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云昌
【摘 要】目的:探討改良畢Ⅰ胃大部切除術切除胃體大部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進行胃大部切除的患者,按照治療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畢Ⅰ式胃大部切除術進行治療,研究組采用改良畢Ⅰ胃大部切除術切除胃體大部,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術后資料。結果: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的比較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胃管放置時間、吸引胃液量及并發(fā)癥的比較上,研究組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改良畢Ⅰ胃大部切除術治療潰瘍等疾病,臨床效果肯定,術后患者并發(fā)癥少,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應用。
【關鍵詞】胃大部切除術;畢羅氏Ⅰ式;效果
【中圖分類號】R656.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01057-02
胃大部切除術是我國治療潰瘍病常用的手術方法,畢羅氏Ⅰ式胃大部切除術對于潰瘍病的療效較好,但對于十二指腸潰瘍伴有炎癥、疤痕及粘連時,采用這種術式常有困難,有時為了避免胃十二指腸吻合口的張力過大,切除胃的范圍不夠,就容易引起潰瘍復發(fā),因此在臨床上多采用改良后的畢羅氏Ⅰ式應對復雜的臨床問題[1]。本文研究中,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進行胃大部切除的患者,進行改良畢Ⅰ胃大部切除術切除胃體大部的臨床效果研究,現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研究中60例患者系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均為需要進行消化道疾病需要進行胃體大部切除的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27~57歲,平均年齡(45.5±8.5)歲。疾病表現上:38例胃潰瘍,10例疣狀胃炎,12例胃竇部息肉。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兩分組在患者年齡、病情、病程表現上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方法
60例患者均為硬膜外麻或全麻下手術。常規(guī)開腹后探明病灶情況,術前未進行病理檢查的患者,開腹后迅速檢查患者情況,排除是否存在惡性腫瘤的情況。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畢Ⅰ式胃大部切除術進行治療,在患者胃大部切除后將胃的剩余部分與十二指腸切端吻合[2]。研究組采用改良畢Ⅰ胃大部切除術切除胃體大部,在手術操作中,在大網膜游離之后,沿漿肌層切線將胃體切開到達黏膜層,潛行剝離黏膜層到肌層之間的范圍,使之傾城一漿肌瓣,呈現小彎狀,在患者胃大部切除后將胃的剩余部分分為兩個層次進行縫閉,將呈管狀的大彎側黏膜套入到幽門前漿肌層套,與十二指腸切端吻合,操作完成后,將小彎狀的漿肌瓣覆蓋縫合于縫閉的殘胃小彎側[3]。兩組患者術后均常規(guī)放置胃管。
1.3效果評價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術后胃管放置時間、吸引胃液量及并發(fā)癥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通過t檢驗進行統(tǒng)計計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的比較上,兩組手術時間相差不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胃管放置時間、吸引胃液量的比較上,研究組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并發(fā)癥的比較上,研究組有1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并發(fā)癥率為3.3%,對照組有2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2例吻合口漏,并發(fā)癥率為13.3%,兩組患者在并發(fā)癥率的比較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經對癥處理均恢復健康。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術后資料比較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
(min) 術后胃管放置
時間(h) 吸引胃液量
(ml) 并發(fā)癥率
(%)
研究組 30 135±17 46±16 1136±68 3.3(1/30)
對照組 30 132±19 63±16 2456±81 13.3(4/30)
3 討論
胃大部切除術治療潰瘍病的臨床療效經長期臨床炎癥比較滿意。傳統(tǒng)的胃大部切除范圍是胃的遠側的2/3~3/4,包括胃體大部、整個胃竇部、幽門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灶本身的切除并非絕對必須,在切除技術有困難時,可以加以曠置,如手術后食物不再通過,所以曠置的潰瘍可以逐漸愈合[4]。畢Ⅰ式是在胃大部切除后,遠端胃與十二指腸吻合,更符合生理,多用于治療潰瘍病,但是十二指腸比較固定,如果胃切除過多可能導致吻合口張力大,易發(fā)生吻合口漏。
本文研究中,在畢Ⅰ式胃大部切除術的基礎上,自行設計了保留幽門及胃小彎漿肌瓣的改良式胃大部切除術。改良畢Ⅰ式胃大部切除術,對患者幽門進行保留,盡量保留拉氏神經,確保正常的生理功能;采用分層的設計,可減少患者術后上消化道出血和吻合口漏的發(fā)生率;操作簡單,能夠有效控制膽汁返流的發(fā)生,患者術后胃腸活動恢復較快[5]。
本文研究中,改良式胃大部切除術與畢Ⅰ式胃大切手術在手術時間的比較上差異不明顯,但在術后胃管放置時間、吸引胃液量及并發(fā)癥率的比較上均優(yōu)于標準畢Ⅰ式,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采用改良畢Ⅰ胃大部切除術治療潰瘍等疾病,臨床效果肯定,術后患者并發(fā)癥少,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應用。但本文研究中,適用于良性胃潰瘍、疣狀胃炎、胃竇部息肉患者,并未設計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手術治療,因此否適用于十二指腸潰瘍仍有待進一步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 董迎, 崔華雷. 消化性潰瘍穿孔診斷與治療的最新進展[J]. 醫(yī)學綜述, 2009, 15(1): 107-108.
[2] 黃志強,金錫御.外科手術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731-732.
[3] 卓小川. 改良式胃大部切除術的設計方法分析及應用此術切除胃體大部的臨床效果觀察[J]. 求醫(yī)問藥: 下半月刊, 2012 (12).
[4] 辜天慧, 于澤洪, 張驥. 胃大部切除術 617 例的體會[J]. 重慶醫(yī)學, 2005, 34(11): 1688-1689.
[5] 葉柏青. 改良 Billroth I 式胃大部切除術臨床療效分析[J]. 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0,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