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韋玉(中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六采油廠地質大隊,黑龍江 大慶 163114)
2007年,喇嘛甸油田北塊采集了三維三分量地震資料,并開展了二類油層聚驅上返加密調整的鉆井工作,為油藏描述提供了更加豐富的信息資料。為進一步落實喇嘛甸油田不斷加密的油藏構造特征,選取了喇嘛甸油田北北塊二區(qū)作為研究區(qū),充分利用開發(fā)地震資料及現井網測井資料,采用井震結合研究思路,在完成地震斷層識別與空間初步組合后,重點加強小斷層的識別與孤立斷點的組合,對構造及斷層特征進行重新落實,明確研究區(qū)內各條斷層分布特征,以促進和指導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的精細開發(fā)調整。
將地震解釋的斷層投影結果,與測井解釋斷層頂面投影進行對比,分析2種資料解釋形成的斷層投影結果是否一致,對于結果一致的部位作為最終成果,不一致的部位,在斷層走向與切割深度上,5m以上的斷層,以地震解釋成果為主;對于3m以下的斷層,以測井解釋資料為主。在利用測井解釋資料進行斷層組合時,重點利用構造剖面圖及斷層剖面圖進行驗證,二者相互符合,方能作為最終成果進行落實;對于3~5m的斷層,注重井震結合綜合解釋與斷層組合。在井震結合的過程中,一是突出井間斷層是否存在,此時以地震解釋為主;二是突出斷層走向、延伸長度、傾角及切割深度的解釋;三是對過井斷層及井資料比較詳細的斷層具體投影位置主要以測井解釋結果為主(見圖1)。
圖1 井震結合流程圖
井網加密后,隨著新井斷點的增加及井震多種資料的豐富,斷層產狀及組合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依據原測井解釋資料,喇北北塊二區(qū)在葡Ⅰ油層組頂面解釋斷層13條,井震結合解釋后葡Ⅰ油層組頂面解釋斷層12條,合并斷層1條,拆分斷層1條。
井震結合后喇北北塊二區(qū)6條斷層延伸長度增加,4條斷層延伸長度縮短,其中斷層的方位角基本沒有變化。引起延伸長度變化的原因主要有如下3種:
1)由于重新組合原測井解釋孤立斷點或其他斷層部分斷點使斷層延伸長度變化。屬于該類變化的有5號、141號、18號、181號、19號、21號斷層。以21號斷層為例,21號斷層在井L5-1737重新解釋斷點后,測井解釋為孤立的斷層剖面能夠組合到原21號斷層剖面上,重新做斷層面圖也合理,因此21號斷層增加275m;19號斷層組合原18號3個斷點,延伸長度增加。
2)由于斷層合并、拆分使斷層延伸長度變化。屬于此類變化的有14號、17號斷層。原14號斷層新增聚驅上返井后斷層面圖組合不合理,拆分出另一條斷層,造成原14號斷層延伸長度縮短;16、17號斷層合并使斷層延伸長度變長。
3)由于斷層切割深度改變使斷層延伸長度變化。屬于該類變化的有2號、11號斷層。由于原井距較大切割深度受人為影響比較多,井震結合后切割深度得到落實,反應到頂面投影上造成延伸長度變化。
井震結合后喇北北塊二區(qū)7條斷層切割深度變化,引起切割深度變化的原因如下:
1)由于原斷層井間無斷點控制或深部井未鉆穿結合后使斷層切割深度變化。屬于此類變化的有2號、11號、14號、19號斷層。以11號斷層為例,原測井解釋斷層切割深度被人為的延伸到最后一個層位,井震結合后按地震結果切割變淺縮短至葡Ⅰ油層組。
2)由于井震結合后原斷層組合改變使斷層切割深度變化。屬于此類變化的有5號、141號、181號。以181號斷層為例,井震結合后的181號斷層是在原181號斷層的基礎上與原18號斷層上的2個斷點及原測井解釋為孤立的16個斷點組合形成新的181號斷層,此次結合主要從地震解釋結果反推,再在測井斷層剖面圖、平面圖上驗證均通過。
斷層的傾向直接受斷點組合情況的控制[1],在這次斷層結合過程中改變了5號斷層的傾向。5號斷層由于原井點較少,只有一排剖面,傾向認識不清,新增井點后,原剖面不能通過。根據地震解釋結果將與其相近的原為孤立的斷層組合定為新5號,總體上看斷層傾向的改變主要是原資料不充分所致。
井震結合后北北塊二區(qū)4條斷層進行了重新組合,斷層重新組合方式有如下幾種:
1)拆分斷層。喇嘛甸構造受張扭力作用,形成一些相同傾向的相交斷層[1]。如新的111號斷層,原來認為是14號斷層的一部分,但是添加新井后斷層平面組合不合理,井震結果上2條斷層也是分開的,因此分為2條斷層,由于離11號比較近定義為111號。
2)合并斷層。原16、17號斷層井震結合后合并為一條斷層定為17號。17號尾部與16號合并處共通過3個剖面:L5-11剖面將16、17直接合為一條。
L5-1202剖面在加入新井5-PS1632和5-AS1633后,將原16號斷層的斷點給了17號,原17號的斷點組到了141號斷層;L5-102剖面將原L5-1627井的7.5m和L5-162井的7m孤立斷點組合到17號斷層,3個剖面在平面驗證一一通過,因此將16、17號合并為一條斷層。
3)重組斷層。此次結合后重組的斷層為141號、181號斷層。以141號斷層為例,井震結合后的141號斷層是將原111號、141號、17號和11號部分斷點及原為孤立的斷點進行重新組合后形成141號斷層。由于原測井解釋141號屬于小斷層,井資料信息不充分,利用地震解釋結果反推,再在測井剖面、平面上驗證均合理,按地震解釋結果落實。
1)依據喇北北塊二區(qū)井震結合后斷層認識成果,在斷層變化較大區(qū)域優(yōu)選7口補鉆井,補充井投產后,注采井組砂體控制程度提高4%以上,多控制地質儲量29.0×104t,預計多產油7.0×104t。
2)2008年以來應用井震結合解釋成果指導三次采油區(qū)塊新井井位移動40口,增加可采儲量6.0×104t。
3)利用井震結合構造解釋成果,在喇北北塊二區(qū)部署補充井7口,其中3口油井,4口注入井,方案待審批。
4)應用井震結合油藏特征認識成果,落實外擴潛力部署評價控制井1口。
1)測井資料能夠準確地識別單井斷點深度及斷距大小,但在斷層組合時對斷層走向和傾向上的延伸特征受人為影響較大[1]。
2)地震資料能夠彌補測井解釋斷層自由端的不確定性;能夠揭示斷層空間分布特征;地震資料在井間斷層及地層深部井未鉆穿的斷層識別上具有明顯優(yōu)勢,但對于斷距5m以下的斷層識別精度較差[2-3]。
3)綜合利用測井資料縱向高分辨率特征以及三維地震數據在橫向上密集采樣的特點,井震結合能夠更精確地識別斷層并確定斷層的空間展布,使斷層解釋精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4)井震結合斷層解釋成果在喇北北塊二區(qū)開發(fā)調整中,尤其是在挖潛增儲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1]伍友佳.石油礦場地質學 [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2004.
[2]呂小惠.三維地震資料中斷層識別方法研究 [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4.
[3]陸基夢.地震勘探原理 [M].北京:石油大學出版社,1993.
[編輯] 洪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