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士揚
摘 要:在對城市市政道路建設需求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城市道路建設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主要技術問題。結合實際的施工情況,從路基加固、開挖技術、路面材料以及冷再生施工技術四個方面提出了市政道路施工的新技術,對提高道路建設水平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市政道路 施工 新技術 冷再生技術
中圖分類號:U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c)-0028-01
在城市建設步伐加快、舊建筑改造的過程中,城市道路建設成為了影響城市公共交通以及城市發(fā)展的主要因素。針對當前城市改造過程中市政道路建設施工的需求,分析了當前市政道路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市政道路建設過程中路基以及路面鋪設過程中可以應用的新技術進行了分析,以達到縮短建設工期、減少對周邊環(huán)境影響的目的。
1 城市市政道路施工建設需求
城市市政道路建設是現(xiàn)代城市交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為了在保證建設質量的基礎上,縮短建設周期、減少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必須在市政道路建設過程中增加對施工新技術的應用。利用市政道路建設施工的新技術滿足城市道路建設的新需求。
當前,城市市政道路建設的需求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1)市政道路建設的工期必須盡量縮短,以免給道路周邊正常交通以及居民生活造成壓力;(2)在城市道路建設過程中,路基承載呢你以及道路的使用壽命是市政道路建設的重要指標,在建設施工過程中必須保證道路的承載能力以及使用壽命長等基本要求;(3)隨著城市物流進出壓力的增加,現(xiàn)代城市市政道路建設工程必須考慮城市大型汽車駛入的基本要求,確保在重型汽車運輸?shù)那闆r下保證道路的使用壽命,確保城市市政道路為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支持。
2 市政道路工程常見問題
2.1 網(wǎng)裂
在網(wǎng)裂紋中,一般縱向裂紋較寬,而且更加明顯,并在主要的縱向裂紋之間生成多條細小的橫向裂紋,彼此交錯形成網(wǎng)狀結構。網(wǎng)裂通常是由于裂紋發(fā)育而導致的額,主要的施工原因是路基層的厚度不足、基層強度不夠、土體壓實度不足以及穩(wěn)定性缺乏造成的。另外,道路建設過程中排水不良或者材料的含泥量過大等,同樣會造成裂紋。
2.2 坑槽
導致路面出現(xiàn)坑槽,除了使用過程中由于機械損傷造成的之外,同時還包括使用過程中路面龜裂、松散等病害沒有及時的處理而逐步發(fā)育而成的。尤其是在水穩(wěn)性較差的路基上,若坑槽不及時的予以修復,在雨雪的侵蝕下將導致路面病害迅速擴散,給道路造成更嚴重的損害。
2.3 泛油、波浪問題
泛油、波浪等問題主要是所鋪設路面的含油量過多、礦物材料偏少,導致路面材料的稠度偏低而造成的。同時,后期的養(yǎng)護施工不當同樣會造成這些問題,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對之加以有效控制。
2.4 麻面、剝落
道路路面剝落病害主要是因為路面層的油量不足、嵌縫料偏粗、瀝青料偏稠或者施工溫度較低造成的,使得礦物料與瀝青料之間的粘接力不足,導致在長時間的使用之后出現(xiàn)剝落現(xiàn)象。對于麻面病害,則主要是因為施工過程中瀝青澆灑均勻度不足、礦料過粗、油料過少等造成的。
3 城市道路建設過程中施工新技術的應用
3.1 路基加固中化學加固技術的應用
路基是道路承重的直接結構層,直接影響到道路長時間使用的穩(wěn)定性,在施工過程中需要采取對應的方式對路基進行加固。
所謂的化學加固方法就是指利用水泥粉體、漿液、粘土漿液或者其他類似的化學漿液,通過機械攪拌或者高壓噴射的方式將之灌入路基料中。通過這種方式使得土體顆粒與漿液在化學作用下粘接起來,從而對路基土體的力學性質進行改善。
常采用的加固處理方法通常包括水泥土攪拌法、灌漿膠粘法等。其中,攪拌法是利用回旋攪拌方式將壓入土體中的水泥漿與周圍的軟土拌和形成水泥加固體。在施工之后對響應的加固區(qū)域進行質量檢驗,采用動、靜力試驗相結合的方式,對取樣得到的土體芯體進行強度、承載能力以及外觀等方面的檢驗。而灌漿膠粘法則是基于電化學原理,通過注漿管將加固漿液諸如到待加固地層中,將土體顆?;蛘邘r石間隙中的水、氣體等擠出,最終形成致密的高強度人工路基。
3.2 非開挖技術
在傳統(tǒng)的市政道路建設施工過程中,由于施工周期長,對道路附近的交通影響較大,導致車輛難以正常通行。這主要是由于傳統(tǒng)的開挖式施工技術導致施工周期難以得到控制而導致的,開挖式的施工方式不但使得施工速度不能得到提高,而且會使得工程質量受到影響。加之當前市政道路附近都已經(jīng)鋪設了各種類型的管線,在開挖施工過程中容易對管線網(wǎng)絡造成破壞,導致施工進度緩慢,而且容易影響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
隨著非開挖技術的不斷成熟,通過采用非地表挖掘技術,諸如一些傳統(tǒng)的鉆井、巖土導向等技術,將之應用到市政道路的地下管線鋪設工作中,建設作業(yè)工作量。例如導向鉆進法,該種方法由于其特有的技術特點以及施工方法,在市政道路施工過程中應用范圍極為廣泛。該種方法主要應用與土層較為松軟的地層中,且所鋪設的管線主要以長度相對較短、口徑相對較小的管線為主。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在預先開設的小口徑導向孔中,使用導向鉆機將測量設定的軌跡作為鉆進依據(jù),使用擴孔與回拉相結合的方式,完成整個地下管線的鋪設工作。施工時,可以通過調節(jié)鉆頭的角度來改變鉆進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加鉆進方向的靈活度。
3.3 使用新型的改性瀝青作為路面鋪設材料
為了解決瀝青路面出現(xiàn)的車轍、開裂、坑槽等問題,可以使用該型瀝青對路面的性能進行改善。施工過程中在考慮行車速度、累計標準軸載等因素基礎上,盡量選擇那些馬歇爾試驗指標改進明顯的瀝青材料。另外,密集式瀝青混凝土和多孔粗集料間斷級配的瀝青混凝土也在當前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對于那些要求較高的道路,因為該種瀝青材料中的混凝土加強纖維能夠與瀝青材料形成有力的粘接,降低了道路施工的設備要求,增強了道路施工后材料的穩(wěn)定性。這些材料都能夠明顯改善道路路面鋪裝層的穩(wěn)定性,延長道路的使用壽命,在市政道路建設過程中可以根據(jù)相關情況合理選擇。
3.4 冷再生施工技術
冷再生施工技術主要用于既有道路的改建工程中。因為當前城市擴展速度加快,市政道路的建設工作量增加,若在瀝青路面的建設、改建過程中依然使用傳統(tǒng)的方法進行施工,不但會導致路面所需材料量增加,而且會對周圍環(huán)境產(chǎn)生破壞。加之我國大部分的道路基本上都是采用半剛性的路基層,在長時間的重載作用下,容易在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開裂、破碎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在工程重建中予以解決。
通過使用冷再生技術,將既有的瀝青路面與新的瀝青層結合起來,不但可以有效的控制材料用量,而且還能夠充分利用既有的路面材料,使得既有公路的強度得到恢復,在降低工程造價、減少環(huán)境污染的同時,還能夠縮短施工周期,減少對周圍正常生產(chǎn)、生活的影響。
4 結論
市政道路建設要求施工周期短、施工質量穩(wěn)定,在施工過程中必須針對市政道路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相關問題,結合路基施工技術、管線施工技術、新材料的應用以及新施工技術,對傳統(tǒng)的施工方式進行改進,以滿足現(xiàn)代城市市政道路建設的相關要求。
參考文獻
[1] 楊麗屏,姜文斌.市政道路施工新技術的應用[J].中華民居,2014(15).
[2] 孫海余,董金虎.市政道路施工新技術應用的必要性[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10).
[3] 韓嘯.市政道路施工新技術應用的必要性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