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海 賴廣昌/文
談起酒,總有一種恨之甚深、愛之更切的感覺。
和朋友喝酒,大體都是一些高興之事。那時候雖然比較窮,但幾個同學朋友三五成群,買一點花生瓜子,好的時候也弄些鹵菜,就可以喝得十分盡興。印象中只有幾次,是不太高興的。一次便是當時有位同學,喝醉后發(fā)酒瘋差點從十幾米高的地方跳下去。那次教訓之后,我發(fā)誓絕不與酒品差的人同桌喝酒。還有一次是在千禧年,我們全班集資包了一個迪吧,但到了那里才發(fā)現(xiàn)老板居然同時包給了另外一個班,大家因此而起了一些爭執(zhí)。酒后鬧事是尋常事,但酒前鬧事,實在有些影響喝酒的心情。
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一個人一輩子可以喝很多酒,說很多話。但對于我而言,令我感覺值得和他喝第二次酒、進而深交的人卻是不多的。尤其是當你需要有個人陪你喝酒時,那個和你舉杯、聽你傾訴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古人才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嘆。
愛喝酒的人很多,真正懂酒的人很少。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故事,說的是國內一考察團到巴黎一個高級酒吧,點了最好的紅酒。在座的估計都是好酒之人,即便不怎么喝酒的,按照國人的心態(tài),好奇之心人皆有,如此好酒,品嘗一下又何妨。更何況,回國后可以作為吹噓的資本,于是乎,這幾位央央大中華的領導在法蘭西一口氣喝掉四瓶紅酒后,覺得不過癮,還想再點幾瓶。這時候,酒店老板出來說話了,這是我們店的珍藏,各位這個喝法,實在有點玷污我的酒,我不賣了。對于一個喝酒的人來說,應該懂得對酒的尊重與珍惜。
當然,不同的酒,有不同的喝法。像上述的好酒當然應該有個真正懂酒的人去品她,去鑒賞她。這就好比,一個美女需要嫁給真正懂得欣賞她,珍惜她的人一樣。然而,并非所有酒都應該采取“品”的姿態(tài)。在古代的文學作品里,江湖好漢都講究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這是一種范兒——江湖范兒。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的古國,喝酒的方式和品行本應該是多元化的。但是到了現(xiàn)代,好像唯一主流的就是梁山好漢似的喝酒作風了。大家不是覺得自己是武松,就是覺得同桌喝酒的人都是武松,一上酒桌,端上酒杯,自己就不是自己了,別人也不能再做別人。尤其是在工作當中,常常會有上述的情況。但其實,有可能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雙方本來都不想喝酒,但礙于餐桌上的禮儀而不得不喝酒。結果,大家都喝了不情愿的酒。
所以既然是和諧社會,就應該尊重各自的意愿。中國已經過了物資貧乏的年代了,大可不必像歌里面唱的那樣“客人來了有好酒”,自己想喝酒的話隨時可以到超市去買,在酒桌上還是應倡導平等自愿原則。非在必要情況下,還是少勸酒為好。
若想讓自己不再酗酒的,我有個小竅門,那就是你不要喝酒,去陪一堆酒鬼喝酒聊天。我通常在有了一次這樣的經驗后,連續(xù)幾天都不想喝酒。原因如下:一是你在一堆酒鬼里面隨時會聞到別人嘴里噴出的酒臭味兒,而且他們會纏著你說話,一說就是幾小時;二是除了幾個了不起的文人之外,大多數(shù)人喝酒后說的話在清醒的人聽來很無語,甚至于忍無可忍;三是你喝酒后和他們是一樣一樣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