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青年教師宋飛在央視揭露學校“招生黑幕”,轟動一時;10年后的2014年5月,她已經(jīng)成為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但被本校兩名教授實名舉報——這回是招老師,但關鍵詞一樣是“招考黑幕”。
左繼承和李光陸都是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的教授,2014年5月7日下午,他們作為同組的評委,一起參加一場本系教師的招考,應聘嗩吶教師崗位的是一名張姓考生。第一部分是10分鐘的演奏,考生選取了山東傳統(tǒng)樂曲《一枝花》。6名評委中,只有左繼承是嗩吶專家,他說:“這首曲子中最關鍵的傳統(tǒng)‘氣吐音,被改成借鑒自西洋吹管樂的‘三吐音,導致該曲精華盡失。散板和慢板也改得一塌糊涂?!?/p>
第二部分是示范教學,安排一個學生現(xiàn)場聽應聘者試講課。以往慣例,曲目由學校指定,學生隨機安排。左繼承說,這次學校沒有指定曲目,而且學生還是考生自己帶來的?!暗宦牐瑧刚叽档眠€沒有學生好。”最后一個部分是現(xiàn)場答問,左繼承提出了多個常識性問題,張姓考生一問三不知。然而,其他4位評委給的分數(shù)都在90分以上,院長趙塔里木、副院長宋飛更是分別給出98、99分,“幾近完美”。最后,該考生以總得分90.17分通過本輪考試。
“這也太過分了?!弊罄^承說,權衡之下,他們決定實名舉報。5月8日,左、李二人發(fā)出了實名舉報信。而時間倒回2002年,著名笙演奏家李光陸,也曾因為認定有考場舞弊而當場提出強烈質疑,被校方解聘,之后在官方壓力之下又復職。
中國音樂學院一直是一所“多事之校”。學校宣傳部一位田姓老師認為,這與藝術家集中、各有其獨特性格而且大都為人直率敢言有關。她同時提到,學音樂的學生的成長過程不同于一般的學生,他們往往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有明確的師承關系,師生之間結下了很深的感情,因此在招考過程中難免會夾雜個人感情。
此語說來隨意,但其實正道中了中國音樂學院不斷輪回著的舉報行為的根源。宋飛2004年的舉報,是因為自己的3名優(yōu)秀學生被“打黑分”未被錄??;而按照田老師的表述,左繼承此次舉報,也是因為自己的學生此前未被招錄;3月份,12名家長聯(lián)名抗議中國音樂學院招考不公,同樣有著強烈的“師承關系”背景。
隨著調查的推進,記者觸碰到的是藝術生招考中不為人知的關系生態(tài)和制度生態(tài)。藝術類院校每個專業(yè)招收的學生數(shù)量很少,這種激烈而又沒有退路的競爭,給予了考試評委們極大的尋租空間,由此演化出一套承接尋租行為的“潛規(guī)則”——拜師——如果孩子想考某所院校,最好提前一兩年拜該校該專業(yè)的教授為師。拜師之后,教授會給孩子額外補習,多是走走過場,家長則支付不菲的補習費用。據(jù)了解,有錢的學生家長,一次性給老師50萬元乃至上百萬元也不足為奇。
由于每個專業(yè)招生人數(shù)很少,各專業(yè)尤其冷門專業(yè)往往只有一兩名老師。而在招考過程中,許多時候專業(yè)老師的打分比重能達到百分之六七十,這意味著,哪個學生能進入大學,基本上就是專業(yè)老師說了算。所以家長們心里明白,拜師費、補習費,其實就是孩子進入大學的“買路錢”。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