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玉娟
(德州學院思政部,山東 德州 253023)
論受眾心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
安玉娟
(德州學院思政部,山東 德州 253023)
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必須加強受眾心理研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過程中,我國受眾主要表現(xiàn)為求實、模仿、從眾、求新、逆反等心理特征。教育者應努力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受眾心理的互動優(yōu)化,注重因勢利導、榜樣引導、過程體驗、隱性熏陶等教育形式與方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受眾心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是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群眾容納、接受并成為他們日常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過程。而理論或觀念被大眾接受和內化的程度,取決于其滿足大眾實際需要的程度。因此要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必須加強受眾心理研究,因為“任何高明的傳播者,任何傳播活動,只有尊重受傳者,了解受傳者的接受能力和受傳心理,才能使傳播不僅進入受傳者的耳目,同時也進入心、腦”。①
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總有期待,期待心理使人們在接觸事物或接受信息時,如果其和自己的期待相吻合就很容易接受,否則則排斥或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接受。②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否為群眾接受并內化,關鍵是看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和途徑是否契合受眾心理,滿足受眾需要。
第一,受眾心理是制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工作方案的依據(jù)。一種思想、觀念、行為的改變,需要一系列條件,有一個心理變化的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被受眾接受,除了理論本身的科學性之外,關鍵就是理論能否滿足受眾心理了。某些隆重推出的會議或活動,參加者往往心不在焉,或中途離場,甚至找人頂替;而有些活動參加者則全身心投入,即使散場也意猶未盡,不愿離去,如于丹的《論語》講座,這其中的差別就在于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是否適合受眾心理,能否滿足受眾需求。因此,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和教育的過程中,工作方案的制定,必須以受眾心理為依據(jù),否則我們的工作就成了無的放矢,難以取得成效。
第二,受眾心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過程中貫穿始終的要素。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態(tài)度演變的動機主要有三種,即尋求意義、適應和自我防衛(wèi)。③由于每個人的經歷、教育、認知水平和面臨的問題不一樣,他們對同一信息或事件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如果教育者選擇的教育內容或方法無法讓受眾感受到其對自身的意義,也不能幫助受眾更好地適應社會,受眾就會采取忽視或者表面上接受而內心不變的對策,甚至采取抵觸或者敵視的態(tài)度。所以,在工作方案實施過程中,要根據(jù)受眾的心理狀況及其變化,及時調整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適應受眾心理。
第三,契合受眾心理的程度事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的成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的標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群眾行動的指南。從我黨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來看,當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形式與受眾心理相吻合時,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好;當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形式與受眾心理之間存在較大差別時,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就受到極大影響,受眾在心理上往往產生抑制感、厭惡感,甚至思想政治工作本身都受到群眾質疑,工作者的形象也被歪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樣符合這一規(guī)律。
由于人們受教育程度、社會閱歷、職業(yè)、經濟地位、理想追求不同,每個人的文化心理結構也不相同。但在同一時代生活的受眾,由于受大致相同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風尚的影響,面對諸多問題時,往往表現(xiàn)出類似的心理特征。當前,我國受眾主要有如下心理特征:
第一,求實心理。求實心理有真實和實用兩方面的含義。受眾希望了解事物的真相,希望得到對自己有幫助的信息,不愿意將自己有限的時間耗費在空洞的說教里或者感覺不真實的內容上。他們期待教育者宣傳的理論能夠引導他們更好地了解社會,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能夠給予恰當合理的解釋,并幫助他們更好的融入社會,解決生活中面臨的諸多困惑和問題。受眾對那些能夠合理解釋現(xiàn)實社會的理論更容易接受,對直接有助于自己解決現(xiàn)實問題和精神困擾的信息更感興趣。如果受眾發(fā)現(xiàn)教育者教育的內容與社會現(xiàn)實有太大的出入,一些教育者本身也不按照自己宣傳的理論行事,受眾就會感覺教育者宣傳的理論不真實,不信任感會隨之產生。更為重要的是受眾有可能泛化并形成心理定勢,對后續(xù)宣傳教育的所有內容都產生懷疑和抵觸 。④
第二,模仿心理。模仿是人的天性之一,也是人類生存學習的重要途徑。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人從孩提的時候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對于模仿的作品總是感到快感。”⑤受眾通過對他人和事物的模仿,不斷提高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從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時獲得滿足感和快感。
第三,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是指作為個體的受眾在接受信息時會采取與大多數(shù)人一致的心理和行為的對策傾向。從眾心理是人類集體生活的結果,是個體為了適應社會生活而自我調整的產物。個體只有得到周圍的人或團體的認可,才能共享信息和資源,才會獲得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和空間。因此,個體為了不被排斥或被邊緣化,需要有意無意地調整自己的心理或動機,以實現(xiàn)自身和群體的一致性。而群體的意見或標準往往通過群體中的領袖來表達。因此,加強社會領導層和精英階層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全局意義。
第四,求新心理。求新心理指人們總是樂于接受新穎的、少見的信息,這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心理現(xiàn)象,也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東西越新,人就越有滿足感。這種心理一方面造成個體關注新鮮的東西,期望信息的內容、表現(xiàn)方式、結構、材料等都具有新穎性,另一方面?zhèn)€體也會根據(jù)信息的變化判斷外界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以跟上時代的步伐。
第五,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受眾由于受原有立場、思維定勢等因素的影響,產生與傳播者的傳播意圖相反的心理傾向。在日常教育中,教育的內容都是正確的,但是由于方法或教育者的態(tài)度問題,或者教育者自身不能以身作則,往往引起受眾的反感,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與教育初衷背道而馳,適得其反。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的過程中,除了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創(chuàng)造良好的宏觀環(huán)境外,教育者還應該努力做到教育內容、形式和方法適合受眾心理。否則,受眾不接受教育者教育的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無從談起。
第一,注重因勢利導,對不同群體要做到因人而異。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⑥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必須因人而異、因勢利導。人群、年齡、職業(yè)、環(huán)境不同,其需求狀況、心理特點各有不同,因而教育的側重點亦應有別。兒童認知有限,缺乏完整而獨立的判斷能力,但模仿能力很強,對他們的教育要做到指示明確,什么該做,什么不能做,清楚明了;順應兒童對英雄人物向往、崇拜心理,編寫適合兒童特點的圖書、話劇、動漫,用英雄人物的故事引導他們;充分關注兒童的模仿心理,家長、教師以身作則,處處為孩子作示范、作榜樣;讓他們在喜歡的游戲、娛樂中去領悟美與丑、是與非。青少年自我意識增強,他們不喜歡一本正經,不喜歡板著面孔一味說教,也不喜歡枯燥乏味的活動,存在些許叛逆,但他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及模仿性,對他們的教育要避免空洞的說教,可以通過參觀博物館、文化古跡等活動,通過優(yōu)秀的影片、圖書等媒介,在潛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學生,利用典型案例、辯論賽,激發(fā)他們思考、辯論、比較,引導他們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通大眾的求實心理最強烈,他們更關心日常問題,誰幫助他們解決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他們就容易信任誰,就容易接受和相信誰的理論,應該通過幫助他們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困難入手,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社會中間階層一般受教育水平較高,思辨能力較強,他們更看重理論的解釋力和說服力,重視社會組織框架及其運行規(guī)則是否和理論相適應,對社會中間階層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應該注重理論的邏輯性和嚴密性,注意宣傳社會運行規(guī)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契合度。
第二,樹立典型形象,以榜樣引導受眾。作為社會人的受眾,融入社會的一種重要方式是模仿他人,尤其是模范者和領袖的行為??鬃佑醒裕骸捌渖碚涣疃?;其身不正,雖令不從。”⑦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樹立典型形象,發(fā)揮其示范作用,引導受眾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需要注意的是,樹立的榜樣要符合生活常識,也要符合受眾的期待,避免不切實際的一味拔高。為了工作不顧父母妻兒的先進人物,完全沒有缺點的典型,固然倡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是讓受眾感覺有悖常理而不真實,高高在上而無法學習,失去了榜樣示范的作用。典型人物要有血有肉,要讓受眾感覺真實、可親可敬,才能真正發(fā)揮典型示范的作用。
第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受眾在實踐中感受理論效用。一般來說,受眾對事物關注的程度,主要受事件本身與其自身利益的關聯(lián)度和自己情緒、心態(tài)、主觀興趣的影響。當前受眾討厭強行灌輸?shù)姆绞?,不喜歡只談理論不解決實際問題的教育方法,對一味拔高某些人或事的宣傳教育敬而遠之。因此,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寓思想性于活動中,寓教育性于服務之中,受眾在活動中和接受服務的過程中體驗和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能深入人心。
第四,采用隱性教育,給予受眾辨別選擇的機會。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是相對的,顯性教育可能會引起部分受眾的逆反心理,影響教育效果。沒有人愿意被動接受別人的教導和觀點,人們更喜歡在了解事實真相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作為“社會人”的受眾,存在理性和情感、物質欲望和精神追求、個人與其他人的矛盾,也不可能指望用一種簡單的教育模式就能使其從內心接受引導。因此,作為教育者,要在提供大量真實信息的基礎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示之以利”,引導受眾自覺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總之,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必須找到理論與受眾心理之間連接點,做到理論同群眾的興趣、需要相結合,才能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工作。
注釋:
①王為杰,《傳播心理學》,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頁。
②丁柏銓,《新聞輿論引導方法論》,《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第154頁。
③韓江萍,《新聞輿論導向作用的傳播模式與心理依據(jù)析》,《河北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第139頁。
④李偉民、戴健林,《應用社會心理學》,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頁。
⑤亞里士多德,《詩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頁。
⑦孔子,《論語·子路》。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System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Audience's Psychology
AN Yu-juan
(Dept.of Ideology and Politics,Dezhou University,Dezhou 253023,Shandong)
To popularize the system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the research into its audience's psychology must be strengthened.In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ing the system,the audience on China mainland is characterized mainly by the following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ike their realism,imitation,conformity,innovation,and resistance.Educators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realize the intera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stem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its audience's psychology,and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al form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best of specific circumstances,guiding by means of good examples,experiencing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popularization process,and educating implicitly.
the system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popularization;audience's psychology
D643
A
2095-3771(2014)04-0039-04
安玉娟(1972-),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