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 聲
古琴的制作技藝
★文/樂 聲
古琴的各部分都有著古色古香的名字。如琴面標記音位的徽,琴首表面的承露,琴尾表面的龍齦、焦尾,琴底兩個出音孔稱龍池、鳳沼,琴首部的兩個琴腳稱鳧掌,琴尾部的兩個琴腳稱焦尾下帖等等。按現(xiàn)代名稱,它是由面板、底板、音梁、音柱、弦軸、琴腳和琴弦等部分構(gòu)成的。琴體呈狹長形,中空,面板上有十三個徽位,琴弦架空于琴面上,無柱馬和品位,以琴面為指板,面板與底板膠合而成琴身,也即共鳴箱。
精細審音
古琴的琴式,自東漢基本定型以來,琴式不斷發(fā)展,造型優(yōu)美、風格各異。南宋田芝翁所輯《太古遺音》,是我國最早載有古琴式樣的琴論專著,上面繪有38種琴式。清代周魯封據(jù)徐祺傳譜編印的《五知齋琴譜》,是清代以來流傳最廣的琴譜,共載有各種琴式圖51種,主要有伏羲、神農(nóng)、黃帝、仲尼、風勢、靈機、連珠、列子、師曠、伯牙、落霞、蕉葉、綠綺、亞額、焦尾、虞舜、云和、漢綺、龍首、龍晗、龍腰、正合、清英、雷威等。其中以伏羲、神農(nóng)、仲尼、連珠、落霞、蕉葉式等最為常見。琴式的取名多來自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或自然界的物象,每種名稱都是一種象征。通過一些變異的琴式,可以看出古代琴家并非追求統(tǒng)一的形制,而是盡量發(fā)揮自己的藝術(shù)特色。古琴琴式雖多,但主要是在項部和腰部向內(nèi)彎曲上有所不同而已。
古琴音質(zhì)的優(yōu)劣與選用的木材有密切關(guān)系。在《詩經(jīng)·鄘風》中說,衛(wèi)文公在位時,就已使用梧桐、梓木制成琴瑟。可見,琴以桐、梓為材,自古有之。唐代古琴世家雷氏曾總結(jié):“選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鄙蚶ㄔ凇秹粝P談》中有云:“琴雖用桐,然須多年木性都盡,聲始發(fā)越。”并提出“琴材欲輕、松、脆、滑,謂之四善?!庇纫阅旧缸系睦衔嗤┠緸楹?,紋理更為細密,則制琴最佳。用桐木做的琴,很適合今天的絲弦琴。古人在面板的選材上要求極嚴,有“擊之如銅鐘……或至虛中別有溫潤含和”之說,就是要求木材無瑕疵,且質(zhì)地較松軟。
《夢溪筆談》載,越人陶道真保存的張越琴,是用古墓里破舊的杉木棺板制成的 ,琴音異常剛勁挺拔。說明使用陳年杉木,包括古屋的梁柁杉木,都可以造出好琴來。
懸棺之木也是優(yōu)良琴材?!恫啬箱洝罚骸皻q古材良,琴以材為古。百年材制者即百年琴,千年材制者即千年琴。凡古材,皆可為琴,不必桐也。”這一道理,對于今天古琴用材也是極好的啟示。故今日許多制琴師,大多采用明、清時代建造老房子的杉木。制底板應(yīng)選用梓木、楸木、色木等較硬實的木材。漢代就已使用梓木,最好在百年以上為好,年代越久越好。經(jīng)過歷代實踐,琴家“以桐之虛合梓之實”,達到“剛?cè)嵯嗯洹薄Zw希鵠更指出:“蓋面以取聲,底以匿聲,底木不堅,聲必散逸?!?/p>
當代古琴制作師朱煒先生研究成果顯示,用紅木、紫檀、花梨、紅豆杉、臺灣檜木等名貴木材都可斫琴。外表自然美麗,聲音靈敏、干凈、富貴,非常有文人琴的味道,他制作的老紅木古琴和小葉紫檀古琴,2008年榮獲中國民族樂器制作大賽金獎。
古琴的制作,要經(jīng)過制樣板、劃線鋸切、制面板、挖槽腹、制底板、合琴、修整、制配件、髹漆、涂表漆、裝配件和拴弦等工藝過程。先將面板胚料的板面刨出古琴的外形,再做出琴面的弧度。整個面板縱向較為平坦,橫向必須拱度對稱。關(guān)鍵要掌握好岳山和龍齦的高度。古人曾總結(jié)出“前一指、后一紙”的制作經(jīng)驗,即岳山的高度不能高于一指,而龍齦的高度只有一張紙片的厚度。如過高,演奏時就會覺得抗指;而過低,又會弦碰琴面。另外應(yīng)注意琴首“低頭”的問題,面板的表面不是絕對平直的,制琴時就必須將琴首部分做低些,向岳山約有1—1.5毫米的傾斜度,俗稱“低頭”。挖槽腹是制琴的關(guān)鍵,它與面板的厚度有直接關(guān)系。唐代李勉在《琴記》中最早提出了厚度分配。古代名家制琴,不僅首尾厚度有別,板的中心至邊緣也是逐漸減薄的。音梁除在挖鑿槽腹時留下外,也可單獨膠在腹腔頂部,其木質(zhì)須與面板一致。槽腹的深度、納音的高低、地柱的形狀等,對琴音質(zhì)優(yōu)劣也都有直接關(guān)系。根據(jù)琴材的紋理情況和硬度的不同,挖膛的深淺也不一樣。制作絲弦琴與鋼弦琴有別,面板各部的厚度與琴腹大小的比例也有差異。用鋼絲弦的古琴,面板就要厚些。
髹漆是古琴制作中的重要工藝,古琴傳統(tǒng)工藝是底層髹以多層灰漆,每層都要研磨平滑,最后表面再涂以表漆。所用漆種為生漆又用鹿角灰漆、八寶灰漆、鹿角灰漆,是用鹿角霜調(diào)以生漆汁,并加入硃砂、銀珠等顏料而成。八寶灰漆飾用金、銀、珍珠母、孔雀石等多種珍貴寶石粉末摻在少許鹿角霜中,然后再與生漆汁合成,漆質(zhì)地也最為堅硬,此灰也最為珍貴。
髹漆,首先要上靠木漆,即用少許細鹿角灰與生漆汁合成,均勻地刮在白茬琴體上,然后將其放入干燥箱中干燥。靠木漆的作用是牢牢地抓住木琴琴體,為以后刮灰漆打好基礎(chǔ)。
刮第一遍鹿角灰漆,采用80目的鹿角霜與生漆調(diào)和,這次刮的灰漆要粗而薄些,刮均勻后放入干燥箱中,干透后取出用砂布磨胎,將其凸起之處磨平。刮第二、三遍的灰漆宜厚些。刮第四至第六遍灰漆時,采用120目鹿角霜與生漆調(diào)和,每次要細而薄地均勻刮好,每遍后都要放入干燥箱干透后還要用細砂布磨胎。最后,灰漆要保持1—2毫米的厚度。
灰漆有增厚面板、改善琴音的作用。表漆分為黑漆、紫漆、栗殼色漆、朱漆、澄漆或多色漆等。生漆干后為黑色,加入不同顏料于漆液中,可獲得斑斕的色彩。表漆須反復(fù)擦拭,干透用水砂紙磨光,直至表面平整、凈亮為止。后經(jīng)安裝琴徽和拴弦而完成古琴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