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s Lovegrove生于1958年威爾士加的夫,1980畢業(yè)于英國曼徹斯特工藝學校本科工業(yè)設計專業(yè),1983年畢業(yè)于畢業(yè)于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工業(yè)設計研究生。早在80年代他就為Frog設計公司在西德的項目擔任設計師,為索尼設計隨身聽,為蘋果電腦設計計算機等。而后他作為Knoll國際的顧問來到巴黎,并成為alessandri事務所的領軍人物。他與Jean Nouvel和Philippe Starck一起被邀請加入德尼姆工作室,并給路易.威登,赫姆斯和杜邦擔任顧問。1986年回到倫敦時,他為空中客車、Kartell、Ceccotti、 Cappellini、Moroso, Luceplan、Driade、vitrayamagiwa corporation、tag heuer、哈克曼、標致、蘋果電腦、三宅一生、奧林巴斯相機、赫爾曼米勒、日本航空公司和東洋伊藤建筑(日本)等完成了項目 。
他的作品曾獲得多項國際大獎,并在國際上被廣泛刊登和展出,包括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紐約的古根海姆博物館、軸中心(日本),蓬皮杜中心、巴黎和倫敦的設計博物館- 在1993年他首次永久收藏他的作品。時代雜志和CNN于2005年11月授予lovegrove世界科技獎。
我想大概是下午四點鐘的時候,我會放慢速度冥想這一天發(fā)生過什么,我又該在做些什么,這是對我來說在工作室中非常重要的時間段。
我真的很喜歡新專輯Justintimberlakes(futuresex/lovesounds),專輯真的特別棒,雖然在之前我不怎么喜歡他,但這張專輯已發(fā)展成他自己創(chuàng)作性的實體。還有Bowie,我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聽他的音樂。更有趣的事情是我兒子下載的很多音樂,都是我20年前常聽的音樂。
而是一大堆書推在我的床邊上,主要是藝術、建筑方面的書anishKapoor,東洋伊藤和許多展覽集。
我沒看很多雜志,看得比較多的應該是科學方面的。
我有點新聞癡,可以反復看新聞,我喜歡了解時事,我經(jīng)常看先驅論壇,華爾街和TheIndependent,我很喜歡它們是因為它們可以給我最真實的發(fā)生在社會中的事件。我常常會被那些打扮適合他們年齡的,穿著優(yōu)雅的女性所吸引,那些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表并且精于裝扮的女性會很吸引我。
沒有這么想過,這是相當偶然的事情。我的家庭跟設計行業(yè)沒有任何關系。我在威爾士的一個軍人家庭里長大,所以我很有組織策劃的意識。我不知道我將來會成為一名設計師,盡管我小的時候就對這個領域很感興趣。
我想應該是DavidBowie,我喜歡和偉大的音樂家一起工作。我可以為他們設計樂器來供他們試驗。
我很樂意告訴別人我在做什么,但別人不經(jīng)常這么做。其實我不經(jīng)常和其他設計師談論設計。不過我倒是經(jīng)常建筑師ZahaHadid,KazuyoSejima和DavidChipperfield聊天。他們經(jīng)常設計一些令人拍手稱奇的建筑,我也很欣賞和佩服他們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才華和能力。
很多朋友形容我更像是一位生物學家而勝過描述我為一名設計師,我理解設計是什么,我創(chuàng)造事物的形態(tài),理解它們的形態(tài),也樂于在數(shù)字時代創(chuàng)造它們,我希望推動這樣的進程再繼續(xù)向前發(fā)展。我的工作還與自然界有關,也就是用一種進化的眼光去關注縮減的概念,我嘗試著把它稱作“有機本質”,就是說用最適當?shù)牧縼頋M足所需。我喜歡用有機體,同晶型體,液體來創(chuàng)造物體,但我從來不做人們不需要的東西
一部分在進行中,另一部分要受牽制于你怎么來設計物體,我前期的工作多是試驗性的,并嘗試和探索我適合做的領域。我在皇家美術學院的時候我設計了一臺照像機,那時候Memphis很流行,我還很記憶猶新,對我來說那種形式和顏色感覺不是很簡單自然,我設計的這款相機就受到了約束,這種約束感到現(xiàn)在還有。
再比如我工作室的樓梯,是一個獨立的物體,我也在尋找它幽雅的形態(tài),極簡的材料,適合的工藝和簡潔的功能。我在考慮用一種超自然的材料,它可能介于尼龍和硅材料之間,不應用于產(chǎn)品,但是可以應用于汽車制造和建筑業(yè)。
我想是個人項目,因為是為我自己設計的。在過去十多年以來,我一直在做我自己的作品,這些都是大家還沒有見過的作品。我將會2007年和philipsdepury在紐約辦一個展,名字叫'endurance',這個展的最大特點就是首次大量的運用碳纖維和鋁為元素。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機本質”。我很期待這次展覽,著眼于我將要做的工作并在其中有所收獲。就拿我們很熟悉的產(chǎn)品舉例,比如水杯,它也許賣得很好,但這個項目對我而言的意義,遠不止“我們?yōu)槭裁匆a(chǎn)它們”這么簡單。我會嘗試著用最少量資源的同時,去達到最好的效果。最終我期待發(fā)現(xiàn)一種“系統(tǒng)”,可以使我工作起來更加的邏輯化和智能化。
我想有很多設計師對我的影響很大,他們中我認為JacksonPollock是個天才,我驚訝于他瘋狂的忘我的工作方式,和他那不可思議的創(chuàng)造力的深度和價值。他的作品非常與眾不同,甚至有點遠離大眾,主流的文化有時候沒有太多的價值因為它們不具有持久力,他們是曇花一現(xiàn)的,沒有創(chuàng)意,我對那些不感興趣。我對長久的有生命力的創(chuàng)意更感興趣,前不久我為renzopiano,shigeruban和georgenelson做設計。我也喜歡MarikoMori,我覺得她的作品是充滿幻想的,還有AnishKapoor,作品好的都讓別人想放棄,非常有激情,我從來沒有看到其他的產(chǎn)品用這種方式來打動你。我嘗試著把它們應用于產(chǎn)品設計,每一樣人們?nèi)粘5挠闷范加凶约旱牟牧虾凸δ堋?/p>
今天的設計師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來獲得成功。比如說kazuyosejima她是怎樣重新設計表面的,她是怎樣增強材料的功能而在同時減少它們的物質性的。再比如新一代的年輕設計師greglynn(數(shù)碼建筑師)他的設計起始于一個事物而后立刻會給你呈現(xiàn)不可思議的變化。我對新一代年輕的設計師很感興趣,他們應用計算機技術來呈現(xiàn)想法,這將會是今后的趨勢,將來的十年我深信建筑行業(yè)在形式上將會發(fā)生深刻的變革……
平面設計師,我喜歡johnmaeda的作品,我跟很多平面藝術家合作過比如markfarrow,不僅僅是商業(yè)方面的合作。我有很多客戶,他們更需要專業(yè)領域的交流和溝通,我想我的思維是立體的,當物體變得平面化的時候對我來說更難。
“無論發(fā)生什么,用積極樂觀的方式去對待”。因為樂觀的人有一種精神和毅力,不過能做好這一點是很困難的。嘗試去發(fā)現(xiàn)你自己而不要去模仿其他人。開始的時候模仿沒什么,然后試著脫離。把眼界放寬,并用你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和體會事物,做力所能及的事,堅持不懈。當然還要學會適應環(huán)境,從某一點上說我們將要進入一個新的產(chǎn)業(yè)革命階段,因為我們不能再像現(xiàn)在這樣利用我們的資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