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赴日展出正式對外開放,盡管忽晴忽雨,一早就有許多民眾在館外排隊等進場,光看翠玉白菜就要排2小時,首日到場人數將近達6000人。此前,就在展出即將開啟之際,日本在部分宣傳海報和門票上有意省略臺北故宮博物院全稱中的“國立”二字,在島內引發(fā)巨大海嘯。最后,這場風波以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館長公開道歉收場。
赴日展出醞釀已久 此次臺北故宮博物院赴日展出,前期籌劃為時多年。早在李登輝和陳水扁執(zhí)政時期,臺灣當局就曾考慮以故宮文物赴日展出為由頭,拉近與日本的關系。但由于多種原因,李登輝和陳水扁并未得逞。
馬英九念念不忘通過故宮文物赴日展出,來提升臺灣與日本的實質關系。最終經過雙方多年溝通協商,終于確定2014年6月24日正式拉開展出序幕。
按照原定計劃,臺北故宮博物院赴日展出的寶物多達231件,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搬出鎮(zhèn)院之寶“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來為自己壓陣,這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第一次在海外展出。此次赴日展出的展品多為珍世稀寶,在安全保護方面不容有任何閃失,臺灣當局高度重視,要求各個環(huán)節(jié)必須絕對保密,就連負責運輸的華航都必須簽署保密協定,不能對外透露任何內容。
文化搭臺政治唱戲 此次臺北故宮博物院赴日展出,雖然公開打出的旗號是文化交流。但雙方在籌劃這一事件時,其實各有盤算,絕非文化交流那么簡單。
臺灣當局在謀劃這一事件時,更多考量的也是其背后的政治目的,妄圖一石多鳥。首先是轉移島內焦點,擺脫執(zhí)政困境,拉抬自己的民意支持度。
此外,還有拉高往來人員層級,提升臺日實質關系的目的。周美青作為馬英九的夫人,具有極大的象征意義,如果周美青率團訪日,將意味著臺日關系出現重大突破。
臺灣經濟近年來持續(xù)低迷,馬英九想要扭轉乾坤,意圖尋求日本幫助,挺臺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協議TPP或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協議RCEP。日本作為TPP和RCEP重要成員國,如能獲得日本支持,臺灣加入TPP和RCEP的可能性就會大為增加。
此外,臺灣還藏著一個目的,那就是通過與日本交流,在國際上制造“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的假象。也正是由于這種原因,臺灣當局在與日本方面進行前期協商時,才反復向對方要求必須以全稱也即“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形式來稱呼臺北故宮博物院。不料卻發(fā)生了海報風波,有媒體指出,這也讓臺灣意識到,馬當局對周美青的以“半官方”身份訪問日本,必須慎之又慎。借著海報風波,周美青最終放棄前往日本,這是錯有錯著,避免了一場有損兩岸關系的惡性事件的發(fā)生。
臺日反應冰火兩重天 對于此次海報風波,日本方面刻意保持低調,有意進行冷處理。除了東京國立博物館之外,并未有其他政府部門對此發(fā)表任何評論,而日本媒體也是選擇性盲視。
與日本的冷處理不同,臺灣各界熱議紛紛,甚至祭出了“最后通牒”的殺手锏,威脅日本如果不按照臺灣方面要求做好各項補救措施,臺灣就可能取消此次展出。對于此次臺北故宮博物院赴日展出所惹出的種種風波,臺灣當局應該深刻反思,知所退進。事實上,臺北故宮博物院最需要合作的不應該是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的某些博物館,而是北京故宮博物館。只有這樣,中華民族先人留下的珍貴文物才能首先被中華民族兒女所共享。摘自《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