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華
(鄭州大學文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0)
弗洛姆《逃避自由》讀書報告
陳玉華
(鄭州大學文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0)
自文藝復興以來,人被解放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探討與人自身相關的問題。這篇文章通過讀書學習的形式分析了現代人孤獨、煩悶等生活困惑的原因及對策。文章通過對“自由”概念的探討,和對弗洛姆思想特色的了解,來解讀書中的主要內容:人逃避自由的原因、逃避自由的機制并指出最終的出路是愛和自發(fā)的勞動。由書中的內容出發(fā),對現代異化浪潮下,人們的孤獨、不安等困惑進行分析并得出“現代人應該像弗洛姆提出的那樣,認識自己,自由自發(fā)的進行熱愛的實踐活動,實現自己的價值”的對策。
孤獨;逃避自由;自由;實踐活動;愛
人們一直在追求自由,可見自由對人之重要。匈牙利詩人裴多菲曾寫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生活中我們總是討厭別人的管制和約束,討厭自己的生活被別人設定??傁胫帱c自己的時間,多點自由的空間。這是小方面的自由。如果沒有這些小自由,我們的快樂將會減少。在政治上,我們想有自由的權利,所以,老一輩都會給我們講他們是如何鬧革命,如何獲得現在的自由生活的;在社會上,我們想有個人自由發(fā)展的環(huán)境,所以,對一切妨礙我們發(fā)展的不好現象進行抨擊。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呢?
在現代漢語詞典上對“自由”的有三種釋義。第一種,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隨自己意志活動的權利,如自由平等;第二種,哲學上把人認識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自覺地運用到實踐中去,叫做自由;第三種,不受拘束,不受限制之意,如自由發(fā)表意見等。馬克思認為“自由是不受壓迫和剝削的狀態(tài),自由是不被生存奴役的狀態(tài)?!盵1]自由的存在,自由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才是正常的人,否則就是異化的,是不幸福的。
弗洛姆《逃避自由》的主題是:“前個人狀態(tài)社會既為人提供了安全保護,又限制了人的發(fā)展?,F代人擺脫了前個人狀態(tài)社會紐帶的束縛,但并未獲得積極意義上的實現個人自我的自由,也就是說,他無法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及感官方面的潛力。自由雖然給他帶來了獨立與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慮和無能為力。他無法忍受這種孤立,他面臨著兩種選擇,或者逃避自由帶來的重負,重新建立依賴和臣服關系;或者繼續(xù)前進,力爭全面實現以人的獨一無二性及個性為基礎的積極自由?!盵2]可見,弗洛姆的自由,也是自己實現自我的自由,是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及感官方面的潛力的自由。但弗洛姆并沒有給自由一個明確的定義,因為他認為:“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而且,其含義隨人把自身作為一個獨立和分離的存在物加以認識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變化”。
自由這么的重要,自由那么的美好,為什么人還要逃避自由呢?曾經看過一個《飛躍瘋人院》的電影,也感覺很納悶。為什么那么多人甘愿被電影里那殘酷而無知的女醫(yī)生統治,甘愿做些瘋子,而不愿去社會上好好的過美好的生活?,F在讀了這本書,我終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知道了,現代社會人,包括我們自己有時候都是甘愿做瘋子的沉默者,不敢不愿去做真實的獨一無二的自己。傳播學上的從眾心理,甘愿平庸避免承擔責任。沉默的大多數,仍然是主流。可見在知識的學習中,我們可以了解理論,認識自己,才能找到發(fā)展和完善自己的方法和出路。
讀書應該知人論世,所以我找來弗洛的資料,作簡單了解。
弗洛姆是國際知名的美籍德國猶太人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畢生旨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切合發(fā)生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西方人精神處境,弗洛姆在此被尊為“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圖調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跟馬克思的人本主義學說,其思想可以說是新弗洛伊德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的交匯。盡管弗洛姆有許多著作,但《逃避自由》是他最著名的一本。
從《逃避自由》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引用和闡述。并指出,書中的分析是與弗洛伊德相反的觀點,它建立在以下的假設基礎之上,即心理學的關鍵問題是個人與世界的那種特殊聯結關系問題,而非每個人或此或彼的本能需求之滿足或受挫。他還指出“社會不但具有壓抑功能,而且具有創(chuàng)造功能。人的天性、激情和焦慮都是一種文化產物;實際上,人自身就是人類不斷奮斗的最重要的創(chuàng)造物和成就,其記錄便稱之為歷史?!?/p>
弗洛姆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馬克思理論的繼承和發(fā)揚,他聲稱,“在各種思想中,馬克思的理論給予我第二大的影響”[3],“馬克思的哲學和它對社會之一的幻想吸引了我”,“如果沒有馬克思,我的思想也就失去了直觀重要的動力?!盵4]
可見,弗洛姆的思想真不愧是“新弗洛伊德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的交匯”。這樣,讀弗洛姆的著作對我們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國家的也是很受用的。
(一)逃避自由的原因
人類本性上歸屬感的需要成了人逃避自由的根源。人生活在社會中需要與其周圍和社會上的各色人合作,才能達到其要做的事情。正如有些心理學家研究的,人自身的天性條件比其他動物差,所以他需要努力,需要合作。這正如弗洛姆所說的人需要與自身之外的世界聯系,以免孤獨。感到完全孤獨與孤立會導致精神崩潰,恰如肉體饑餓會導致死亡。
為什么人那么強烈的懼怕孤獨呢?弗洛姆作了簡單的回答:一是生存的本能需求,人只有同他人進行某些合作才能生存;二是主觀自覺意識即人借以認識到自己是個異于自然及他人的個體的思維能力,是人借以克服微不足道和渺小感的憑籍。正像弗洛姆在文中所舉的神學的例子一樣,自從人類偷食了智慧的果實,與自然界的和諧一體的狀態(tài)被打破了。人犯了某種僭越的罪惡,想成為像神一樣的自由身。所以,人類與萬物脫離,變得異常孤獨。這也像文中弗洛姆闡述的自由與孤獨相伴而生,也像一些學者總結的“孤獨——自由之累”。
(二) 逃避自由的機制
弗洛姆從個人逃避機制和社會逃避機制兩個方面來闡述自由的逃避機制。
弗洛姆認為,個體心理逃避機制源于不安全感覺。一旦賦予個人以安全的始發(fā)紐帶被切斷,一旦個人面對著與自己完全分離、自成一體的外在世界的時候,就會感到深刻的孤獨和恐懼,并像逃避任何恐懼一樣逃避孤獨,這種逃避“具有強迫特征,它多少還帶有完全放棄個體性及自我完整的特征”。他從權威主義、破壞欲、機械趨同三個方面來論述個人逃避自由的機制。并指出,這三種逃避機制是融合在一起的,人們遭遇自由與孤獨的強烈沖突時,通常訴諸于這些機制,但結果往往是失敗的:“它緩解了無法忍受的焦慮,避免了恐懼,使生活成為可能,但它并未解決根本問題,所謂的生活也只是些機械的強迫活動”。
弗洛姆也分析了兩種社會逃避機制:一是下層中產階級的權威主義機制為核心的納粹主義;二是機械趨同基礎上的現代民主。針對權威主義機制,弗洛姆評價說:“權威主義意識形態(tài)及實踐……源于無法忍受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又提供了一種治療方案,使生命成為可能。但它們并非通向幸福和人格發(fā)展的良策”。針對現代民主,弗洛姆認為:“現代人生活在幻覺中,他自以為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么,而實際上他想要的只不過是別人期望他要的東西”。還指出:“教育扼殺自發(fā)性……原創(chuàng)的感覺、情感、愿望、思維、思想等遭到扭曲。人不再是他自己,但他自己并不知道,他趨同于匿名的權威,拿不是自己的自我當自我。結果越是這樣,他就覺得無能為力,便被迫趨同。在這里,‘認識你自己’就是人活得力量和幸福的根本要求?!?/p>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人本身的弱點,阻礙了人自身追求自由的愿望。蕓蕓眾生,“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要做一個真實的自己,活出有意義的價值。人們應該重視雅典人阿波羅神廟上的神諭“認識你自己”。
(三) 最終的出路是自發(fā)的勞動和愛
弗洛姆的思想并不是消極的憤青,只是在埋怨。他給現代人探索出了一條通往幸福的路。雖然有很多學者反對他的觀點,認為他的自由夢是帶有烏托邦性質的,是不可能實現的自由。但是,我總是相信人是可以有自己的幸福和安寧的。如果沒有這樣為自己而活的決心,那又和活著的死人有什么區(qū)別呢。正如馬克思對異化的理解,他認為異化不是從來就有的,也是可以消除的。只要人能夠自由、自覺、自發(fā)的進行社會實踐,并把自己和世界連接起來,是會有本真自由的人存在的。也許,這也是烏托邦的思想,但是誰說信仰不可以有呢。
從上文,我們可以知道,弗洛姆的思想是“新弗洛伊德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的交匯”。在人的自由方面,他的很多思想是和馬克思的觀點相似的。他認為:“積極的自由是,全面人格的自發(fā)活動”,“個人在所有自發(fā)活動中擁抱世界,他的個人自我不但完好無損,而且會越來越強大堅固?!睈凼菍θ伺c人之間融為一體的渴求,是人類最強有力的奮斗的動力,是最基本的熱情,是一種保存人類種族、家庭、社會的力量……這愛是指一種創(chuàng)發(fā)性的愛,是指重存在非重占有的愛,它是在保存?zhèn)€人自我的基礎上,與他人融為一體的愛。是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個性條件下的結合。這種愛使人克服孤獨感和分離感,同時也承認人自身的價值。關于勞動,很顯然也是指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與愛一樣,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既肯定了自我的個性,同時又把自我與人及自然聯為一體。
弗洛姆對現代人有這樣的描述:“他擺脫了外在的束縛,可以隨心所欲地按自己意志行動思想。如果他知道自己的所欲、所想、所感是什么,他是能夠按自己的意志自由行動的,但他并不知道,他趨同匿名權威,拿不是自己的自我當我。越是這樣,他就越覺得無能為力,便越被迫趨同。現代人表面上是樂觀進取的,實際上卻被一種深深的無能為力感擊垮,呆呆地注視著災難一步步逼近,好像全身癱瘓了。”可見,現代人的困惑是對自身的困惑,現代人在滾滾的商業(yè)浪潮下,選擇和被選擇的機會太多了,以至于自己都聽不見自己內心的想法?,F代人的迷失心理,讓他們覺得生活是那么的無助,個人是那么的孤立于外在的世界。
其實,正像弗洛姆所說的,人與世界脫離了。現代人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安、恐懼、不幸福。所以,四處尋找幸福的良方,其實不知生活的意義只有在生活本身,只能在生活本身去尋找。
認識自己,具有自己的主見,自覺地把投身于熱愛的實踐活動中忘我的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應該是解決現代人孤獨、不安等困惑的辦法。而不是,逃避、臣服、壓抑等消極的適應規(guī)則。
[1]張峰.神圣名義下的爭鳴——西方馬克思主義導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2]埃?弗洛姆.劉林海,譯.逃避自由[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
[3]埃里希?弗洛姆.說愛,一位精神分析家的人生視角[M].王建朗,胡曉春,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4]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鏈鎖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馬克思和弗洛伊德[M].張燕,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The book report of Fromm "escape from freedom"
Chen Yu-hua
(Chinese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China)
Since the Renaissance, people have been liberated, more and more scholars begin to study and its related problems. The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oneliness, depression and other modern life confused are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reading and learning form.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freedom", and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omm's ideology, to solve the main contents in the book: people escape from freedom of reason, escape from freedom mechanism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ultimate way is loving and spontaneous labor. Starting from the contents of the book, on the alienation of modern tide, people's loneliness, unease and perplexity to analyze and draw "modern people should like Fromm to know yourself, free spontaneous love practice, countermeasures to realize their value.
loneliness; escape from freedom; freedom; practice; love
I106.4
A
1000-9795(2014)06-0069-02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3-02
陳玉華(1986-),女,河南周口人,從事文藝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