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桅
編者按: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發(fā)揮好新興媒體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chuàng)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贝蛟鞂ν庠捳Z體系是提高國際傳播力的源頭,本刊邀請專家學者從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的困境與路徑、美國全球話語權策略對我國的啟示以及駐外媒體如何爭取國際新聞話語權等三個角度進行探討。
近五百年來,西方中心論的主要體現之一就是以普世價值自居的西方話語霸權。隨著權力的旁移與下移,推動“后西方世界”的崛起,這種現象難以為繼。世界面臨重塑國際話語體系的歷史使命,中國面臨突破西方話語霸權的時代機遇。為此,我們必須走出接軌、轉型的迷思,通過繼承傳統(tǒng)、包容現代、創(chuàng)新未來三部曲,打造符合時代要求與普遍公意的國際話語體系。中國夢的提出,為此奠定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因為中國夢也應是世界夢。中國特色的智庫建設,應著眼于打造“源于中國而屬于世界”的國際話語體系。
話語權形成面臨的困境
構建話語體系首先要超越中國國際話語權形成的歷史性困境。從歷史長時段考察,中國國際話語權的形成面臨“三五”困境:
(一)5000年來未有之情勢
歷史上,中國從未領導世界,天下體系只是東亞國際體系。這意味著傳統(tǒng)中華文化不能自動轉化為現代話語權。因為傳統(tǒng)的華夏體系是垂直型國際體系,與當今東亞地區(qū)流行的平行型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相迥異。這使得我們用歷史上的歸宿來確立當今主權地位時,面臨時空體系的糾紛。的確,傳統(tǒng)天下觀非普世觀,中國特色話語無法贏得世人理解、認可,這是中國國際話語權缺失的重要原因。中國贏得國際話語權始終面臨重大悖論:自我表達,太中國化;以人家語言表達,又他者化。
(二)500年來未有之大變局
現代知識體系是價值附加(value-added)的西方話語體系。中國要提升話語權,是與500年來的現代知識體系接軌和解構的問題。通過接軌贏得的話語權是有限的。那么解構呢?的確,500年來的西方知識體系難以為繼,世界多樣性已然是事實,從西方的普世理論轉為世界理論的普世性,尚有可能。問題是,宏大理論難再,只求文化特色理論而已。換言之,中國國際話語權面臨大發(fā)展機遇,然而終究難以企及西方在世界所取得的壟斷地位。
(三)50年來未有之困境
現今,中國強調的是“不爭論”,“摸著石頭過河”,改革開放基本上還是按照以西方游戲規(guī)則為主導的全球化邏輯展開的,故長期以來會產生一種路徑依賴。世界進入新戰(zhàn)國時代,禮崩樂壞,中國無力獨自打造新的國際話語權,也無法簡單從西方那里爭取話語權。
為應對上述三重困境,中國應實施三“大”:
其一是大復興:為應對五千年之困境,中國應實現文藝大復興,即恢復先秦時期諸子百家時代的多元思想文化,還原儒家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一家之言的自然狀態(tài),同時挖掘傳統(tǒng)中華文化之現代普世性內涵。在此基礎上,實時將內陸文明升級為海洋文明,超越文明形成的地域限制,培養(yǎng)“全球中國”新身份。
其二是大和解:為應對五百年之困境,中國應與西方實現大和解,實現普世價值的雙贏
西方價值中有普世性,中國價值中也有普世性,世界各種文化價值普世性總和才接近于真正的普世價值??沙掷m(xù)發(fā)展觀作為人類共同價值,是實現中西大和解的媒介。
其三是大包容:為應對五十年之困境,中國應走包容性崛起之路,最大限度包容對手、包容他者、包容時代。其關鍵是,著力闡釋好中國和平發(fā)展道路的世界意義,走出傳統(tǒng)-現代、中國化-西方化、國內-國際的二元悖論。
構建國際話語體系的路徑選擇
在構建國際話語體系時,我們面臨一個悖論:用人家話語表達,失去自我;用中國特色話語體系表達,人家聽不懂,也無法接受。這是中國威脅論盛行的重要認識論原因。證明我們是與西方主導的國際話語體系抗爭。如何面對,關系中國精神立國的根本問題。路徑一是接軌國際話語體系,這已經被證偽,因為中國夢超越了現代化夢,西方并非中國夢的彼岸。路徑二是創(chuàng)造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這又面臨著中國特色
漢字、中國模式
的障礙。路徑三是包容創(chuàng)新國際話語體系。這是迄今為止最恰當的選擇。
由此決定了打造國際話語體系,不是“復古”,更非“接軌”;而是復興、包容、創(chuàng)新的三位一體。即,合理地復興我們的原生文明
催生中華文明中海洋,工業(yè),全球文明的種子而走向海洋,工業(yè),全球;合法地包容西方文明
通過相互包容,既包容西方價值,同時又為西方價值所包容——而塑造人類共同價值體系;合目的地創(chuàng)新人類文明——通過引領“海洋時代2.0”、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全球化2.0而實現人類永續(xù)發(fā)展,從根本上確立中國作為世界領導型國家的道統(tǒng)。
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巴黎和會期間,美國威爾遜總統(tǒng)將列寧此前提出的民族自決觀念在巴黎和會推銷,成為“十四點聲明”的一項關鍵內容,確立了美國后起之秀的國際話語權,改變了在歐洲人眼中美國不夠文明的陳舊形象。這就提示我們,今天的中國也應該在我原生文明底蘊中,包容當今西方觀念,提出更加囊括性的話語體系,攜手國際社會開創(chuàng)新人文主義話語體系。
發(fā)達國家經驗表明,智庫在打造國際話語體系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建設,也應著眼于打造國際話語體系。
一般認為,智庫具有三大作用:影響政策、塑造輿論、培養(yǎng)人才。這三方面也是智庫為構建國際話語體系發(fā)揮作用的渠道。
先說影響政策。發(fā)布智庫報告、組織研討會、研究員接受媒體采訪,是智庫影響政策的主要方式。例如,北京大學國際戰(zhàn)略研究中心主任王緝思與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亞洲項目主任李侃如合寫的中英文報告《中美戰(zhàn)略互疑》2012年10月同時在中美發(fā)布,為建設中美新型大國關系起到造勢、先導作用。在公共外交方面,智庫可以影響政策,也可以解釋、推介政策,成為戰(zhàn)略溝通的主角之一。
其次說塑造輿論。羅馬俱樂部1960年代發(fā)布的報告
《增長的極限》,成功制造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全球話題,成功塑造了國際輿論。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每年發(fā)布各國軍費報告,為國際裁軍與軍控塑造輿論。皮尤公司不時推出各國調查報告,更是成為輿論風向標。在公共外交方面,智庫可以發(fā)揮先導性作用,為政策出臺造勢、為形象推廣鼓勁,塑造友善的輿論環(huán)境。
再說培養(yǎng)人才。智庫學者是意見領袖的主要來源,在塑造國內外輿論方面扮演了十分活躍的角色。據統(tǒng)計,美國的主流媒體評論文章,多出自智庫學者之手。一些專欄作家,也是智庫的兼職研究員和智庫活動的座上賓。領導人出訪,越來越注重在所在國主流智庫發(fā)表演講,闡釋政策、影響精英、引導媒體。
總之,智庫完全稱得上是公共外交的靈魂工程師。公共外交是不同國家人民的心理溝通,離不開智庫的前期研究、現場造勢、事后評估等方面的作用。
鑒于中國所處的發(fā)展階段和國際環(huán)境,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在打造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層面,繼承并超越了上述領域:
其一是精神立國。中國智庫只有提出超越并包容西方普世價值的核心概念體系,才能幫助中國以精神立國。這是中國國際話語體系建設的核心挑戰(zhàn)。
其二是打造中國夢。中國夢的提出,為中國精神立國指明了方向、帶來了希望。長期以來,新加坡被西方輿論描繪為一黨專制、家族統(tǒng)治的典型。杜維明先生將新加坡描述為儒家資本主義,成功地改變了外國人心目中的新加坡觀念,可謂最成功的公共外交之一。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如何打造中國夢,闡明和說服外界“中國夢也是世界夢”?這是智庫與公共外交的又一重大課題。
其三是國際合作先驅。過去我們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公共外交時代,我們可以倒過來說,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巧公共外交恰如太極,借力打力。中國智庫完全可以通過雇傭外國專家,開展智庫公關,借人家的嘴,利用人家的平臺為我說話。為此,智庫對公共外交的促進作用十分獨特、舉足輕重。
上述三方面,就是中國特色的智庫打造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所面臨的歷史使命。
如何完成上述使命,是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建設必須考慮的重大課題,這是開展有效對外傳播的源頭。為此,中國的大學、企業(yè)和媒體,都應增加智庫方面投入,甚至向智庫方向轉型,培養(yǎng)智庫型大學、智庫型企業(yè)、智庫型媒體。
所幸的是,我們迎來了后西方時代。西方不再是世界的唯一中心和全球化的主宰者。只是,權力格局的變遷還沒有完全反映在知識和價值觀念層面,有個滯后的過程。然而,我們應為此做好準備,積極推動世界多樣化進程。中國是世界格局變化的一個重要參與者,在促進知識從西方中心論走向后西方時代、建設多元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應該扮演更積極和重要的角色。
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正從器物、制度到精神層面遞進。中國崛起,世人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國制造(Made inChina),多指器物層面上,制度方面也只是強調中國融入了國際主流社會,制度創(chuàng)新還不夠,觀念上和精神上的創(chuàng)新更是不夠。近代以來我們老是在“東學西漸”、“西學東漸”間徘徊,實際上可能將來還有一個“南學北漸”的過程。中國是個南方國家,是新興發(fā)展中大國。中國發(fā)展的意義,不僅解決中國自身問題,也客觀上為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參與全球化提供重要借鑒,為發(fā)達國家走出危機和困境提供啟示,開啟“南學北漸”的新歷史進程。
我們不僅要有這種自信,還要自覺推動這一歷史進程。這就需要建設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提供思想、知識與價值支撐。中國五千年文明從未間斷過,而且發(fā)展崛起這么迅速,為世界所僅有,所以說世界看東方,看中國。中國如何對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越來越集中在中國為世界提供什么樣的器物、制度與精神公共產品這一關鍵問題上?,F在海外研究中國都很時髦,難道我們中國人自己還研究不好自己嗎?所以現在開始是中國智庫的自覺發(fā)展階段。當然,自覺的前提是自信。就是說,我們要建立中國特色的智庫,不是模仿西方智庫發(fā)展道路。
為更好地承擔起上述公共外交使命,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建設要轉觀念、創(chuàng)新模式、接地氣、引“外腦”、“走出去”,著力培育、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
結語:以中國夢引領中國國際話語體系建設
事實一再表明,沒有自己的話語體系,便無法實現三個自信,因為我們老是趨向于拿今天的發(fā)達國家尤其是美國作為衡量標準。
中華文明的復興,是注定要繼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當年將“西天”的佛教變成華夏之佛學、神州之禪宗相類似的壯舉,將西方的普世價值之術內化為中國之道—人類共同價值,從而確立中國崛起的道統(tǒng),開創(chuàng)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
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2013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
本刊訊2013年11月29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跨文化語境下的文化共享”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英東學術會堂舉行。會議由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傅紅星教授主持,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郝芳華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教授出席并分別致辭。海內外嘉賓張維為、成中英、焦雄屏、克利斯朵夫、于丹等四十余位專家學者受邀出席研討會。
郝芳華在致辭中指出,3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xù)的高速增長使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迅速擴大,但中國在文化與傳媒領域的軟實力和影響力仍然滯后于經濟的發(fā)展。因此,以多種方式、多重渠道塑造正面的國家形象,是當下中國的個重大戰(zhàn)略目標。北京師范大學作為所致力于創(chuàng)建世界流大學的綜合性高等學校,愿意在其中承擔自己的使命和責任。2010年11月19日,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黃會林先生領銜創(chuàng)辦了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這是個致力于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學術研究與創(chuàng)作實踐相結合的開放平臺。郝芳華希望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抓住機遇,做出應有的貢獻。
出席研討會的八位主講嘉賓分別作了精彩的報告,兩個分論壇圍繞“中國文化的反本與開新”、“世界文明的吸納與融合”進行熱烈討論,多人對話環(huán)節(jié)精彩紛呈、不斷進發(fā)出思想的火花。各位嘉賓從歷史與未來、經濟與文化、東方與西方、中國與世界、政治與文化、傳統(tǒng)與當代等不同的角度立體地審視文化,用歷史學、哲學、政治學、文學等跨學科的視角全面地解讀文化,這次研討會不僅是次思想的碰撞,更是次智慧的交融。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黃會林做了題為《猶在鏡中——多元文化與中國電影》的報告,提出了中國電影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如何尋求適合自己發(fā)展的空間。外交學院教授蘇浩、臺北藝術大學教授焦雄屏、英國資深外交官克利斯朵夫分別作了題為《歷史螺旋循環(huán)與未來的文明政治》、《全球化:由全球經濟結構改變產生的文化質變》、《東西方文化融合的歷史性機遇》的報告。
在國際研討會閉幕之際,北京師范大學“會林文化基金”舉行成立儀式,北京師范大學書記劉川生教授致辭并宣布“會林文化基金”正式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