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瑭 郭俐宏 李莉 劉剛
【摘 要】目的:探討構建規(guī)范倫理模式及同理心護理干預對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發(fā)生及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646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綜合組,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綜合組在此基礎上構建規(guī)范倫理模式及同理心護理干預,兩組均采用血管造影術及再植指功能評分表,分別觀察血管危象發(fā)生率及術后6個月功能恢復情況。結果:綜合組血管危象發(fā)生率明顯底于對照組,痊愈率達87%,功能評分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 <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構建規(guī)范倫理模式及同理心護理可有效提高再植斷指存活及功能恢復。
【關鍵詞】斷指再植;血管危象;規(guī)范倫理模式;同理心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01077-02
醫(yī)學倫理學來源于醫(yī)療工作中醫(yī)患關系的特殊性質,醫(yī)護人員應具備道德義務,即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采取相應的行動使自己值得和保持住患者的信任即醫(yī)、護患信任[1]。而同理心(Empathy)是指一種設身處地地從別人的角度去體會并理解別人的感覺、需要與情緒的一種人格特質,是護士具備護理能力的一個基本條件[2]。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我院于2008年3月~2013年3月斷指再植術后患者646例886指,于術后隨機分為對照服及綜合組。
1.2平板DSA的記錄方法 常規(guī)股動脈穿刺行再植指正、側和斜位攝影。采用飛利浦FD20平板DSA系統(tǒng)動態(tài)觀察再植指體是否并發(fā)血管危象。
1.3 再植指功能功能康復評估 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手外科學會斷指再植功能評定標準[3] 對患者再植指功能進行評價。
1.4構建規(guī)范倫理模式 護患關系是由護士與患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特殊環(huán)境中的人際關系,是護理倫理學著力關注的核心問題,良好的護患關系是提高醫(yī)療、護理質量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前提[4]。臨床護理實踐中應構建規(guī)范的倫理模式,促使倫理支撐護理工作。
1.5術后同理心護理 創(chuàng)造舒適的治療環(huán)境,積極主動掌握患者心理狀況,以熱情和藹、真誠的態(tài)度和語言與患者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傾訴心里話,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狀況。注意及時給予患者安慰與鼓勵,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積極配合手術與治療。
1.6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5.0軟件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以( )表示,指標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差異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平板DSA的記錄結果
造影顯示,對照組吻合血管血流通暢,323例497指血管數(shù)1369條行斷指再植吻合術,21指發(fā)生血管危象,其中7例9指再植未存活。綜合組323例519指血管數(shù)1421條行斷指再植吻合術后全部存活,其中9例12指發(fā)生血管危象經(jīng)保守治療最終存活,血管危象發(fā)生率明顯底于對照組,P <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患者術后再植指功能評價
見表1,術后通過護理干預顯示,綜合組再植非常成功,評分優(yōu)良指數(shù)明顯高于對照組,而評分差及劣的指數(shù)明顯少于對照組, P <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3斷指再植術6個月后功能回訪
術后6個月功能回訪發(fā)現(xiàn),對照組術后有314指存活,無知覺51指,有知覺263指,其中可以活動263指,痊愈率69%;綜合組斷指再植術后323指全部存活,其中無知覺30指,有知覺293指,痊愈率達87%,與對照組比較, P <0.05,差異有顯著性。見表2。
表1 患者術后再植指功能評價
項 目 例 數(shù) 優(yōu) 良 差 劣
對照組
綜合組 323
323 148
181▲ 81
99▲ 46
25▲ 48
18▲
與對照組比較,▲P <0.05
表2 斷指再植術后6個月功能恢復情況
項 目 例 數(shù) 存活 無知覺 有知覺 可以活動 痊愈率(%)
對照組
綜合組 323
323 314
30▲ 51
293▲ 263
271▲ 186
87▲ 69
與對照組比較,▲P <0.05
3 討論
血管危象是臨床上造成斷指再植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術后應當動態(tài)觀察血液循環(huán),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血管危象。在護理實踐中,我們通過平板DSA來觀察血液循環(huán)及吻合支血管血流狀況,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血管危象,保證再植指的存活。我們在手術前后,耐心與患者的溝通,傾聽患者的主訴,坦誠地與患者相處,接納患者向自己傳遞的感受并適時地與患者談心,采取適當?shù)拇胧p輕患者的負性情緒。術后應注重患者的康復護理,注重指導患者的手指功能訓練,在護患溝通過程中,護理人員憑借同理心了解患者的情緒和感受,患者憑借護理人員的同理心感受被了解與被接受,護患關系得以維持和建立,這與現(xiàn)代護理領域中所倡導的整體護理中的心理護理相吻合[5]。
參考文獻:
[1] 錢麗榮,王偉杰,何偉文,等.知情同意在我國的困境與出路 [ J] .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2, 25( 6) : 781- 782.
[2] Sylvia M.Closeness and distance in the nurse—patient relation:The relevance of Edith Steins concept of empathy[J].Nurs Phi—los,2006,7(1):3— 10.
[3] 潘達德. 中華醫(y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試用標準[ J] .中華手外科雜志, 2000, 16( 3) : 130- 135.
[4] 劉彥群,付菊芳.臨床護理實踐中幾個倫理思考 [J] .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07,20(5):95-96..
[5] 李風仁,高建平,王健,等.同理心在護患溝通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6,21(2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