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8月8日登陸央視,成為影視界為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以毛、鄧等領導人為主要角色的影、視、劇作品,都不只是簡單的文藝創(chuàng)作,而是相應地負載著特定的政治寓意。領導人影視形象的變遷,也相應地折射出時代思潮的嬗變。
1977年公演的話劇《轉折》,全劇共五場,三場寫現(xiàn)實,兩場寫歷史。歷史是寫紅軍在危難關頭,召開了遵義會議,扭轉了歷史的航程;現(xiàn)實寫打倒“四人幫”后,同樣開啟了歷史的轉折。主創(chuàng)人員決定把周恩來的形象搬上舞臺,為此設計了15分鐘的戲,由王鐵成、吳鋼分別在北京、成都的舞臺上同時飾演這一角色,彩排的效果極好,15分鐘內(nèi)7次鼓掌。正式公演前卻遭遇上級領導的叫停,原因是“毛主席的戲還沒有出來,周總理的戲不能搶在前面”。導演據(jù)理力爭,該劇最后得以公演。公演后,觀眾好評如潮,王鐵成也由此成為最早的特型演員,成為飾演周恩來的“專業(yè)戶”。
話劇《轉折》不僅打開了領導人形象在話劇舞臺上的塑造空間,也為后續(xù)更多領導人在影視熒屏上的出現(xiàn)開辟了道路。1978年,在謝鐵驪、陳懷皚執(zhí)導的電影《大河奔流》中,毛澤東、周恩來的銀幕形象首次被塑造。
1983年的電視劇《父親》是第一部反映毛澤東私人生活的影視作品,在當年12月26日播出。描寫毛澤東在喪子悲劇面前的心靈震顫時,寫到他流了淚,寫到他為兒子的遺像扎小白花,寫到他向兒媳婦瞞著這個消息,而兒媳婦也向他瞞著這個消息,倆人卻要在對方面前裝得無限歡顏。
編劇肖尹憲算是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試圖以常人情感解構領袖心理。結果片子拍出來之后受到了有關部門的調(diào)查。
由于這部電視劇的“隨便”出籠,引起上邊的注意,1987年,廣電部專門成立了影響至今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chuàng)作領導小組”,統(tǒng)一審查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和涉及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以上職務的領導人的影視作品。
1991年丁蔭楠導演、王鐵成主演、廣西電影制片廠出品的《周恩來》能夠公映,至少說明了當時“重大題材小組”的膽識和魄力。
《周恩來》上映時票房據(jù)稱兩億,觀影人次超一億(那時票價兩塊錢),即便考慮到組織攤派的因素,這個數(shù)字在當時仍然是驚人的。王鐵成在這部影片中塑造的“文革”中的周恩來經(jīng)典形象,得到了周的遺孀、當時已快走到人生盡頭的鄧穎超的高度肯定。片中毫不回避地描寫了林彪事件前后的毛林斗爭、毛周江圍繞四屆人大人事安排的博弈、“二月逆流”、陳毅被批斗、賀龍之死、八大軍區(qū)司令對調(diào),凡屬“文革”中重大事件,都有涉及。
摘自《博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