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
(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金華 321004)
免疫學是研究機體免疫系統(tǒng)組成和生理功能的學科,與醫(yī)療實踐、社會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在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生物科學專業(yè)的課程體系中,免疫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yè)課程。培養(yǎng)面向基礎教育的生物科學人才是高師生物科學教育的最基本職責。隨著基礎教育領域的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推進,必將反向助推高師院校教育教學的變革。因此,高師院校免疫學的教學改革,需要聆聽來自基礎教育的需求,查找自身不足,進而建立更好的教育教學模式。
面向基礎教育,是師范院校免疫學教學在改革大潮中尋找自身定位的重要方向。由于基礎教育的教學改革開展較早,其中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經驗模式,值得高師院校了解借鑒,從而重新審視定位高師院校的教育教學模式。
教育部2003年版《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從單純注重知識考核轉為“知識”、“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能力”三維評價[1]。雖然這一改革趨勢是由基礎教育領域所提出,但符合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值得高師院校學習借鑒,從而指導教師確定教學核心任務、定位學生發(fā)展需求、變革教學方式。
以“免疫記憶”章節(jié)的講授為例,可以分析一下不同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區(qū)別。醫(yī)學免疫學教材從醫(yī)學應用的角度,單純強調了免疫記憶是預防免疫的基礎。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則將免疫視為人體生命活動調節(jié)的一種方式,是機體適應外環(huán)境、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一種調節(jié)方式。因此,免疫記憶的生物學本質就是機體對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的一種適應方式,它可以避免免疫系統(tǒng)的頻繁啟動和劇烈波動,制止機體能量的無謂損耗,以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是免疫系統(tǒng)的一種智能進化。應該說,這種解釋方式更符合“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教學中再恰當?shù)匾搿盀槭裁磿敛环边@一問題,就更有利于學生探究學習、思考理論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再遞進一步“人們?yōu)槭裁磿ωi流感等新型病毒容易感染”,則是更深層次對現(xiàn)實熱點問題的關注與思考。
長期以來,雖然免疫學知識列入中學生物學教學大綱,但內容簡單,基本為選修要求。例如,在1996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供試驗用)》中,免疫相關內容僅做選修要求[2]。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新型病原體的出現(xiàn)、生命科學的快速發(fā)展,免疫學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顯著提升。2001年,教育部頒布《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在初中課程標準中按照“人與生物圈—健康生活—傳染病與免疫”的次序設計引出免疫學知識[3]。在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免疫學知識列入高中必修內容,基本內容包括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單克隆抗體的制備等。自此,高中“免疫調節(jié)”章節(jié)的知識考點均會出現(xiàn)在歷年高考的試題中。此外,在高中生物選修教材中,還涉及到疫苗研制、器官移植、動物疫病等內容??傮w來說,進入21世紀以來,免疫學知識在基礎教育中涉及的廣度和深度均明顯加強。這有利于增加學生的生物學基本素養(yǎng),同時更現(xiàn)實的考慮是為了普及預防免疫知識,增強人們日常健康生活的常識,從而避免面對新型病原體時出現(xiàn)大規(guī)??只?。因此,基礎教育中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變化,都值得高師院校免疫學授課教師思考借鑒。
此外,基礎教育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會經常碰到學生的提問,有些問題甚至比較尖銳、艱深、新穎,以至于教師都難以招架。這些問題包括一些常見病及多發(fā)病,畢竟我國還存在約8%的乙肝感染者,約1/3的人群存在結核隱性感染;也包括一些新型病原體及時疫,如豬流感、H 7N9禽流感[4]。這就提醒高師教師在免疫學授課過程中,首先需要對一些常見病、多發(fā)病進行必要的知識普及,其次需要培養(yǎng)學生查閱最新文獻、開展科學探究的能力。
除提倡探究式教學外,基礎教育教學方式的其他變化也值得高師教師參考。2003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生預防艾滋病專題教育大綱》,決定在中小學開設預防艾滋病的專題教育課[5]。2006年國務院頒布《艾滋病防治條例》,明確規(guī)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應當指導、督促高等院校、中等職業(yè)學校和普通中學將艾滋病防治知識納入有關課程,開展有關課外教育活動”。需要注意的是,教育部建議形式多樣地開展艾滋病預防教育活動。因此,出現(xiàn)了除課堂教育之外的主題班會、同伴教育、演講賽、板報賽等多種形式[6]。這提醒高師教師應當注意改變既往單一的課堂授課模式,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以期在增進學生知識儲備的同時鍛煉學生組織策劃相關活動的能力。
由于免疫學與醫(yī)學有著天然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我國免疫學研究重鎮(zhèn)主要集中于醫(yī)學院校。與醫(yī)學院校相比較,師范院校缺少雄厚的免疫學專業(yè)師資和基礎儲備,在教材選定、教學設計等方面,無不需要參考醫(yī)學院校的課程設置,而忽視了師范院校的一些獨特屬性。在免疫學實際教學過程中,某些過于濃重的醫(yī)學色彩并不適宜于師范院校教學的需要,突出表現(xiàn)為“難度過大”和“知識斷節(jié)”兩方面的問題。
免疫學本身的教學內容就極為抽象,邏輯性強,細胞分子機制繁雜。醫(yī)學免疫學側重于為臨床診斷治療服務,不可避免地對各種CD分子、細胞因子及其與疾病的關聯(lián)都進行了深度介紹,這就進一步加劇了免疫學課程的難度。如果高師院校完全照搬醫(yī)學院校的教材和教學深度,必然產生“水土不服”的問題,學生產生學無所用的怠學心理。比如補體活化章節(jié),教材中涉及到大量分子和機制,這些分子在臨床免疫學中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但對于師范生而言,是沒必要完全深度掌握的。因此,高師院校在授課時應對免疫學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和深度進行取舍,盡量做到簡潔明了、生動有趣,以學生能理解掌握即可,不需要上升到靈活應用的層次。
醫(yī)學院校課程體系中存在眾多的鋪墊、平行及后續(xù)課程的知識強化,最終在臨床實踐階段歸納匯總。因此,醫(yī)學院校的免疫學課程不需要做過多外展,而表現(xiàn)得更為艱深。師范院校的免疫學課程則廣博而淺顯,需要涉及不同學科中的免疫學相關知識,需要在免疫學基礎知識之外去拓展與生活應用的聯(lián)系。比如,著涼為何容易致免疫力降低,導致感冒、腹瀉?為何人會反復感冒而不表現(xiàn)出明顯的免疫記憶?為何乙肝患者體內病毒無法根除,廣告上吹噓的“免疫療法”、“基因療法”根治乙肝是騙人的?這些問題在經典的《醫(yī)學免疫學》教材中都很難找到答案,但在病原微生物學、傳染病學、預防醫(yī)學等學科中還是有跡可循的。如果這些關系人民生命健康的基本問題沒有正確科學的解答,只是照本宣科地授課,那只會把學生培養(yǎng)為知識的奴隸,完全違背生命科學教育和健康教育的初衷。因此,在高師院校,授課教師需要跳出《免疫學》教材的限制,幫助學生建立基礎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聯(lián)系。
當然,師范院校免疫學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其他一些問題,比如教學方式過于死板、缺乏前沿展示、缺少實踐教學等問題??偟膩碚f,師范院校在免疫學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淡化承襲已久的醫(yī)學免疫學教育模式,如何凸顯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根本宗旨。其本質是為哪種類型的學生服務,塑造具有哪些素質和能力的學生。
總體來說,高師院校免疫學教學除了應該注重和保持學科屬性和特色之外,也應該思考如何更好地與基礎教育接軌,服務于基礎教育中的生物課程教學和健康教育。
高師教師可以深入基礎教育一線,采用走訪座談等方式,了解初高中教師在免疫章節(jié)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教育部、財政部2010年全面實施“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國培計劃),以及各省市開展的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培訓,從另一個方面促進了基礎教育教師走進高校,與高校教師互動交流。這些措施的開展,既促進了基礎教育教師的知識更新和能力發(fā)展,也對高等教育教學具有反哺和反饋的作用。
對教學內容的調整應該以“刪繁就要”為基本原則。所謂“刪繁”,就是淘汰過于繁瑣、陳舊、不適應師范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教學內容。所謂“就要”,就是要把握免疫學核心知識架構,特別要注重與基礎教育的銜接,注重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對教學內容的改革,最有效的途徑是編撰一部適用于師范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教材。長期依賴醫(yī)學院校編撰的免疫學教材,其弊端日益凸顯。比如,個別高中生物教師在解釋免疫記憶與“人類為何會頻繁感冒”的矛盾時,認為主要原因是“病毒經常變異”。實際上,《醫(yī)學免疫學》上沒有相應的答案,而《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材給出的解釋為:人類約半數(shù)的普通感冒由鼻病毒引起,鼻病毒有百余種血清型,其黏膜免疫抗體只能維持約18個月,因此人類才會反復感冒。因此,編撰一部具有時代特色、師范特色,既精練淺顯又具有一定廣度深度的教材,方是解決高師院校教學瓶頸的根本之道。
教育改革要求改變既往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倡導探究性學習,倡導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在師范院校,教學模式的轉變會通過學生而影響帶動基礎教育,推動實施教育部新課改計劃。在教學方式改革的道路上,不同高校均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出現(xiàn)了探究式教學、合作討論式教學、PBL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新的教學方式[7]。這些方式強調了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增加師生互動,通過個體的主動學習、團隊討論,自主搜集整理科學信息,鍛煉學生知識獲取及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增強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的能力,并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及語言表達的能力。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免疫學的快速發(fā)展以及不斷出現(xiàn)的新型病原體疾病,很多知識和疑問難以從教科書中找到答案,恰好可以作為專題探究課程,組織學生自主檢索文獻、討論思考。此外,由于免疫學知識與社會生活具有緊密聯(lián)系,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無償獻血、艾滋病預防宣傳等實踐教學活動,以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在師范院校中,免疫學教學改革既需要把握免疫學自身發(fā)展特色,也需要考量基礎教育的實際需求,面向基礎教育、研究基礎教育、服務基礎教育,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模式,培養(yǎng)綜合素質優(yōu)秀的師范生,以滿足我國基礎教育的時代需求。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供試驗用)[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桂希恩.傳染病防治面臨的挑戰(zhàn)[J].醫(yī)學新知雜志,2011,21(1).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生預防艾滋病專題教育大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孫長喜.以五個一為切入點提高中學生防艾能力[J].當代醫(yī)學,2011,17(18).
[7]韓日新,徐立麗,黃艷文.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學法淺析[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0,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