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韶暉
(青海民族大學 政治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7)
心理援助是指重大災難后對受災人群所提供的應對因災難所引發(fā)的各種心理困擾、心理創(chuàng)傷的途徑和方法。眾多災后心理援助的工作實踐來看,從社會工作入手是心理援助的極佳途徑和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1]。另外,異地復課生全部來自于藏區(qū),生活中信仰藏傳佛教,佛教文化中關于價值觀及生命意義的詮釋對緩解由災難引發(fā)的心理困擾和創(chuàng)傷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期望以當?shù)孛褡逦幕癁榱⒆泓c,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特質及方法,在總結民族地區(qū)災后異地復課生心理援助模式的基礎上,為他們提供具有民族文化特點的專業(yè)服務。
玉樹地震之后,其職業(yè)技術學校高中班106 名學生,被青海民族大學安置在下屬單位——青海省民族高級中學就讀,期間得到了各級領導、教師及各族同學的關愛和幫助。有關研究認為,社會工作服務蘊含的“恢復和發(fā)展人的社會功能”的目標、“助人自助”的理念、“人與環(huán)境互動”的視角,以及為實現(xiàn)人全面發(fā)展而特有的價值觀、專業(yè)理論和方法,可以成為社會組織開展災后社會重建工作的理論依據(jù)和工作手法[2]?;诖嗽?,青海民族大學社會工作專業(yè)師生及時成立了社工陪伴成長團隊,開展了為期近兩年的陪伴成長活動。為了提高服務的專業(yè)性,陪伴成長團隊在其活動期間一直秉承社會工作的服務理念,將社會工作專業(yè)方法與藏傳佛教傳統(tǒng)助人方法相結合,積極而有成效地進行了心理援助,期望為異地復課生提供高品質的專業(yè)服務。
根據(jù)需求評估調研結果發(fā)現(xiàn),玉樹異地復課生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地震嚴重影響社會、家庭正常功能的同時,也給這些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其次,由于突發(fā)地震,臨時組班導致學習進度不同,從而讓大部分同學學習自信心降低;再次,陌生環(huán)境與原來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差異,在生活習慣方面表現(xiàn)出極大的不適應性;最后,由于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的差異性,使得玉樹學生在民族多元化的預科部難于形成歸屬感和認同感。因此,為了玉樹異地復課生能夠盡快適應新的環(huán)境,健康的生活和學習,陪伴成長團隊主要針對以上問題,運用社會工作專業(yè)方法與藏傳佛教傳統(tǒng)助人方法相整合,積極而富有成效地進行了心理援助以及學習生活適應等方面的活動,從而總結出災后異地復課心理援助的新思路。
心理援助活動開展過程中,以藏族文化為背景,把復課生不同時期的心理層面、行為方式連接起來,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然后采用了以小組、社區(qū)為主,個案為輔的工作方法,針對異地復課生面臨的問題開展了相應的心理援助活動。具體活動的開展分階段進行,具體如下:
需求評估顯示,異地復課生在民族多元化的預科部學習和生活,歸屬感較差,沒有及時與陪伴成長團隊的師生建立信任關系。為了能夠順利開展心理援助活動,陪伴成長團隊以“手捧燭光,笑迎朝陽”活動為契機與他們開展了聯(lián)誼活動,目的就是想通過陪伴成長團隊和志愿者的積極投入與參加,和異地復課生之間進行良性互動,激發(fā)小組動力,初步消除他們的陌生感,以便更好地建立專業(yè)關系。在活動開展之初,為了充分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借用了香港理工大學陳博士帶給的一個培訓技巧,教同學們唱《啦啦歌》,并由兩個小組各自選擇一個領唱。而后,又進行了小游戲“數(shù)數(shù)字”和聆聽藏族音樂,進一步活躍了場上的氣氛。最終,異地復課生打開了心扉和陪伴成長團隊的大學生們相互交流,傾訴了自己在這個特殊階段的惶恐和擔憂。
異地復課生都來自于地震災區(qū),地震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創(chuàng)傷。如果這些心理創(chuàng)傷不及時排解,就有可能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此階段的活動目標在于說出地震中每個人的感受和經(jīng)驗,引發(fā)共鳴,從而讓異地復課生學習接納自己的情緒。因此,一方面,通過“畫臉譜”的活動,讓他們將壓抑在內心的不良情緒表現(xiàn)出來;另一方面,在表現(xiàn)不良情緒的過程中,通過“請幫助”、“解開千千結”等活動,與他們在溫暖、接納、安全的溝通氛圍中,協(xié)助他們自由的表達心中的感受,從而正視不良情緒、舒緩不良情緒。
地震給異地復課生帶來的心理創(chuàng)傷除了運用時間來修補外,更需要自己的醒悟和成長。因此,這一階段的活動主要以“生命價值觀的澄清”為主題來展開,總共有兩小節(jié)。第一節(jié)的活動目標是接納對死亡的恐懼,讓異地復課生能夠坦然面對生與死,從而更加珍愛生命。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通過“我的生命線”、“我的墓志銘”等活動,讓他們在一個自由、安全的氛圍中進行集體分享,坦然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傾聽他人的想法,重新認識生與死的關系,從而鼓勵他們在參與活動中提升對自我和生命的了解,促進生命價值觀的重構。第二節(jié)的活動重在行動,目標是充分運用民族文化的特質,讓大家集思廣益、同心協(xié)力,樹立戰(zhàn)勝災后心理壓力的信心。在這一階段的活動中,首先通過“腦力激蕩”,讓每一個異地復課生說出“怎樣度過災后的日子”,然后根據(jù)大家的意見逐一進行實踐,例如,選擇了“到塔爾寺轉經(jīng)筒”、“給地震中受災的親人掛經(jīng)幡”及“煨?!钡然顒印_@些活動的開展,發(fā)揮了獨特的心靈慰藉的作用,驅散了他們心中的恐懼,平靜了他們的心情,鼓舞了他們生活下去的勇氣。
為了幫助異地復課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樹立起新的學習觀念,提高其學習積極性,針對異地復課生厭學、迷惘、信心不足等問題,開展了學習價值觀的澄清活動,這次活動主要是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討論分為焦點討論和轉輪討論。焦點討論主要以“為什么要學習”為主題,轉輪討論主要以“怎樣更好的學習”、“怎樣處理學習與感情的關系”為主題。這一階段活動的目標主要是幫助異地復課生確立學習目標,提高學習興趣及樹立學習自信心。在整個活動的討論過程中復課生們積極主動,思維敏捷,氣氛活躍,討論結束后各小組對不同問題發(fā)表了看法,然后進行了集體分享。我們發(fā)現(xiàn),異地復課生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改變自己的愿望。在我們的引導下,復課生們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從而為他們澄清學習價值觀,建立學習自信心,減輕學習、生活壓力,更好的融入新的學習環(huán)境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由于異地復課生以前生活在草原,來到城市后不能適應城市生活和新學校的管理體制。主要表現(xiàn)在:
1)部分同學不注意公共衛(wèi)生,隨意亂扔垃圾;
2)飲食衛(wèi)生習慣不太健康,有時不洗餐具;
3)在個人衛(wèi)生方面,不勤洗換衣物、被褥等。
因此,陪伴成長團隊針對異地復課生的生活習慣問題,運用角色扮演的方法,開展了相關的小組活動。社工陪伴成長團隊通過角色扮演這種正向直觀的引導,既尊重了異地復課生,還激發(fā)了他們的參與熱情,達到了活動的預期效果,讓他們在角色扮演中進行反思,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意識,從而能夠盡快適應城市生活,健康快樂成長。
異地復課生最大的需求就是文化課的學習與輔導,這也是預科高中部領導和任課老師最為頭疼的問題之一。同時,青海民族大學在這方面又有很好的優(yōu)勢資源,所以社工陪伴團隊決定充分調動學校強大的人力資源,招募了一批具有奉獻意識和服務激情的大學教師和學生志愿者,在經(jīng)過一系列的篩選培訓、制定授課計劃、募集教科書后,志愿者教師分別對異地復課兩個班的同學進行了為期兩年的文化課補習,得到了異地復課師生的歡迎。
心理學研究表明,文娛活動與體育鍛煉對于增進心理健康能起到良好的調節(jié)和促進作用。因此,為了豐富異地復課生的課余生活,更持久的緩解心理壓力,陪伴成長團隊根據(jù)異地復課生的不同愛好,進行了分組,并且定期開展系列興趣活動。這不僅充分挖掘了同學們的潛能,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臺,而且還通過活動釋放了不良情緒。如有的同學擅長踢足球,奔跑在球場就能夠釋懷內心的不愉快;有的同學喜歡跳舞,激昂的音樂能驅走心中的煩惱。所以,通過興趣、愛好的充分發(fā)揮,不僅能培養(yǎng)他們的生活自信心,同樣能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注重興趣小組的建立,鼓勵復課生們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尋找快樂,讓自己真正充實,快樂、健康地生活。
隨著以上各個階段活動的深入開展,陪伴成長團隊的工作者通過活動觀察和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有個別同學難以走出地震的陰影,甚至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對這幾位同學,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況進行分工,開展了個別輔導。
此次災后異地復課生心理援助項目的實施,對于陪伴成長團隊的工作者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zhàn)。從工作者與異地復課生之間信任關系的建立、不良情緒的宣泄、哀傷的輔導,到學習、生活的適應與重建,探索出了適合異地復課學生的心理援助模式,其具體表現(xiàn)為:彼此信任的關系建立、逐步深入的援助過程、結合民俗的援助活動、貫穿始終的助人理念。有學者認為,災后社會工作需要嵌入本土場境[3]。因此,災后異地復課心理援助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探索適合當?shù)噩F(xiàn)狀的心理援助模式才是切實解決問題的關鍵。
異地復課生都來自玉樹藏區(qū),信仰藏傳佛教,而佛教文化具有明顯的心理慰藉作用,在藏區(qū),佛教都會介入群眾的喪葬活動,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對付家庭群體中由于近親死亡帶來的情感崩潰和社群瓦解狀況的發(fā)生,同時也能增強人們對死亡的知識和預期,以減輕對死亡的恐懼[4]。因此,異地復課心理援助活動過程中,充分考慮了藏傳佛教文化和習俗這一因素,利用藏傳佛教的信念來激勵異地復課生走出困境,幫助其走出在地震中失去親人的心理陰影。此次活動的開展,讓我們認識到,作為服務的策劃者,必須要懂得服務對象受傳統(tǒng)的、深厚的民族文化熏陶,他們具有原始而虔誠的宗教信仰。因此,異地復課心理援助模式的探索應該建立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注重當?shù)氐奈幕曀缀妥诮绦叛觥?/p>
筆者認為,多元、整合的方式是指在異地復課心理援助活動中將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方法與藏傳佛教助人方法及民間人際交往方法相結合。在整個心理援助過程中,首先,大量運用了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方法。由于心理援助活動的特殊性,我們發(fā)現(xiàn),小組工作在目標達成方面有著比其他專業(yè)方法更為有效的專業(yè)功效。因此,優(yōu)選這一方法,并面向異地復課生,圍繞不同的主題開展了各種類型的小組活動。每一階段的小組活動結束后,都會對目標達成度進行反思,在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中保證預期效果的最終達成;其次,為了達到更好的助人目的,自然引入了藏傳佛教文化中的傳統(tǒng)助人方法。在小組活動中采取藏傳佛教誦經(jīng)的方法,與服務對象一起,反復默念六字真言,大家共同祝福今生和來世平安、健康、幸福。采取講經(jīng)及帶領復課生去藏傳佛教圣地——寺院,轉經(jīng)筒、掛經(jīng)幡、煨桑等方法,為他們在地震中遇難的親人點燈、祈禱等。這些傳統(tǒng)助人方法的運用,既讓服務對象認同我們,又使我們的服務工作展現(xiàn)同伴的角色,真正達到了治療心理創(chuàng)傷和恢復社會功能的效果;再次,為了與異地復課生盡快建立信任關系,自然引入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方法,達到心理援助的目標,還運用了民間人際交往的方法,例如:幫助他們補習功課、協(xié)助他們打掃宿舍衛(wèi)生、與他們一起游戲散步、陪同他們以民間方式祭奠死難親人等。這種多元、整合的方式,相互促進,各顯其能,可以讓工作者和異地復課生彼此建立信任關系,為心理援助的深入進行提供可能;最后,針對異地復課生很強的同質性的特征,充分利用人才資源的優(yōu)勢,在所有的活動中盡量使用藏語與異地復課生交流、授課。專業(yè)方法與本土技巧的整合,既挖掘了異地復課生的潛能,又緩解、消除了他們的心理障礙,使他們盡快的適應了新的環(huán)境。因此,在災后心理援助模式的探索中,我們應該采取多元、整合的服務方式,使服務成效最大化。
有學者認為,為了服務對象在實現(xiàn)目標中感受自身的價值和能力,獲得多元成長,應該把助人自助分解為“助”和“人自助”,即,社會工作者依托專業(yè)技術,協(xié)助服務對象進行自我?guī)椭?]。因此,在心理援助活動中,充分發(fā)揮了“助人自助”的這一功能,并將助人自助的理念作為整個服務的核心,協(xié)助異地復課生自我?guī)椭妥晕揖駬?,鼓勵他們通過參加活動,就目前如何達到目標開展討論,一起出謀劃策,從而保證了活動項目得以順利進行。另外,還設法激發(fā)異地復課生的潛能,將“興趣小組”、“趣味班會”和“一對一幫扶”等活動向他們移交,成為他們學習之余的固定活動。
陪伴成長團隊的工作者主要是由社會工作專業(yè)的學生組成,該項目的完成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次特別生動的專業(yè)實踐。從整個活動的調研、設計、完成到評估都由自己完成,不僅使他們把所學的專業(yè)知識與實踐結合,提高了自己的專業(yè)技能,還讓他們更好地踐行了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成長了自己,從而更深刻的體會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樂,也領略到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感動。
為期近兩年的災后異地復課生心理援助項目,雖然在我們的努力之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這僅僅是一時之效,最終想要保持一個良好的效果,還需要建立一種長效機制。有學者認為,社會性的人文關懷有時比特定的心理干預方法更為有效。因此,我們也在反思,對于異地復課生,我們的陪伴還應該繼續(xù)。
[1]賈曉明.地震后心理援助的新視角[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7):882-884.
[2]費梅蘋.災后社會重建中社會工作服務的方案設計[J].西北師大學報,2009(3):49-55.
[3]楊曉玲.論心理干預在社會突發(fā)事件中的意義和作用[J].湖南社會科學,2003(4):46-48.
[4]顧東輝.5·12 震后社區(qū)中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智慧[J].西北師大學報,2009(3):43-48.
[5]段繼業(yè).宗教對社會工作的啟示[J].攀登,2009(2):70.
[6]顧東輝.“助”加“人自助”的社會工作解讀[J].中國社會導刊,2007(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