分幼蟲不能化蛹而死亡。另外成蟲產卵、卵孵化、初孵幼蟲都要求較高的相對濕度。因此,5-6月份,雨水充足,相對濕度高,氣候溫和,常有利于玉米螟大發(fā)生。
四、防治對策
防治玉米螟應以農業(yè)防治為基礎,采用蜂、菌、藥相結合,重點抓好一代螟防治,積極開展二代螟的防治。同時要加強谷子、高粱等作物的玉米螟防治,壓低蟲源。
1.農業(yè)防治
處理越冬寄主,壓低蟲口基數:于越冬幼蟲化蛹前,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種方法,如燒柴排隊、高溫漚肥、秸稈還田,藥劑封垛等。西豐縣常用的方法是:噴霧法:稱取每克含孢子量100億以上的白僵菌粉0.5千克,加水50千克,然后再加25克洗衣粉,用手(一定戴手套)搓洗后充分攪拌,使培養(yǎng)料上無孢子為度,用細紗布過濾后,取適量菌液裝人噴霧器內,然后按每平方米一點,每垛12.5千克進行噴霧,噴霧深度以 0.3米為宜。
2.生物防治
赤眼蜂防螟:赤眼蜂是一種卵寄生蜂,能將玉米螟消滅在卵期,即為害之前,符合“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應用赤眼蜂防螟不但成本低、效果好、方法簡便、節(jié)省勞力,而且使用安全,無殘毒及其它副作用,并且有提高自然寄生率的作用,對抑制玉米螟的發(fā)生有持續(xù)效應。應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屬于生物防治,對人畜無害,對環(huán)境無污染,所以盡管農民認識不足,我們技術人員還要加強宣傳,這是今后無公害生產的發(fā)展方向。
放蜂時間、數量及方法:
防治一代螟放蜂兩次。以田間百株玉米螟卵塊達 1-2塊為準。第一次蜂量7000-8000頭/畝;隔5-7天放第二次蜂,蜂量12000-13000頭/畝。
防治二代螟放蜂一次。以田間百株玉米螟卵塊1塊時防,蜂量10000-15000頭/畝。
要求:放蜂點要均勻,4-5個/畝放蜂點。用牙簽將蜂卡別在玉米植株中部葉片背面,避免陽光直射或雨淋。
3.藥劑防治
顆粒劑:7月上旬心葉末期,采用呋喃丹顆粒劑,逐棵投藥。
飛防:飛機噴灑BT乳劑或蟲滿克十高效氯氰菊脂。
(作者單位:150700 黑龍江省延壽縣玉河鄉(xiāng)農業(yè)技術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