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笛
新教學理念認為,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huán)境四個因素的整合。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一種合作共建,這樣的教學所蘊涵的課堂文化,有鮮明的和諧、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與學的交互活動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成為新課程理念下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下面我結合個人教學實踐,從教師、學生、教材、環(huán)境四個方面說說自己的一些觀點。
一、教師角色轉換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教師往往是“主演”,學生在課堂上充當?shù)氖恰叭罕娧輪T”,有的甚至是“觀眾”。老師用一支粉筆、一張嘴編演連續(xù)劇,因此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的個人素質高低對學生的成績起決定性影響。新理念要求老師由“主演”變?yōu)椤皩а荨保儭肮噍敗睘椤耙龑А?,在課堂教學中起到“服務”、“參與”、“引導”、“點撥提升”作用。如何將這一理念落實在課堂教學中?我做了一些嘗試,以蘇教版語文第四冊《誰的本領大》為例加以說明。二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有一定的識字基礎,活潑好動,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所以我就設想采用話劇表演的方法授課。讓學生自由組合,五人一組,帶上頭飾,分別扮演太陽、風、小孩、船夫,另一個旁白。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合作意識,同時可以從學生所選角色看出學生的個性傾向。頭飾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角色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背誦。在分組表演之后,可以看出各個學生對于同一角色的理解,對每組表演都給予評價,進而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引導出其對于謙虛這一概念的理解。以學生自己的理解代替?zhèn)鹘y(tǒng)教學中教師單方面對概念抽象的解釋,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新理念要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早在半個世紀以前,陶行知先生就說:“好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不僅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薄敖虒W生會學”其實就是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什么樣的學生最喜歡學習語文?什么樣的學生語文學得最好?當然是對語文有興趣的學生。課上他們專心聽講、積極討論、敢于質疑、勇于表現(xiàn),課后他們潛心鉆研、迎難而上、樂此不疲,大有“誓攀天下高”的雄心。為什么這些學生如此喜歡語文?通過對學生學習心理進行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在學習語文的活動中獲得了成功,努力的價值得到了肯定,所以喜歡學習語文,喜歡參與語文活動。如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獲得成功,使學生的興趣常存?
每一個學生都渴望獲得成功,想要證明自己的價值,但并非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成功,表現(xiàn)自己。如何才能使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獲得成功?這里就需要發(fā)揮教師作用,教師要從學生學習能力出發(fā),從學生的知識水平出發(fā),結合平常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細節(jié)因勢利導,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
以我所教的二年級學生為例,現(xiàn)在的孩子普遍具有知識面廣、接受能力強等特點?,F(xiàn)今電視、電腦等傳播媒體的普及,使孩子們可以更好、更強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多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跳躍性思維,引導學生將課堂上的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知識相聯(lián)系。如:蘇教版第三冊練習一中的說話練習《跟媽媽去買菜》,不能僅僅局限于圖畫上的買菜畫面,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才能讓剛剛接觸“說話”這一新題型的學生打開話匣子,讓他們多說、會說、說好。我個人認為,所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其實就是讓書本上抽象的理論、道理融入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讓他們覺得其實書本并不是神圣遙不可及的,而只是生活中無數(shù)小細節(jié)的書面化。
三、辯證對待新教材的編寫
依據(jù)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蘇教版新教材,已經(jīng)試用了不短的時間。新教材貫徹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目標,遵循語文教育規(guī)律,倡導全新的語文學習方式,試圖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程。事實上,語文專家眼里的新教材和一線教師眼里的新教材有很大區(qū)別:專家更多的是從教材建設的理念角度評價新教材,而教師則是從實用角度看待新教材。
(一)新教材的三個主要特點“新”“活”“實”
1.“新”。新教材體現(xiàn)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標》)這一理念,新教材實現(xiàn)了“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新課標》)的目標。因此,新教材強調了課程觀與人才觀的統(tǒng)一、知識與能力的統(tǒng)一、課內與課外的統(tǒng)一,突出了“課程目標根據(j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三個維度設計。
2.“活”。新教材的單元要求、選文、習題都比較靈活,盡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試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引導學生感知、領悟,體現(xiàn)了建構主義的理念:“教育心理學上的建構主義把教師和學生看成是同樣主動、具有潛能和反思能力的行動者?!保ā督虒W的革命》[美]梅里爾·哈明)
3.“實”。新課標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毙陆滩暮芎玫芈鋵嵙诉@些先進理念。新教材的實主要體現(xiàn)在訓練角度實在、基礎知識落實、方法指導實用三方面。
(二)值得商榷的幾個問題
1.有些選文欠妥。好的選文既要體現(xiàn)教育目標要求,又要吸引學生。有些新課文在成人眼里是好文章,卻不一定能得到學生的肯定。例如:二年級上冊的《再見了,北京!》,雖然文辭優(yōu)美,但有很多詞語超出了二年級學生的理解范圍,并且背誦難度過大。還有部分課文練習答案欠嚴謹,語言過于詩化,學生不易理解。
2.口語交際指導欠缺??谡Z交際上,老教材明確提出了“簡明、得體”等訓練要求,而新教材雖精心設計了各種活動,但缺乏明確的要求和相應的指導方法。以二年級上冊《長大了我想……》為例,雖然其給了一些職業(yè)的圖片,但沒有基本的關于說話的指導,教師教學中很快發(fā)現(xiàn)學生在練習時各彈各調或冷場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故口語交際可以考慮相應地編排一些明確的訓練要求和指導方法。
3.單元課文的前后編排失當。以二年級上冊《再見了,北京!》為例,課文生字生詞過多,實在不適合放在二年級,我認為這篇課文不適合二年級學生學習。
一套新的實驗教科書,難免存在一些不足,我在教學實踐中有如上感觸,班門弄斧地提出,請方家與同仁們指正。
四、注意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普通農村小學,這里的孩子大多數(shù)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孩子與爺爺奶奶生活,一方面祖父母一輩人多數(shù)不識字,對學生的課后學習沒有多大幫助。另一方面祖父母多對孩子溺愛,造成很多孩子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多注意結合留守學生的實際情況,盡量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