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是貓》為中心"/>
谷曉芳
(沈陽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遼寧沈陽 110034)
淺談?wù)Z境視角下日語擬聲擬態(tài)詞的漢譯
——以《我是貓》為中心
谷曉芳
(沈陽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遼寧沈陽 110034)
擬聲、擬態(tài)詞是日語的重要特征之一,不論在報刊、雜志、電視還是小說、散文中,擬聲、擬態(tài)詞的使用都隨處可見。日語擬聲、擬態(tài)詞使用靈活,隨意性強,而且種類繁多,一直是日語學(xué)習(xí)的難點之一。擬聲、擬態(tài)詞在漢譯的過程中,很多情況都要翻譯成漢語中的象聲詞,但漢語中的象聲詞數(shù)量很少,因此,擬聲、擬態(tài)詞的漢譯很難達到一一的對應(yīng),很多時候要根據(jù)語境的要求作出適當?shù)恼{(diào)整?!段沂秦垺肥侨毡疚膶W(xué)巨匠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幽默詼諧的語調(diào)、以“貓”的視角來反觀人類“虛偽”的生活,意義深刻;同時,作品中頻繁的使用擬聲、擬態(tài)詞,更顯得生動、活潑。
擬聲;擬態(tài)詞;語境;《我是貓》
語境,也就是語言環(huán)境,指的是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一定的具體場合。根據(jù)交際的原則,語言交際必須符合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語境對于語言的表達和理解具有語用和語義上的制約和補襯作用。語境可分為“語言性語境”和“情境性語境”。其中,“情境性語境”,又分為“直接情境性語境”和“間接情境性語境”。“直接情境性語境”,就是確實在視野之中存在的語境;“間接情境性語境”,是指說話者和聽話者都有的共同體驗,或一般常識性知識所構(gòu)成的語境。翻譯中,把握原文特定語句賴以產(chǎn)生的語境,選擇恰當?shù)谋磉_方式,是很重要的。翻譯在各個階段,都是離不開語境的制約的。在翻譯的理解階段,要靠對語境的把握來確定文學(xué)作品的意義;而在翻譯的表達階段,譯者又必須在語境的幫助下,靈活地選擇詞語和句子,并尋求最佳的譯文表達,既要使譯文忠實于原文的基本內(nèi)容,又要在原文語境允許的范圍內(nèi),發(fā)揮譯者的主體作用,譯出譯者的風(fēng)格。
例1 :原文 「何でも薄暗いじめじめした所でニャーニャー泣いていた事だけは記憶している。」
于雷譯 “只恍惚記得好像在一個陰濕的地方咪咪叫。”
朱巨器譯 “只記得自己在一個昏暗潮濕的地方低聲飲泣。”
劉振瀛譯 “只記得好像在一個昏黑、潮濕的地方,我曾經(jīng)“喵喵”的哭叫來著?!?/p>
胡雪、尤炳昕譯 “只記得曾在一個昏暗潮濕的地方,咪唔咪唔地哭泣著。”
此句話為該作品的開頭,“貓”以主人翁的身份交代自己的出身,但事實上卻又并不記得自己出生在何處。「ニャーニャー」是日語中的擬聲詞,用來形容描寫貓的叫聲。句中「ニャーニャー」與「泣いていた」連用,更加可以清晰的推斷出“貓”的處境是很悲慘的。于譯忽略了上下文的語境關(guān)系,只是將原文中的表面意思翻譯了出來,而文中的感情色彩表現(xiàn)的不是很明顯;劉譯和胡、尤譯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并分別進行了翻譯,譯為“喵喵的哭叫”和“咪唔咪唔地哭泣”,朱譯直接將擬聲詞的原意和文章語境結(jié)合起來,譯為“低聲飲泣”,更有一些受委屈而又不敢大聲哭鬧的意味。文學(xué)作品的翻譯,不同于單個句子或者科技文獻的翻譯,文學(xué)作品的翻譯靈活性強,既要考慮日語和漢語的語言構(gòu)成因素的不同,又要從全局把握文學(xué)作品的語境,忽視語境的關(guān)聯(lián)因素,譯出的譯文就會有所欠缺。
例2 :原文 「そうしてその穴の中から時々ぷうぷうと煙を吹く?!?/p>
于雷譯 “還不時地從一對黑窟窿里咕嚕咕嚕地噴出煙來。”
朱巨器譯 “從那窟窿里不時地冒出一股股煙霧來?!?/p>
劉振瀛譯 “還不時地噴出煙霧來,嗆得我實在受不了?!?/p>
胡雪、尤炳昕譯 “從那窟窿里面不時噗噗地噴出煙來,嗆得我實在難受!”
該句中的「その穴」,是“貓”第一次見到所謂人類的東西時,用來形容人類鼻子的詞。可以想象人吸煙時,會從鼻孔中輕輕吐出煙霧。文中形容這種吐煙霧的情景,用了日語中的擬聲(擬態(tài))詞。朱譯和劉譯并未將其翻譯出來,于譯中將其譯為“咕嚕咕嚕地”,“咕嚕咕?!彼l(fā)出的聲音應(yīng)該是很大的,例如水燒開沸騰的聲音;胡、尤譯將其譯為“噗噗”,“噗噗”的聲音應(yīng)該是較為強烈的氣流,一下一下有節(jié)奏的發(fā)出的比較大的聲音,而不是吸煙時吐煙圈的聲音,吸煙時吐煙圈的聲音應(yīng)該是極小的??梢娺@種特別細微的聲音,日語中雖然有表達其意思的擬聲、擬態(tài)詞,但在漢譯時是很難對應(yīng)翻譯的,這時就要考慮語境的因素,選擇不譯或意譯的翻譯方式。
例3:原文 「黒は彼の鼻の先からぴんと突張っている長い髭をびりびりと震わせて非常に笑った?!?/p>
于雷譯 “大黑那從鼻尖上兀自翹起的長須嘩啦啦的亂顫,哈哈笑起來?!?/p>
朱巨器譯 “小黑哈哈大笑,笑得它鼻尖處挺拔的唇髭不停的顫動?!?/p>
劉振瀛譯 “老黑抖動著鼻子尖附近高高翹起的那根長須,哈哈大笑起來?!?/p>
胡雪、尤炳昕譯 “老黑擺動著鼻邊伸出的長須哈哈大笑起來?!?/p>
「ぴんと」(副詞),意為“猛然翹起狀,突然反彈狀”,是日語中的擬態(tài)詞。這是作品中的“貓”觀察“大黑”時用的詞,形容“大黑”翹起胡須時的動作。于譯為“兀自”,“兀自”在漢語中“果然、仍然、還是”,表示一種持續(xù)的狀態(tài);朱譯為“挺拔的”,劉譯為“高高翹起的”,譯文為形容詞,表示一種持續(xù)穩(wěn)定的狀態(tài);胡、尤譯并未對其進行翻譯,可見,文中以“貓”的視角看“大黑”高傲的翹起胡須的動作,是很難翻譯的,這種動作,在貓的世界是突然而有力的動作,但在漢譯時是很難將其細致入微的翻譯出來的。
「びりびり」是漢語中的副詞,意為“嘩嘩,東西微微震動的樣子”,這里用來形容“大黑”抖動胡須的樣子,四個譯本都譯出了「びりびり」的本意,但所使用的都不是漢語中的擬態(tài)詞??梢?,由于中日兩國語言結(jié)構(gòu)的不同和該句在文中的語境影響,有時要采取直譯或者不譯的翻譯方法。
例4:原文「到底助からないと思っていると、どさりと音がして眼から火が出た。」
于雷譯 “心想:這下子可完蛋嘍!又咕咚一聲,咱家被摔得兩眼直冒金花。”
朱巨器譯 “我想反正是沒救了,就怒目圓睜,尖聲叫喚起來?!?/p>
劉振瀛譯 “心想這下子準沒命啦,最后只聽見咚的一聲。”
胡雪、尤炳昕譯 “正在想,這回可沒救了——就聽到咚的一聲,眼睛里冒出火星來。”
「とざりと」(副詞),“撲通一聲,重物急速落下或被扔出去發(fā)出的聲音(或狀態(tài))”是日語中的擬聲詞。于譯。劉譯、胡、尤譯分別將其譯為“咕咚一聲”、“咚的一聲”,而朱譯并未將該詞翻譯出來?!柏垺痹趯W(xué)生的手里被快速轉(zhuǎn)了很長時間才被扔出去,而且扔出去后兩眼冒金星,可見學(xué)生是用了很大的力氣的,“貓”一定被摔得不輕,這種被摔在地上的聲音只能靠「とざりと」來表達,沒有這個擬聲詞,“貓”被摔得程度就很難完整的表達出來??梢?,日語中這種表示聲音較大的擬聲詞,在漢譯時是可以被翻譯出來的,而且必須考慮上下文的影響因素對其進行翻譯,否則原文的感情色彩將受到很大的影響。
例5:原文 「はてな何でも容子がおかしいと、のそのそ這い出して見ると非常に痛い。」
于雷譯 “哎呦呦,一切都那么稀奇古怪,咱家試著慢慢往外爬,渾身疼得厲害?!?/p>
朱巨器譯 “為何一切都那么古怪?我渾身疼痛,顫抖著爬出來?!?/p>
劉振瀛譯 “我想:真奇怪,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試著慢慢爬了幾步,只感到渾身疼得要命。”
胡雪、尤炳昕譯 “這光景可有點奇怪啦——我這樣想著,慢慢爬動起來,身上覺得異痛?!?/p>
「のそのそ」是日語中的擬態(tài)詞,意為“慢吞吞的,動作遲鈍狀,不麻利狀”。此句是形容“貓”被拋棄后起身要行走的樣子,于譯、劉譯、胡、尤譯,都將該詞的本意翻譯了出來,譯為“慢慢”,朱譯將其譯為“顫抖著”。我們通過閱讀原文可以看出,「のそのそ」后面還跟了詞組「非常に痛い」,可見“貓”是因為被摔受了傷,那么朱譯中的“顫抖著”就更為貼切了,既可以表現(xiàn)出動作緩慢的樣子,也可以表現(xiàn)出“貓”受傷身體疼痛的樣子。日語擬聲擬態(tài)詞在漢譯的過程中,為了保證盡量不破壞原文的感情色彩,有時要根據(jù)語境,采取意譯的翻譯方法。有些情況直譯雖然也能保證原文意義的傳達,但會破壞原文的語境關(guān)聯(lián)。
[1][日]夏目漱石,著.于雷,譯.我是貓[M].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2008.
[2][日]夏目漱石,著.胡雪,譯.我是貓[M].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
[3][日]夏目漱石,著.劉振瀛,譯.我是貓[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4][日]夏目漱石,著.朱巨器,譯.我是貓[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
[5]李暢.語境在文學(xué)翻譯中的功能[J].淮北煤師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1(1).
[6]王東風(fēng),張奉春.語境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3.
[7]孟瑾.日語語用學(xué)研究[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The translation of Japanese onomatopoeia words in context perspective -- "I am the cat" as the center
Gu Xiao-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110034, China)
Onomatopoeia and mimicry wor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Japanese, in newspapers, magazines, TV or fiction, prose, the use of onomatopoeia and mimicry word can be seen everywhere. Japanese onomatopoeia and mimicry word and flexible in use, strong randomness, and variety, i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to learn Japanes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of onomatopoeia and mimicry word, many things must b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onomatopoeia, but the number is very few, therefore, the translation of onomatopoeia and mimicry word is difficult to reach, to make the appropriate adjustments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requires. "I am the cat" is a representative of Japanese literary works of Natsume Soseki, works in a humorous to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t" to view "hypocrisy" in human life, profound signific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use of onomatopoeia and mimicry word, and frequently works, more vivid, lively.
onomatopoeia; mimicry word; context; "I am Cat"
H36
A
1000-9795(2014)01-0398-02
[責(zé)任編輯:劉麗杰]
2013-11-27
谷曉芳(1990-),女,吉林省梨樹縣人,從事日漢翻譯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