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楊
(濟寧學院中文系,山東 曲阜 273155)
享樂視域中的山水文化
——西晉“金谷宴游”的審美情趣及其發(fā)展
段春楊
(濟寧學院中文系,山東 曲阜 273155)
西晉時期名噪一時的“金谷宴游”具有深遠的審美文化意義——山水進入了士人的文化生活中。上層社會整體的享樂風氣造就了西晉文化獨特的審美情趣,“金谷宴游”集中體現(xiàn)了士人群體對山水的關注,并將愉情山水的審美情趣與對生命的感嘆結合在一起,成為山水文化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一環(huán)。
金谷宴游;享樂之風;審美情趣;山水文化
“金谷宴游”是西晉時期以名士石崇為中心的文人集會活動,據(jù)《晉書·劉琨傳》的記載:“時征虜將軍石崇河南金谷澗中有別廬,冠絕時輩,引致賓客,日以賦詩。”[1](P1679)說明金谷園中經(jīng)常進行文人集會,其中以元康六年的那次集會最為著名(為敘述方便,本文的“金谷宴游”特指元康六年的集會),關于此次集會,石崇的《金谷詩序》有詳細記載:
余以元康六年,從太仆卿出為使持節(jié)、監(jiān)青徐諸軍事、征虜將軍。有別廬在河南縣界金谷澗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眾果竹柏、藥草之屬,金田十頃,羊二百口,雞豬鵝鴨之類,莫不畢備。又有水碓、魚池、土窟,其為娛目歡心之物備矣。時征西大將軍、祭酒王詡當還長安,余與眾賢,共送往澗中,晝夜游宴,屢遷其坐,或登高臨下,或列坐水濱,時琴瑟笙筑,合載車中,道路并作。及住,令與鼓吹遞奏,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故具列時人官號姓名年紀,又寫詩箸后。后之好事者,其覽之哉。凡三十人,吳王師議郎、關中侯、始平武功蘇紹,字世嗣,年五十,為首。[2](P335)
此次宴集既是為石崇外任而興辦,又是為送別任征西大將軍祭酒的王詡往長安而舉行——“送者傾都,帳飲于此(金谷園)”[1](P1006)此次集會在當時和后世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賦詩編成《金谷集》,可惜絕大多數(shù)已經(jīng)散佚,只有石崇的《金谷詩序》和潘岳的一首《金谷集作詩》完整地保存下來,另外還有石崇的二首記錄金谷別廬情形的《思歸引并序》和《思歸嘆》可以窺見當年宴游的情貌。僅憑這幾部作品及部分殘卷,當然無法還原當年宴游的真實場景,但山水文化已經(jīng)進入到西晉士人的視域中卻是不爭的事實。
文人的宴游集會并不是肇始于“金谷宴游”,西漢時期的梁孝王常聚集文士在兔園飲酒作賦,枚乘就寫過《梁王兔園賦》。早于金谷雅集八十多年
的建安時期,圍繞在曹操父子周圍的一批文人常常被召集到一起聚會,其中有著名的“南皮之游”和“西園之游”,尤其是“西園之游”規(guī)模宏大并留下詩作十二首,反映了文人游宴、詩酒唱和活動在當時的盛行,西晉時期的文人集會也不只“金谷宴游”這一次,晉武帝的華林園之會也是規(guī)模較大的文人集會,而且留存了王濟、張華、荀勖等人的華林園詩。這些集會都是以帝王為中心的,留下的作品多是參與游宴的文人受命而作,曹丕所謂的“酒酣耳熱,仰而賦詩”[3](P142)其實就是帝王提供文士以切磋詩文、展示才藝的機會。“金谷宴游”則“以親友俊彥宴游吟詠的形式為后人向往追隨?!盵4](P214)將文人的集會場所由帝王提供轉向了士大夫階層,減少了由于受命而作的束縛感,它能真正地反映士大夫們在集會時的放松心態(tài),即興的創(chuàng)作更貼近宴游的真實情貌,可以說“金谷宴游”繼承并拓展了西漢以來的游宴之風。
這種“親友俊彥”常常相聚一處,詩酒言歡形式的不斷出現(xiàn),與西晉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有密切的關系。西晉的統(tǒng)治者尤其是晉武帝司馬炎出于多種原因采取了一種較為寬厚的為政作風,他們雖然以儒為尊,卻沒有像漢武帝那樣“罷黜百家”,這使儒家文化以外的多種文化可以在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中自由發(fā)展。大一統(tǒng)政治下的文化多元化導致儒學禁錮日益衰弛,產(chǎn)生于漢末魏初的“清議”、“清談”盛行于正始的談玄之風在西晉時期得到了另一種形式的發(fā)展,甚至對傳統(tǒng)儒教發(fā)起挑戰(zhàn),正始“竹林七賢”的山濤、王戎俱在晉任顯職,這里既有政治上的原因,也從另一角度說明了西晉統(tǒng)治者對儒家以外文化的寬容態(tài)度,清談領袖王衍與樂廣均為皇親國戚,他們既是名門大族又居朝廷顯要,無形中引導了玄風的發(fā)展,后進士大夫莫不景慕效仿,成為一時之風氣——“學者以老、莊為宗而黜六經(jīng),談者以虛薄為辯而賤名檢……”[5](P2186)讀書士子得到了可以擺脫“名教”束縛的空間,他們試圖在名教與自然之間尋找一條全新的出路。
基于價值取向上的模糊,在士文化中,享樂之風伴隨著思想的游移而愈演愈烈。在現(xiàn)實人生中,西晉士人沒有躬行于儒家文化提倡的忠義思想,也無法貫徹道家的超然物外,儒家與道家同樣提倡的名節(jié)操守在西晉士人這里逐漸地喪失,他們所追求的全新人生境界實際上就是既不放棄人間的榮華富貴,又能在必要之時以老莊思想自保,士人普遍失去了立身行事的根本準則。于是以競相豪奢、不嬰世務、聚物斂財為特點的享樂之風彌漫在整個西晉上層社會,《世說新語·汰侈》有石崇與王愷爭豪斗富的精彩記載。《晉書·五行志》也有關于何曾、何劭、羊琇、賈謐、賈模等竟為豪奢人物的介紹。王戎、和嶠、山濤、石崇等人的聚斂錢財、霸占官田可以在《晉書》的本傳中找到依據(jù)?!稌x書》關于王衍上表惠帝請求女兒與太子離婚之事便是西晉士人不嬰世務以求自保最典型的例子。在奢侈、放誕中享受生之樂趣成了西晉士人特殊審美情趣得以產(chǎn)生的溫床。
文人集會的傳統(tǒng)、享樂世俗的生活體驗使他們沉醉于瀟灑風流的生活情趣。衣食無憂的現(xiàn)實狀況,豪奢貴族莊園式的家庭環(huán)境給了他們接觸山川風物的機會。于是,作為上層社會的詩酒言歡、縱情山水就應運而生了。
西晉士人把山水作為游樂的對象,把大自然的美作為人間榮華富貴的一種補充,雖然自然景物未作為獨立的審美對象而存在,離真正的山水詩還差一步,但他們已經(jīng)找到了一個新的載體——自然山水,去承載終生不能忘情的入世精神,被迫遠離政治的失意情懷。
左思的《招隱詩》描繪自然山水的美:“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白云停陰崗,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背浞煮w現(xiàn)了自然景物在西晉時期已經(jīng)進入文人的視野,而金谷宴游則體現(xiàn)了群體對山水的關注,當時參與宴游的許多人都有詩歌創(chuàng)作:“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潘岳的《金谷集作詩》是那次著名集會唯一保存完整的詩,寫金谷所見:“迴溪縈曲阻,峻阪路威夷。綠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濫泉龍鱗瀾,激波連珠揮。前庭樹沙棠,后園植烏椑。靈囿繁石榴,茂林列芳梨?!币呀?jīng)注意到了寫實地描寫景物,用華麗的辭藻來描寫耳目所及的美麗山水。石崇的《思歸引》和《思歸嘆》中對金谷景色的描寫也可見一般:“經(jīng)芒阜,濟河梁,望我舊管心悅康。清渠激,魚彷徨,雁驚溯波群相將,終日周覽樂無方?!保ā端細w引》)“秋風厲兮鴻雁征,蟋蟀嘈嘈兮晨夜鳴。落葉飄兮枯枝竦,百草零落兮覆畦垅?!保ā端細w嘆》)正是享樂的文化土
壤孕育了這樣奢華的詩風,即使是在蕭瑟的秋天,萬物凋零得也是有聲有色。西晉的士人們在其富貴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了自然美,士人們在這人工化的自然山水中“終日周覽樂無方”,這是世俗的西晉文化所特有的。因而,“金谷宴游”不僅繼承西園之游的宴游之風,同時也推動了中國山水文化的發(fā)展,當時的山水已經(jīng)納入到士人的文化生活當中,羅忠強曾說:“金谷賦詩,在一個很大的規(guī)模上成為士人群體的一種生活方式?!盵6](P217)以往常常將這些作品解讀為貴游子弟的貪圖逸樂之作,而忽略了它的文化意義。
“金谷宴游”還把愉情山水的審美情趣與對生命的感嘆融合在一起,成為士文化發(fā)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石崇的《金谷詩序》和他寫于元康八年(298年)的記錄金谷別廬情形的《思歸引序》,作者從文藝思想上自覺地表現(xiàn)出對山水美的追求,這足以使他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這其中有他對金谷田園山水美的欣賞和創(chuàng)作田園山水詩的的藝術追求,在《金谷詩序》中,石崇說明金谷詩是他和他的朋友們“或登高臨下,或列坐水濱”,對金谷風光“娛目歡心”之余,“遂各賦詩,以敘中懷”之作,更有對自身生死存亡的重視——“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反映出文人更加自覺的遷世之感,是人的生命意識的覺醒?!俺鰟t以游目弋釣為事,入則有琴書之娛。又好服食咽氣,志在不朽,傲然有凌云之操?!盵5](P2041)(《思歸引序》)表現(xiàn)出作者從主觀上已把愉情山水與自己的志向情操聯(lián)系在一起。
西晉士人將目光轉向山水,昭示了自然美已經(jīng)悄然走上了審美文化發(fā)展的領域,推動了中國古代山水詩的發(fā)展,這是“金谷宴游”最大的文化價值所在。在金谷雅集的鋪墊下,東晉時期的士人們放跡山水、流連林澗之趣尚在般若佛學大量傳播的背景下,使自然美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金谷宴游”在當時有極大的聲勢,在后世也有較多的回應?!妒勒f新語·企羨》載:“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谷詩序》,又以已敵石崇,甚有欣色?!盵7](P743)王羲之這樣在當時聲望極高的士人有此種看法,則金谷之游在東晉士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可想而知。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同司徒謝安、左司馬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境內的蘭亭舉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文人集會,這是在金谷雅集五十六年之后的一次規(guī)??涨暗氖S臆娝鞯摹短m亭集序》就真實而詳盡地描述了當時宴集的盛況:“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盵2](P258)此次集會共成詩30首,是為《蘭亭集》。王羲之欣然命筆,為之作序,定為《蘭亭集序》。與金谷之會所留下的詩詞相比,蘭亭詩擯棄了那種奢華的詩風而顯得風雅飄逸,是對金谷宴游愉情山水審美情趣的繼續(xù)和發(fā)展。而與《金谷詩序》相較,著名的《蘭亭集序》則上升到更高的哲學層次去體悟自然與人生,在“快然自足”之余,“不知老之將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山水情趣中的遷世之悲,到這里已經(jīng)發(fā)展成了一種歷史情懷,一種超越了生死的“宇宙品類之感慨”,這是前代游宴作品中不曾有過的。
如果說蘭亭盛會發(fā)展了“金谷宴游”的文人集會的形式及愉情山水的審美情趣,那么謝靈運的山水詩則真正的把山水作為獨立的審美對象引入詩歌的創(chuàng)作當中。山姿水態(tài)在他的詩中占據(jù)了主要地位,他盡力地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觀美,力圖把他們一一真實地再現(xiàn)出來,顯示其高超的描摹技巧,如《于南山往北山經(jīng)湖中瞻眺》:“……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瓊a視喬木杪,仰聆大壑灇。石橫水分流,林密蹊絕蹤?!躞虬G籜,新蒲含紫茸。海鷗戲春岸,天雞弄和風……”景物隨著作者的腳步被分解成一個個鏡頭,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清新自然的景物中,盡顯作者的刻劃描摹之功?!俺靥辽翰荩瑘@柳變鳴禽。”(《登池上樓》)“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保ā冻跞タぁ罚┑却狗逗笫赖募丫?,無不表現(xiàn)出作者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從不同的角度展現(xiàn)著大自然的美。這是對前所提到的左思和潘岳注意寫實地描寫景物的發(fā)揚光大,從而深深地影響著南朝一代詩風。
金谷宴游的文化意義就在于山水進入了士人的文化生活中,成為士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人的集會宴游已成為士人群體的生活方式,是士人世俗生活的點綴,由于山水審美的滲入,士人宴飲歡愉的生活趣味便更加雅化和詩化。新的審美趣尚的產(chǎn)生需要經(jīng)歷長期的積累過程,山姿水態(tài)進入士人視野之后的發(fā)展則使整個山水文化源遠流長,金谷宴游是這個文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
[1] [唐]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 汪耀明.漢魏六朝文選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4] 俞士玲.西晉文學考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 [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注.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tài)[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7]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3.
(責任編輯 顏 健)
The Landscape Culture by The View of Pleasure——The Aesthetic Teast And its Development of "Jingu feast Tour"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Duan Chun Yang
(Chinese Department of Jining University, Qufu 273155,China)
During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enjoy quite a reputation of "Jingu feast Tour"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andaesthetic meanings——landscape into their cultural life. The upper classes of society overall enjoyment atmospherecreated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culture and unique aesthetic taste. " Jingu feast Tour " embodies a concentratedreflection of Intellectual group on landscape concerns. And put entertaining landscape aesthetics with on the life sightighter. “Jingu feast tour”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process of landscape cultural.
jingu feast tour; the atmosphere of pleasure ;aesthetic taste ;landscape culture
I206.2
A
1004—1877(2014)01—0038—04
2013-10-06
段春楊(1979—),女,遼寧沈陽人,濟寧學院中文系講師,山東師范大學古代文學專業(yè)2011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