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賽花
(福建省寧德軍分區(qū)機關幼兒園,福建寧德,352100)
所謂親子關系,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本質關系,常因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會有顯著的不同。
父母教養(yǎng)方式直接作用于親子互動過程,并對孩子的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這為兒童的教育和成長提供了實踐依據(jù)。良性的親子關系即家長與孩子之間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影響著親子關系的建立。
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指整個家庭在教育子女的日常活動中比較穩(wěn)定的教養(yǎng)觀念、教養(yǎng)態(tài)度和長期習慣的教育行為。過去,傳統(tǒng)且保守的社會較強調子女要“孝順”父母,以父母為重,而現(xiàn)代民主社會則傾向于親子“相互尊重、平等相處”的態(tài)度。
這類父母往往對孩子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近乎苛求。強求孩子凡事都必須達到父母的標準和預期,絕不允許孩子犯錯。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的孩子心理壓力很大,對挫折的承受能力相當?shù)?,親子關系亦緊張。
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較高,忽視幼兒自身的能力和興趣,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對其進行全方位培養(yǎng)。這樣的教養(yǎng)方式不僅會使家長身心疲憊,更會使孩子喪失最初的學習動力和興趣,致使其一事無成。
溺愛型的父母把孩子放到特殊地位,一切服從、服務于孩子,過分順從子女生活上的要求和愿望,還事事代勞。溺愛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表現(xiàn)為父母對子女過于寵愛、過于關心,其特征是對孩子的過分監(jiān)護和關注。這種類型會導致孩子依賴性強、獨立生活能力差、性格不完善、行為表現(xiàn)比較幼稚、責任心不強、創(chuàng)造性不夠,無法適應集體生活,身體往往比較虛弱。
父母和子女的親子關系是孩子最早建立的人際關系,它具有明顯的教育性和影響性。親子關系所產(chǎn)生的問題,最常見的是親子在發(fā)展階段上的適應困難,即父母與子女在某階段可以相互適應,但到了另一階段則無法相處。而在此階段中父母又采取不恰當?shù)慕甜B(yǎng)方式,從而導致親子間的關系受到了影響。
當代大多數(shù)父母缺乏科學的教養(yǎng)觀念和知識,更多地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工作上,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和指導,使得建立親密親子關系的重要階段產(chǎn)生了斷層。親子間接觸不足,互動內容單調、貧乏,情感逐漸趨于弱化,父母在孩子心中似乎不被重視、與孩子不親密等情況頻頻發(fā)生。父母采取的威嚇教養(yǎng)方式見效快,但易導致親子關系淡化、疏遠。
父母在管教子女的問題上,更多的是重“懲罰”輕“獎勵”。大多父母沿襲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認為既然是教育,就必須采取訓導的方式,于是批評、指責、規(guī)勸整日不斷。家長刻板、乏味、重復說教的模式,不能給予孩子思考和理解的時間,孩子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變成了父母單方面對子女說教。
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會使幼兒出現(xiàn)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使親子間親情疏遠,甚至出現(xiàn)對立的緊張格局,父母處于家庭中心的主控地位,子女處于被動邊緣地位,形成不對等的兩極。不考慮子女的尊嚴和心理,野蠻粗暴的體罰及訓誡性的言語仍為廣大父母教育子女的一個主要手段。
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于親子關系有著一定的影響,要改善親子間的互動和關系可以從改變父母教養(yǎng)觀念著手,從子女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角度考慮,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氛圍,重視與孩子間的溝通交流,采取合適的溝通策略,形成良性的親子關系。
1.關注幼兒的心理發(fā)展特征
根據(jù)幼兒心理發(fā)展特征,幼兒的第一叛逆期出現(xiàn)在1.5—3歲階段,主要是發(fā)展自主性,即希望自己做主、發(fā)展自由意志的階段。此時的孩子覺得自己無所不能,自詡超人,不需要別人命令和指導。父母如果過多干涉就會引起沖突,導致孩子的逆反。此時最好還是在安全的范圍內讓孩子自由發(fā)揮、盡情揮灑,即便需要管教,也要在接納、尊重、平等的態(tài)度基礎上給予指導。
2.改變錯誤的教育觀念
不良的親子關系一般是由于父母對孩子錯誤的認識造成的,錯誤的認識導致父母對孩子的異常態(tài)度,久而久之就會影響良性親子關系的形成。幼兒是獨立的個體,父母與幼兒是兩個個體,有著不同的思維,不應將成年人的思維強加于孩子身上。父母要建立平等的親子關系,轉變粗暴嚴苛的教育方式,建立正常的家庭規(guī)矩和守則,正確處理和對待孩子的是非對錯,鼓勵并培養(yǎng)孩子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嘗試錯誤的機會。父母不要以成人的尺度和眼光去衡量評價孩子,應考慮幼兒的接受能力。
1.針對年齡段,實施不同的方式交流
0—3歲,同步回應孩子的愿望與需要,過度回應與回應不足會產(chǎn)生非安全型依戀,模仿孩子的語言和行為,夸張面部表情和聲音,與孩子玩不同的游戲。3—6歲,以民主的方式交流,多商量,少命令,多支持鼓勵,少批評限制。
2.傾聽幼兒的觀點和想法
學會傾聽與尊重,傾聽會增加信任感。與孩子進行長時間接觸,多傾聽、多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并與孩子共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案。盡量少些抱怨批評,多些心平氣和耐心地聆聽,這有利于增進對孩子的了解,也是進行良性親子溝通的第一步。對孩子的成長速度、能力大小做出適當?shù)呐袛啵贫ê线m的發(fā)展目標,讓子女與其他同年齡的孩子有交流的機會。
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也是促進親子關系發(fā)展的重要途徑。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民主、相互理解、相互寬容的家庭氛圍對其成長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對孩子要愛而不慣、言而不苛、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循循善誘、啟發(fā)開導,以發(fā)揮孩子行動和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條件的家庭可以根據(jù)各年齡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在臥室、客廳等地布置出溫馨的環(huán)境。
1.定時或不定時地進行溝通
要建立良性的親子關系,親子溝通是不可缺少一個環(huán)節(jié)。然而要形成密切的親子關系,使用定時溝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確定固定的溝通時間,如果必要,每周2—3次,每次溝通1—2小時。溝通的內容可以事先設計,也可以隨機選取。溝通時,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鼓勵孩子毫無顧慮地表達,這樣才能達到充分溝通的目的,從而形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2.組織多樣化活動,加強親子互動
父母多抽空花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喜歡的活動。與孩子成為朋友,進行親子閱讀或親子游戲等。關注孩子的興趣與需求,多換位思考,深入地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多關注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發(fā)展、興趣和需要。
[1] 彭文濤.父母教養(yǎng)方式研究概述[J].陰山學刊,2008(8).
[2] 陳穎.父母教育方式相關研究文獻綜述[J].中外企業(yè)家,2010(4).
[3] 馮維,于志濤.父母教養(yǎng)方式研究的新進展[J].中國特殊教育,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