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靜 張新志 鄧瑞
【摘 要】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上加自擬中藥內服,外用中藥泡洗雙足,對照組單純西藥常規(guī)治療。結果:治療組治療后足部震動感覺閾值測定較前明顯減少,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對照組為56%,2組比較(P<0.01)。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肯定。
【關鍵詞】糖尿??;周圍神經病變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01146-0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和最為復雜的并發(fā)癥之一,神經病變可累及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及植物神經,產生疼痛、麻木、運動障礙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有統(tǒng)計表明,患2型糖尿病5年、10年、20年,其周圍神經病變的發(fā)病概率分別為30%、60%、90%。若不采取緊急行動,在今后的10年中與糖尿病有關的死亡將增加50%以上[1]。
探索有效控制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方法成為目前減輕國家負擔、減少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質量的首要問題之一。在西醫(yī)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方面,臨床上尚缺乏特異性治療方法。中醫(yī)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特別重視綜合治療,強調中醫(yī)內治與外治相結合。中藥外治包括藥浴、中藥外敷等,可改善糖尿病四肢臨床癥狀,促進周圍血液循環(huán)加速,改善癥狀的作用[2]。我們自20011年9月以來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治療本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均取我校附屬醫(yī)院就診的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的病人且各種資料齊全者,單日就診者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雙日就診者為對照組,各觀察50例。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齡最大的72歲,最小的44歲,平均年齡為56.5歲;糖尿病病史在7-22年,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癥狀5-7年。全部標準按1999年WHO診斷標準,明確為2型糖尿病。臨床癥狀:有糖尿病病史;肢體出現(xiàn)麻木,發(fā)涼,末端有束縛感或有手套襪套感;常呈對稱性、間歇性、針刺樣疼痛;運動神經傳導減慢致腱反射減弱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所有病例均予常規(guī)的基礎治療( 包括糖尿病教育、合理飲食、適當運動)、口服降糖藥物二甲雙胍片治療等。要求患者治療期間的空腹血糖( FPG ) 控制在3.9~6.1mmol/ L,餐后2h血糖(2hPG) 控制在7.2~10.0mmol/ L,糖化血紅蛋白( HbA1C) 控制在7.0% 以下水平。3個月為1 個療程。
1.2.2 治療組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用甲鈷胺( 彌可保,0.5 mg/片),1日3 次,1次1片。同時加服中藥黃芪、當歸、川芎、赤芍、水蛭、三七、薟草、細辛、通草。兼陰虛者加生地、麥冬;氣虛甚者加太子參;熱盛者加知母;兼濕熱下注加蒼術、車前子;肝腎不足、下肢痿軟無力者加狗脊、木瓜。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1 次。同時,外用中藥泡洗雙足。
1.2.3 對照組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只用甲鈷胺( 彌可保,0.5 mg/片),1日3 次,1次1片。
1.3主要觀察指標:治療前后主要癥狀及體征的變化;空腹及餐后2h血糖( 試驗開始、結束各1次,試驗期間每周1次),糖化血紅蛋白,膝腱、跟腱反射和足部震動感覺閾值測定,統(tǒng)一測定左右腳第一足趾并取其平均值( 試驗開始、結束各1次)。
1.4療效標準:⑴顯效:自覺癥狀明顯好轉或消失;膝腱、跟腱反射明顯好轉或恢復正常;足部震動感覺閾值測定較前減少10Volt 或恢復正常。⑵有效:自覺癥狀好轉;膝腱、跟腱反射較前有所改善;足部震動感覺閾值測定較前減少 5-10Volt。⑶無效:自覺癥狀好轉不明顯;膝腱、跟腱反射較前無改善;足部震動感覺閾值測定較前減少 <5Volt。
1.5周圍神經病變檢查設備:北京藍訊時代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數(shù)字震動感覺閾值檢查儀 Sensiometer A200。
2 結果
2.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表
2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治療組50例,顯效20例,有效2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對照組50例,顯效11例,有效17例,無效22例,總有效率56%。2組比較(P<0.01)(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表
組別 例數(shù)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治療組 50 20 26 4 92%
對照組 50 11 17 22 56%
P﹤0.01
2.2 表2 兩組間治療前后Volt變化比較表
2組足部震動感覺閾值測定治療組平均Volt從23下降為13,P<0.05說明有差異型;對照組平均Volt從22下降為17,P﹥0.05說明治療前后無差異型(見表2)。
表2 兩組間治療前后Volt變化比較表
組別 例數(shù) 平均Volt P值
治療組 治療前 50 23
治療后 50 13 ﹤0.05
對照組 治療前 50 22
治療后 50 17 ﹥0.05
3 討論
本病在中醫(yī)古籍中無確切病名,多數(shù)學者將其歸消渴合并痿癥范疇,亦有將其歸屬痹證( 血痹、脈痹) 。筆者認為瘀血、痰濁阻絡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fā)病的關鍵,活血化瘀通絡是治療本病的根本法則。因此采用黃芪、當歸益氣補血,重用黃芪補氣,使氣旺以促血行,川芎、赤芍、水蛭、三七、薟草活血化瘀通絡,生地涼血滋陰,疼痛盛者加延胡索、桃仁、紅花?,F(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當歸、川芎、赤芍、水蛭、三七等在改善血循環(huán)的同時,能降糖降壓,并有一定的抗凝作用[3]。配合西藥治療,不僅能改善血液流變學異常,且能提高神經傳導速度,因而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首先,中醫(yī)藥有改善糖尿病臨床癥狀及其并發(fā)癥的優(yōu)勢。其次,中醫(yī)藥有整體調節(jié)、多靶點作用的特點。通過整體調節(jié),通過綜合作用而取得療效。對于一張中藥復方甚至一味中藥來說,往往既有減低胰島素抵抗作用,又有保護胰島B細胞功能的作用,更有一定的促胰島素分泌作用和類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作用,有的還常常兼有調節(jié)血脂、抗凝、改善微循環(huán)、保護肝腎功能的作用[4]。
第三,中醫(yī)藥還有有效防治并發(fā)癥的作用。糖尿病心、腦、腎并發(fā)癥和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等,已成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盲和致殘的主要原因。研究發(fā)現(xiàn):中醫(yī)藥對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足等確實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可防止病變進一步發(fā)展和惡化,保護殘余視力,延緩糖尿病腎病腎功能不全進展,使部分患者免于死亡、目盲和截肢致殘之苦[5]。
總之,中西醫(yī)結合聯(lián)合用藥,可取長補短,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有效控制病情,極大的提高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6],同時對減少國家在糖尿病并發(fā)癥上的支出均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調查組.全國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fā)癥及其相關危險因素10年回顧性調查分析.中國糖尿病雜志,2003,11(4):232~237.
[2] 衡先培.糖尿病性神經病變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7.
[3] 周惟強,陸西宛,朱麗華等. 中西醫(yī)結合內外兼治治療2型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19例臨床研究[J].中醫(yī)雜志,2007,48(1):41~43.
[4] 夏正芹,戴林,徐左平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7(34):5287~5288.
[5] 趙建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9例臨床觀察[J].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7(4):629~630.
[6] 王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西醫(yī)治療概況[J]. 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17(2):29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