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梅花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寫話提出了符合情理的要求,對我們教師而言需要把其當做重要而又嚴格的事兒來抓。讓小學生寫出怎樣的話,一線教師都在研究和思考并付諸實踐,筆者聯(lián)系自己中年級教學所做的探討對大家頗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真實寫話 情意表述 策略思考
上海市教委有一次舉辦作文競賽,競賽作文篇幅達150萬份。從獲獎作文看,業(yè)內人士所透露的信息是寫真實生活的文章不多,甚至是沒有了。這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呢?我們又該怎樣審視當今學生的寫作呢?筆者從事小學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在不斷引領學生練筆中進行了一定的思考,現(xiàn)拙于筆端,期求得到同仁教正。
一、養(yǎng)成小學生寫真習慣需要文本的有效引領
小孩子從生下來的第一聲啼哭以后,就開始模仿,逼真地模仿。小學生是最容易接受模仿的,教學中其實教師就是在做一種讓學生去理想地模仿的工作。但是,由于家長的急功近利,及教師對小學語文教學理解的偏頗,沒有完全掌握語文學科的課程特點,僅考慮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未曾思考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這對小學生的寫真有著極為嚴重的影響,理想的做法應當是充分發(fā)揮文本教材對學生的感染和示范作用,讓小學生從小就能夠知曉所學習的語文篇目都是一個個人對生活的寫真。
人們對生活的真正的感受都是通過一定的語言表達出來的,這就需要讓學生從小就明確,在我們的家庭,在我們的學校,在我們的周圍有著許多細微的事情,這些細微的事情看上去好像微不足道,但卻表現(xiàn)出人們的一種精神,一種品質。
例如,古詩文里有著許多像《竹石》一樣的古詩,古詩人都是從一些植物的生長特征里抓住其可以極力張揚的地方,讓人們感受到這就是一種為人的準則和榜樣。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現(xiàn)在的語文教材,學生所讀的新人文讀本上面的篇目,每篇都能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里感受到為人的真諦。語文教學不但要讓學生去學會字詞句章的相關知識,更需要關注的是學生表情達意的心靈、水平、能力和技巧。
二、養(yǎng)成小學生寫真習慣需要生活的真實豐富
現(xiàn)在無論是城市的還是農村的孩子與自然越來越遠,就是農村的許多孩子也捉不到蟈蟈,看不到螢火蟲,聽不到蟬鳴。更有許多的人不識五谷,不知五谷生長的過程以及其給人以精神力量的品質。
因此,當今小學生的生活僅是家長及社會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的人為的生活,不是自然的,嚴重缺乏了自然性的美。這樣的生活也就根本不可能體現(xiàn)出真實豐富了。自然,在平時學生的寫話中,要求學生去寫真實的東西,還要達到什么豐富的要求、目的甚至于效果那只能是紙上談兵罷了。
所以,從我平時讓學生去進行寫話的一系列實踐看,學生看到的越多,寫的東西就越豐富,即使有時由于語言的缺乏,但夾雜在里面的拼音也能讓人感到生動有趣。
讓小學生的生活真實豐富,我們必須努力為學生開辟廣闊的時空,曾看到一所學校結合陽光體育活動以及冬季體育鍛煉的要求,變操場上的跑步為大路和田埂上的跑步,學生不但呼吸到野外新鮮的空氣,更盡情觀賞到野外的蔥綠。
小學生表面的生活是幸福的,但他們與自然是隔絕的,小學生的諸多形象思維也是封鎖的甚至有時是僵化的。處于這樣的生活情境中的學生怎能寫出真實的話語,又怎能表達出真實的情感?所以,教師必須經(jīng)常與家長聯(lián)系、溝通,讓他們多陪孩子親近自然,和孩子多談談自然。
三、養(yǎng)成小學生寫真習慣需要寫話的經(jīng)常有效
我曾聽說有個學校在搞“日育”,即讓學生利用日記的形式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據(jù)說還作為一項科研課題立了項。對于這樣的課題研究的可否我不去妄加評論,但卻引發(fā)了我的思考?!叭沼钡哪康氖敲鞔_的,但必須考慮其形式的可操作性,要求小學生一天寫一篇日記,我以為是可以,但寫出來的日記是否有質量,實際的效果怎么樣?這里恐怕就需要打個問號了。
對于小學生的寫真,必須考慮到經(jīng)常,考慮到有效。經(jīng)常是有效的基礎,但絕對不能理解為完全意義上的必然。有效應當是前提,經(jīng)??梢允潜WC,但不是唯一的保證。
小學生的寫話要想追求真實,教師首先必須得尊重學生,自然界美麗的風光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領略到的,更有不少人之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的。
學生對此產(chǎn)生美感與否,最好還是遵從學生的意見,教師只有引導的責任,卻不能去強加小學生接受。
教育教學的實踐從一定意義上告訴我們:小學生對事物、事情、簡單的事態(tài)只有他們認為是美好的,所道出來的才是真正的情,所表出來的才是真實的意。小學生能夠把爺爺奶奶的辛勤勞作,把自己對爺爺奶奶的感恩,把對學生之間的友好,通過自己的話語表達出來,即使語言比較稚嫩,可感受是十分深刻的。要讓學生去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該出手時就出手。
參考文獻:
[1]楊九俊.建設新課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
[2]張愛華.個性教育發(fā)現(xiàn)激勵原則[J].中國教育學刊,2001.
[3]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