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燕
建筑與數(shù)字媒體的結合使它開始了從空間向媒介轉型的過程,也繼而產(chǎn)生了媒體外墻(media facade)這一概念。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一結合又開始跨越建筑表面而深入其內(nèi)部。如此一來建筑便不僅通過屏幕與環(huán)境交流,而是要實現(xiàn)建筑整體與外界的交流。新建筑作為結合了數(shù)字媒體技術和物理空間的混合產(chǎn)物,討論誰依附于誰已沒有意義,兩者必將實現(xiàn)更密切的結合,大步邁向“建筑即媒體”的時代。
雖然國內(nèi)已經(jīng)有“水立方”這樣經(jīng)典的媒體外墻建筑,許多建筑師對“媒體建筑”一詞仍將它簡單地等同于建筑外墻的廣告大屏。然而媒體建筑已成為近年來國際建筑設計領域的熱門話題,業(yè)已把一些最先進媒體技術搜羅囊括于自己的實踐或實驗中。你能想到的各種最前沿的數(shù)字技術,如指紋識別、室內(nèi)定位、云計算、增強現(xiàn)實、數(shù)據(jù)可視化等等都能在媒體建筑中覓得蹤影。
為2012年倫敦奧運會設計的奧運塔“云”(The Cloud)如果最后沒有落選的話絕對會成為媒體建筑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個原本計劃安放在倫敦奧運公園的建筑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可感知城市實驗室和谷歌合作,集合了藝術家、數(shù)字設計師、輕型結構專家、工程師、景觀建筑師的參與,還有意大利著名作家翁貝托·艾柯(Umberto Eco)擔任顧問。這個看起來輕盈透明、充滿未來感的建筑包括120米的高塔和安裝在其頂端的一大堆透明的巨型圓球泡泡,遠遠望去就如一大團云彩飄浮在高塔之上。觀眾可以通過電梯、步行或騎自行車的方式登到塔頂,后兩種方式還可以給這個塔提供能量,實現(xiàn)碳中和。透明的球體可以實時顯示諸如能源消耗、觀眾數(shù)、聲音分貝、獎牌數(shù)、手機使用情況、奧運期間大家最關心的搜索信息等,成為城市集體活動的實時監(jiān)測器,無時不刻地傳遞著城市的各種表情。
人們對于未來建筑的發(fā)展有過許多烏托邦式的想像,最終極的也許莫過于建筑物能夠物理性地回應居住者的需求或指令,如“芝麻開門”般干脆利落。雖然這種理想仍然難以實現(xiàn),但新技術的參與還是為這種可能性帶來了希望。
目前擔任清華大學講師和微軟亞洲研究院訪問研究員的新媒體藝術家、交互設計師師丹青在全球最知名的多媒體設計公司、德國的ART+COM擔任設計師期間,曾主導設計過一個云計算概念的酒店。有趣的是這個項目的委托方并非來自酒店業(yè),而是德國的某電信公司,目的在于傳達這樣的信息:該電信公司在移動云計算時代仍是行業(yè)的領頭羊。
這個名為“我的房間,我的家”的云概念酒店可以讓客人在預訂時定制酒店房間,選擇房間的布局,重新安排家具、改變燈光的顏色,就如同在裝飾自己的家一樣。模塊化的家具具有重新布置的靈活性。床、沙發(fā)、桌子等每一件家具都有感應系統(tǒng)和移動系統(tǒng),可以感知其在房間的絕對位置以及與周圍家具的相對位置,它們能夠在客人到達前按照客人預訂時的設計自己調(diào)整好自己的位置。客人也可以定制屋里的音樂,跟自己的iTunes做同步的鏈接;當走下飛機時會有一個屬于你自己的導航,迎接你“回家”;手機變成鑰匙,輸入你的密碼就可以進入預先設定好的房間。當離開時,房間內(nèi)的所有數(shù)據(jù),包括家具位置、燈光、音樂、洗澡時的水溫、電視節(jié)目信息都將被記錄下來,并與你的賬戶相聯(lián)系。最驚喜的時刻是當客人在一段時間之后回到同一家酒店或在其他城市的連鎖店時,所有的信息被復制過來——你推開門,每一件東西都和上次離開“我的房間”時是完全相同的布置,甚至電視里放的片子是你上次沒看完的。云計算為我們脫離硬件的束縛提供了可能性,而將這種技術創(chuàng)新地應用于建筑也可以為我們創(chuàng)造有關建筑空間和居住的新體驗。
媒體建筑改變著城市的形象與景觀,這種改變不僅停留在視覺層面,它的互動特性能把觀眾從被動變?yōu)橹鲃臃e極的參與,從而改變?nèi)藗儗τ谑挛锏睦斫夂驼J知。通過巧妙的設計,優(yōu)秀的設計者可以通過媒體建筑更好地傳遞思想和信息,用藝術與文化引領技術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