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晶晶(1987.11-),山西晉中榆社人,西南大學文學院 2012級學生。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3-0-01
文學與政治的關(guān)系,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但不能否認的一點,從古到今不論文學與政治各扮演什么角色,二者總是不可分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本文從杜甫詩歌的角度來窺探文學與政治關(guān)系的一角——文學創(chuàng)作離不開政治。
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人,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一生作詩三千多首)。杜甫被后人尊稱為“詩圣”,與“詩仙李白”并稱“大李杜”。杜甫的生平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讀書壯游時期,固守長安時期,陷賊與為官時期,漂泊西南時期。
讀書壯游時期,杜工部像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生活,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準備時期。這時期杜甫的代表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fā)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的朝氣。而這一時期正處在開元盛世,恰逢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勵精圖治,朝政充滿朝氣。而且玄宗在此時亦能虛懷納諫,玄宗采納張九齡的建議,制定官吏的遷調(diào)制度,在選拔人才方面,玄宗亦對科舉制度改革,限制了進士科及第的人數(shù),以減少冗官的出現(xiàn),提高官吏整體的素質(zhì),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wěn)定。
文學創(chuàng)作離不開政治。正是這清明的政治、穩(wěn)定的政局背景下,才為杜甫無憂無慮的讀書游歷創(chuàng)造了機會;正是開元之治,玄宗選賢任能的科舉制度改革下,杜甫才能在北游齊魯時重情抒發(fā)人生抱負與理想,創(chuàng)作出傳世佳作。尤其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意為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表達了作者敢于攀登人生頂峰的偉大抱負。
固守長安時期,杜工部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是杜甫生活思想和創(chuàng)作的重要轉(zhuǎn)變時期。其代表作《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背后何所見,珠壓腰穩(wěn)稱身。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luò)繹送八珍。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沓實要津。后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此詩雖然不見諷刺的語言,但在惟妙惟肖的描摹中,隱含犀利的匕首,譏諷入木三分,是諷刺楊氏國戚之奢侈淫亂,側(cè)面反映了玄宗的昏庸和朝政的腐敗。而這一時期的政治狀況是唐玄宗不再理會朝政,朝政由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把持。
文學創(chuàng)作離不開政治。固守長安時期,政治腐敗、奸臣當?shù)馈@盍指槭尽耙盁o遺賢”,讓科考應(yīng)試者全部落弟,杜甫亦不可幸免。正是受進士落第、朝政腐敗政治的影響,不僅使杜甫政治理想受挫,而且生計也無著落,跟著其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也在迅速轉(zhuǎn)變。理想的落空、生活的潦倒,使其對朝廷的腐朽、民生的苦難、世態(tài)的炎涼有了深刻的認識。
陷賊與為官時期,杜工部過著并不得志并不如意的生活,這是安史之亂為禍最多的時期,也是杜甫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的時期。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春望》、《哀江頭》等。其中《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凄涼。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jié)合。詩人以寫長安城里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不禁觸景傷情,發(fā)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體現(xiàn)了詩人愛國之情至深。是的,這一時期正值安史之亂,政局動蕩,戰(zhàn)亂頻發(fā),民不聊生。
文學創(chuàng)作離不開政治。國將不國、社會動亂、人民苦不堪言的政治狀況,直接或間接導致杜甫政治生涯受阻、情感憂國傷時、抑郁悲憤?!洞和分小鞍最^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fā)越搔越短,頭發(fā)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更增添一層悲愁。這首名詩不僅反映了詩人的心理,還恰恰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漂泊西南時期,杜工部仍然既不得志又不如意,這一時期仍舊動亂,也是其創(chuàng)作仍然豐收的時期?!妒裣唷房梢宰鳛檫@一時期的代表作。《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此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他寫《蜀相》這首詩時,政治局勢動蕩、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目睹國勢艱危,生靈涂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chuàng)基業(yè)、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倍加敬重。
文學創(chuàng)作離不開政治。杜甫漂泊西南,政局不穩(wěn),安史之亂余波仍在,再加上吐蕃回紇入侵,蜀中軍閥又相機叛亂,想過太平日子依舊是不可能的。《蜀相》“尾聯(lián):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可謂此詩的“詩眼”。諸葛亮為興復漢室,六出祁山終病死五丈原,可謂壯志未酬而身先亡,詩人因政治動亂、飽經(jīng)喪亂而屢失意,也未能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怎能不激起失意英雄的仰慕和嘆惋之情呢?
杜甫用他一生的經(jīng)歷和他的詩歌告訴我們,離開政治談詩歌是空想,是空談,是根本不可能辦到的。詩歌創(chuàng)作避不開政治,也躲不了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