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靜
(1.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語言所,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大學文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芻議諺語辭書編纂中諺語的同義與近義問題
王海靜1,2
(1.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語言所,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大學文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對同義諺語與近義諺語進行嚴格界定,是使諺語研究走向精細化、科學化的一個關(guān)鍵步驟,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一些諺語盡管存在首字、字序、語氣、句式、時代色彩不同等異處,但語源相同,字面義或深層義基本相同,屬于同義諺語;一些諺語雖然只有個別核心語素不同,或取材不同,或句式有所擴展,或書證表義側(cè)重點不同,但在本義、比喻義或引申義上產(chǎn)生了細微的變化,甚至產(chǎn)生了語義交叉現(xiàn)象,應劃為近義諺語。
諺語;同義;近義
同義諺語和近義諺語的大量存在,是人們認識不斷深化的結(jié)果,標志著漢語的高度發(fā)展。對同義諺語與近義諺語進行嚴格的界定,是使諺語研究走向精細化、科學化的一個關(guān)鍵步驟,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主動積極地探究辨析同義諺語與近義諺語之間的差異,不斷提高準確辨析語義的能力,為讀者查閱和使用諺語提供選擇的最大可能性,是語言研究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筆者在長期的編庫、編書過程中,收集了1萬多條同義、近義諺語,在對它們進行追流溯源、條分縷析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有些諺語盡管存在首字、字序、語氣、句式、時代色彩、語體風格不同等異處,但它們的語源相同,字面義和深層義基本相同。這類諺語屬于同義諺語,在辭書編排中應該注意歸納、提示,形成語義場的連貫性、系統(tǒng)性。還有一些諺語,乍看似乎語義相同,細審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核心語素不同,或者句式有了擴展,或者取材大不相同,或者書證表義側(cè)重點不同,在本義、比喻義或引申義上產(chǎn)生了細微的變化,甚至產(chǎn)生了語義交叉現(xiàn)象。這類諺語屬于近義諺語,在辭書編排中應該另立條目,釋義時也需要多方比較,銖分毫析,反復斟酌,鉤深致遠。
同義諺語大致有六種情況,為了節(jié)省篇幅,每類只舉一組例句:
(一)首字不同
根據(jù)一般的情況看,首字相同的同義諺語容易辨析,容易編排。如“百善孝為先”“百善孝當先”“百事孝當先”“百行孝為先”“百行孝為首”等,都是指各種善行中,孝順是第一位的,這無疑是一組同義諺語。再者,它們在辭書編纂中,無論是按音序,還是按筆畫,或者按意義,都容易編排到一起。因此,辨析和編排同義諺語的難點之一在于首字不同,如:
(1)自古那人胯下能興漢,矮檐前少不得頭灣(彎)。則這破蠶書冷似無煙炭,賒雁塔遠似望夫山。便休道長宵不旦死心熬,終得個鲇魚上竹竿。(明·王辰玉《郁輪袍》四折)
(2)黎元洪一聽,他這分明是圖窮匕見,開始咄咄逼人了,可是處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只好陪笑答道:“我實在是力不從心,所以才會被迫出京的。”(章君谷《吳佩孚傳》四五)
(3)我們母后乃是戰(zhàn)敗的國君,即使是知道了你的始末根源,她老人家如今是打人檐下過,怎敢不低頭,可又能把你駙馬爺怎么樣?。。▍亲婀狻度P(guān)宴》)
(4)〔丑〕相公,京師已到。嚴宅雖仇,他威勢甚焰,畢竟先去參見他才是?!采痴堑剿芟逻^,怎敢不低頭。不免去走一遭。(明·張景《飛丸記》五出)
(5)眾妖們,大家響響的答應了一聲“是!”就把三藏往里面只是一推。這是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頭·!三藏只得雙手合著,與他見個禮。(《西游記》二八回)
(6)世富,你要好好敷衍敷衍他。我們在人家手掌心里過日子,落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周而復《上海的早晨》二部三四)
(7)想當初,我羅小通也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可如今我是落地的鳳凰不如雞。好漢不提當年勇,人在矮檐下,豈敢不低頭。(莫言《四十一炮》第十五炮)
(8)哎!常言說:“身居矮檐下,怎敢不低頭?”我還是火燒眉毛顧眼前吧!(黃佩珠等《少西唐演義》三二回)
(9)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頭!只是小心便好?。ā端疂G傳》八回)
以上9例中:“矮檐前少不得頭灣(彎)”“處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打人檐下過,怎敢不低頭”“到他檐下過,怎敢不低頭”“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頭”“落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人在矮檐下,豈敢不低頭”“身居矮檐下,怎敢不低頭”“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頭”等,字面義都是說:在別人低矮的房檐下,只能低著頭進出;深層義都是比喻受制于人時,不得不順從。它們分別出現(xiàn)在“A、C、D、J、L、R、S、Z”8個字母里,從第一個字母到最后一個字母,跨越幅度很大。如果沒有統(tǒng)籌全書、駕馭全局的能力,沒有超強的記憶力和理解力,往往顧此失彼,丟三落四,很難把它們歸納到一起。越是大型辭書,這個問題越明顯。因此,為方便讀者閱讀,編纂辭書時,除在主條下列出“也說”“也作”“副條”“變體”“異體”外,也應該注意相關(guān)鏈接,可在每條的末尾注明“提示”或“參見”,或用“知識窗”“小帖士”等加以說明。這樣,有利于讀者選擇利用,避免單一、呆板。
(二)字序不同
(1)劉秀娟:“我聽說清涼寺中秋廟會特別大,算卦先生也多得很,我想去叫人家給我算上一卦,俗話說‘天不轉(zhuǎn)地轉(zhuǎn),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興許過幾年時來運轉(zhuǎn),我和芹芹也許能過上好日子?!保ㄙZ紹云等《山鄉(xiāng)情話》一章)
(2)她嘆息著說:“長松,咱不能說這個話。關(guān)天關(guān)地一個人來在世上,就得剛強的活下去!天不轉(zhuǎn)地轉(zhuǎn),山不轉(zhuǎn)路轉(zhuǎn),光景總有轉(zhuǎn)變的時候。”(李準《黃河東流去》一五章一)
(3)“山不轉(zhuǎn)路轉(zhuǎn),河不轉(zhuǎn)水流。”你不要只看到眼前譚家遭了大難,就來欺侮人!(任光椿《戊戌喋血記》一九章)
(4)其實,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水不轉(zhuǎn)路轉(zhuǎn),低頭不見抬頭見,又何苦與張釗、田芳為難呢?(顧汶光等《天國恨》一卷下四二章)
(5)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地不轉(zhuǎn)人轉(zhuǎn)。后會有期。(陳文明《夢籠紫竹林》二)
(6)“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人不轉(zhuǎn)腿轉(zhuǎn)。”客人和船家這頭不見那頭見。(張德義《董小婉傳奇》一三章)
(7)古話說得好:“山不轉(zhuǎn)路轉(zhuǎn),石頭不轉(zhuǎn)磨轉(zhuǎn)?!蔽疫@人你是曉得的,狠起來可不認人。(映泉《人約黃昏后》五章一)
以上7例中:“天不轉(zhuǎn)地轉(zhuǎn),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天不轉(zhuǎn)地轉(zhuǎn),山不轉(zhuǎn)路轉(zhuǎn)”“山不轉(zhuǎn)路轉(zhuǎn),河不轉(zhuǎn)水流”“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水不轉(zhuǎn)路轉(zhuǎn)”“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地不轉(zhuǎn)人轉(zhuǎn)”“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人不轉(zhuǎn)腿轉(zhuǎn)”“山不轉(zhuǎn)路轉(zhuǎn),石頭不轉(zhuǎn)磨轉(zhuǎn)”,從中可以看出,無論它們的字序怎么變化,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都是表明一個意思:比喻情況總是發(fā)展變化的,機會總會有的。這是因為天、地、山、水、人、腿、石頭、磨,都是比喻詞,核心語素是“轉(zhuǎn)”。這就給我們以啟示:辨析字序不同的諺語是否同義,主要看核心語素。只要核心語素一致,它所傳達的信息就是一致的,其他修飾語素都是起輔助作用,可以自由替換,形成同一語義場。
(三)語氣不同
(1)你也太操心了!難道大爺比咱們還不會用人?偏你又怕他不在行了。誰都是在行的?孩子們這么大了,“沒吃過豬肉,也看見過豬跑”。(《紅樓夢》一六回)
(2)本來我已有話在先,可老爺子硬是不讓動,說動料就得憑蓋了戳子的出庫單,不然他沒法交待??赡欠N單子能出嗎?出了往哪兒下賬?都是日后找機會再說嘛。可咋跟老爺子說,他只梗著脖子犟,還說他沒吃過肥豬肉,也看過肥豬走。(孫春平《嘆息醫(yī)巫閭》)
(3)我剛說了一句我不會寫,便遭到了他很有風趣的駁斥:“嚯呀,沒吃過豬肉,總見過豬跑,你總是干這一行的哇!”(西戎《在住招待所的日子里》)
(4)“娘!是你把田里的苗拔了嗎?”他怒氣沖沖地問?!笆茄?!那是誰種的?沒吃過肉,也沒看見豬跑?那像是種田人干的生活嗎?密得插不下腳板,會長稻子嗎?”(楚良《天地皇皇》第十三章)
(5)“讓我來試試,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李高成拿過酒瓶子,顯出很內(nèi)行的樣子開了起來。(張平《抉擇》十七)
(6)一見面,薛白就說:“你們還怪和、和睦哩!過日子似的。”我說:“鍘馬草這個活挺好玩兒,我特別喜歡鍘馬草?!薄澳闶窍矚g這種氣氛吧?男女青年一起嘻嘻哈哈、動手動腳?!薄罢l動手動腳來著?”她笑笑:“我尋思的,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走?”(劉玉堂《東北故事》七)
(7)“歌簍子”說:“看你婆婆媽媽的,什么‘五花’、‘六花’?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肘?沒見過綁人還沒見過綁豬?反正綁住他的四個爪,別讓他跑了唄!”(魏樹?!兑拭缮胶谩范栒露?/p>
(8)寫完了,夏天智說:“書前邊是不是還得有個序什么的?”夏風說:“爹還知道序呀?”夏天智說:“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走路呀?!你的書本本有序的,我也得有個序,你來寫吧?!保ㄙZ平凹《秦腔》)
以上8例中的加點諺語首字都一樣,區(qū)別主要在于語氣不同。前3例“沒吃過豬肉,也看見過豬跑”“沒吃過肥豬肉,也看過肥豬走”“沒吃過豬肉,總見過豬跑”是肯定的語氣;后5例中“沒吃過肉,也沒看見豬跑”“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走”“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肘”“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走路”等,雖然都是反問語氣,但它們與前3例的字面義大同小異,不難理解;深層義都是指對某事雖然沒有直接經(jīng)驗,但也有間接經(jīng)驗,并非全然不懂。它們在辭書編纂中無疑是同義諺語,只是在立目時應該把反問句改為肯定句,即把其中的“也沒”“還沒”改為“也”字。
(四)句式不同
同義諺語的句式變化多端,選常見的句式,試舉三種:
1.單句和復句
(1)為人莫作千年計,三十河東四十西。秋蟲春鳥,共暢天機,何必浪生悲喜!(《增廣賢文》)
(2)孩子,“十年河東轉(zhuǎn)河西”,咱窮苦人興許真能盼到出頭的日子!(李長華《花轎傳奇》一章)
(3)老人沉默了一會,又忽然抬起頭用激動的聲音說道:“這一晃,二十年過去了!俗話說,二十年河東轉(zhuǎn)河西。萬頭領(lǐng)的話今天果然應著了!”(陳立德《前驅(qū)》二六)
(4)楊大個子卻坐在灶后一張桌子上,大聲叫道:“老五,不要生氣。這世界三年河東,三年河西,就知道你我沒有一天發(fā)財嗎?”(張恨水《丹鳳街》一〇章)
(5)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運河那白沙綠水的河床,年年雨季打滾兒;這邊坍陷一個村落,那邊就閃出一塊河灘。(劉紹棠《瓜棚柳巷》八)
(6)大先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氣勢,我是親眼看見的。而今彭府上、方府上,卻一年盛似一年。(《儒林外史》四六回)
(7)話莫說絕噢。十年河東轉(zhuǎn)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人家巴根草今生今世難上臺盤,還有兒子呢!(陳源斌《美的饑餓·巴根草》)
以上7例中的諺語,字面義都是指河流會不斷改變河道,某個地方原來在河的東岸,若干年后卻到了河的西岸;除例(5)只體現(xiàn)字面義外,其他6例的深層義都是比喻世事盛衰無常,人的命運往往會發(fā)生周期性的變化。它們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句式不同。前3例“三十河東四十西”“十年河東轉(zhuǎn)河西”“二十年河東轉(zhuǎn)河西”是單句;后4例中“三年河東,三年河西”“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是復句,但它們的意思大致都是一樣的。末句“十年河東轉(zhuǎn)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的意思有所延伸,強調(diào)不要嘲笑窮人。類似這樣反映共同意義最多的條目,可以作為主條,以便能夠囊括、包容副條。當然,也可以根據(jù)不同辭書的《凡例》要求另出條目。
2.正作和倒作
(1)帝令主坐屏風后,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后漢書·宋弘傳》)
(2)玉奴唾其面,罵道:“薄幸賊!你不記宋弘有言‘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敵跄憧帐仲樔胛衢T,虧得我家資財,讀書延譽,以致成名,僥幸今日。奴家亦望夫榮妻貴,何期你忘恩負本,就不念結(jié)發(fā)之情,恩將仇報,將奴推墮江心。”(《喻世明言》卷二七)
(3)(光武)自出語弘道:“俗語有言:‘貴易交,富易妻’,這也是常有的人情,卿可知此否?”弘正色道:“臣聞‘貧賤交,不可忘;糟糠妻,不下堂?!保ú號|藩《后漢史演義》一一回)
(4)〔普云〕陛下,臣妻與臣乃糟糠之妻也?!舱┏城涞朗窃憧菲薏幌绿茫揄毾胴氋v交不可忘。(元·羅貫中《風云會》三折)
(5)自古道:“糟糠妻,不下堂;貧賤交,不可忘。”晚生方才言過,家中已有荊妻,豈因慕相府之富貴,而棄卻布衣之貧賤?此段姻緣,萬難從命。(《二度梅全傳》三四回)
以上5例中,(4)“糟糠妻不下堂,貧賤交不可忘”、(5)“糟糠妻,不下堂;貧賤交,不可忘”是(1)(2)(3)中加點諺語的倒作句,盡管句式前后變了位置,但都是說貧賤時結(jié)交的朋友不可忘記,貧窮時共患難的妻子不可遺棄。泛指人獲得成功后,不可忘本。這類諺語很多,結(jié)構(gòu)互換但不改變原義,無疑是同義諺語。我們在辭書編排時,例(4)(5)可以副條形式出現(xiàn),標以“倒作”。
3.前句是比興手法
(1)寇四爺飛起流星錘,分開眾人,然后提起了一根鐵桿梨花槍,照例說了幾句“鼓不打不響,話不說不明,人過要留名,雁過要留聲”的話。(《情變》二回)
(2)“是??!”牛剛也說,“木不鉆不透,話不說不明,有什么事我看還是說出來的好。”(孔厥《新兒女英雄續(xù)傳》一三章)
(3)“慢點!”張大海將他喝住,“水不澄不清,話不說不明。把事情弄清之后再叫他走!”(許特生《邊塞風嘯》一章)
(4)縣委書記的話他怎么也忘不掉:“老婆從你身上學了什么呢?”咳!燈不撥不亮,話不說不明,他就嘆口氣說:“五六個孩子啦,還是小人樣兒,叫人笑話不!”(李滿天《水向東流》一六章)
以上4例中的加點諺語,用的是類似詩歌里的“比興”手法: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前句說“鼓不打不響”,“木不鉆不透”,“水不澄不清”,“燈不撥不亮”,是為了修飾和強化下句的“話不說不明”。即使去掉上句,也不影響整體語義,因為表義的重點在下句,是指不把話說清楚,別人就不會明白怎么回事;只有把話說明白,才能解除疑慮。由此可見,有些復句諺語如果只是加了一部分比喻,也可以歸作同義諺語。釋義時只需在主條之后點出喻體的特征,讀者自會心領(lǐng)神會。
(五)時代色彩不同
(1)今人曰:“天亂矣,難以為善?!贝瞬蝗灰?。夫“饑者易食,寒者易衣”,此亂而后易為德也?!妒印ど衩鳌?/p>
(2)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孟子·公孫丑上》)
(3)又道是:“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贝蠓踩嗽陴嚳手?,覺得東西好吃。況又在興趣頭上,就是肴饌粗些,雞肉肥些,酒味薄些,一總不論,只算做第一次嘉肴美酒了。(《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
(4)“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豈但政為然哉?處無教之時,民苦于無所系屬,不問何一人,立一誕謬之教,亦足使民歸命,不尤可悲乎?。ㄗT嗣同《歐陽中鵠》一)
(5)語云: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此事實不難收效。一旦新政有成,民心感附,我東林何止本位得固,更能取信于新君,則奸邪縱欲危傾于我,又談何容易?。▌⑺箠^《白門柳》二部四章)
(6)看來關(guān)于李自成行事仁義,饑民到處響應的話,確有其事,不過都不免傳言過甚。這好比饑者易為食,寒者易為衣。(姚雪垠《李自成》二卷四○章)
(7)很久不出門的人是會比天天旅途跋涉的人更喜歡坐火車??收咭诪轱?,饑者易為食嘛,什么事不是這樣?(吳伯蕭《火車,前進!》)
以上7例中的諺語,最早的源頭是“饑者易食,寒者易衣”,出自《尸子》,相傳是戰(zhàn)國時晉國人尸佼撰寫的?!笆场弊xsì,是指拿食物給人吃。字面義是說:饑餓的人,不論給什么吃的,都會滿意;寒冷的人,不論給什么衣服,都不會嫌棄。從例句中可以看出,此諺最初是針對“天下這么亂,做好事很難”的說法,認為社會大亂之后,更需要也更容易推行德政。隨著時代、社會、知識、認識的發(fā)展,此諺的說法有了少許變化,引伸義也變?yōu)椋褐溉说哪撤N需要十分急迫時,很容易滿足。我們對這類同義諺語,在注釋時要注意追本溯源,幫助讀者了解諺語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認識諺語的發(fā)展變化,更好地領(lǐng)會諺語的內(nèi)容涵義,明白諺語的實用價值。如此,才能歷史地、立體地、恰當?shù)匕盐蘸瓦\用好同義諺語。
(六)語體風格不同
(1)諺曰:“人懼名,豕懼壯。”爾其戒哉?。ㄇ濉し桨栋舷染舆z詩》)
(2)咱們一日難似一日,外面還是這么講究。俗語兒說的,“人怕出名豬怕壯”,況且又是個空名兒,終究還不知怎么樣呢。(《紅樓夢》八三回)
(3)“人怕出名豬怕肥?!睂W校里多少教授,就他一個人在外面出足了風頭,學生捧得他好像蘇格拉底轉(zhuǎn)世似的,行嗎?背后不滿他的人太多了?。◤埾祰额I(lǐng)導者》三)
(4)那聲名竟是一日大似一日。從來說:“豬怕肥壯,人怕名大。”安得海這樣一來,便慢慢的傳到了穆宗耳內(nèi)。(許慕羲《清宮歷史演義》八八回)
以上4例中的諺語,字面義都是:人怕出了名招惹麻煩,就像豬長肥了就要被宰殺一樣。它們的表義重點在“人怕出名”:指人一旦名聲大了,如果不警惕,反而會招禍?!柏i怕壯”是比喻,起輔助作用。這組同義諺語的區(qū)別在于語體風格,“人懼名,豕懼壯”是文言色彩,“懼”是“怕”的意思,“豕”指“豬”;“人怕出名豬怕壯”“人怕出名豬怕肥”“豬怕肥壯,人怕名大”,則口語色彩較濃,比較通俗明白。我們在編纂辭書時,可選常用易懂、使用頻率較大的“人怕出名豬怕壯”作主條,把“人懼名,豕懼壯”的書證作為語出,或在“提示”或“知識窗”中加以說明,為讀者比較、參考同義諺語提供便利。
同義諺語與反義諺語如同黑白兩種顏色,截然分明,容易辨別。同義諺語與近義諺語則如同黑藍兩種顏色,稍一疏忽,就容易混淆,所謂“大同好辨,小異難分”。作為辭書編纂者必須明白:同義和近義是不同的。同義諺語主要是意義相同,近義諺語主要是意義相近?!跋嗤焙汀跋嘟彪m是一字之差,畢竟是不同的。只有把同義諺語和近義諺語區(qū)別開來,才能科學地確定同義諺語的性質(zhì)、范圍和作用。辨析的重點是“辨異”,我們不妨來個同中找“異”,“異”中探幽。
(一)核心語素不同
(1)從來是“創(chuàng)業(yè)猶如針挑土,敗家好比水推沙”,如不迫使子弟走一條自強不息的道路,“崽花爺錢不心疼”,“身在福中不知?!?,到頭來不但毀了父輩的業(yè)績,也葬送了子弟的一生,良可慨嘆?。ㄍ鯓渖健秳窬熳x教子諺》)
(2)儉為天下治家寶,勤是人間創(chuàng)業(yè)方哪!俗話說,一勤生百巧,一懶生百?。还?jié)約猶如針挑土,浪費猶如水推沙呵!這些話的道理深沉得很呀?。垊佘帯舵袭敗罚?/p>
(3)正像俗話講的:賺錢好比針挑土,用錢猶如水推沙呀。比如這進門就得劃洋火,晚上還得點洋燈,真是見一點光亮都得要錢。(李曉明等《風掃殘云》八回)于俺。常言道:“無糧不聚兵。”他必然班師而回。(明·無名氏《陳倉路》四折)
(2)為今之計,只有一著,須向這邊太守講了,教他出張禁止屠沽的告示。這叫三日無糧不聚兵,這伙人沒了酒吃,自然散去。(《斬鬼傳》九回)
(3)老老小小一大家子,你叫咱們怎么過呀!有道是:一朝無糧不駐兵。有的沒的,好的孬的,張開眼睛七件事,揭開鍋蓋就得有米下鍋,這你都不想想么?(白危《墾荒風》一部二)
以上3例諺語中,前句都出現(xiàn)了“針挑土”,后句都出現(xiàn)了“水推沙”,但是,它們不是同義諺語,編排時不能“一鍋煮”。因為核心語素不同,“創(chuàng)業(yè)猶如針挑土,敗家好比水推沙”談的是創(chuàng)業(yè)與敗家的問題,“節(jié)約猶如針挑土,浪費猶如水推沙”談的是節(jié)約和浪費的問題,“賺錢好比針挑土,用錢猶如水推沙”談的是賺錢與用錢的問題,所以,應該分為3條,另行注釋。
(二)句式有了擴展
(1)〔諸葛云〕主公,今曹操被張恕將此糧草獻
(4)這兩個字是最重要的。剩下來的六個字,有些也是馬虎過得去的,比如種子,一三零二七,暹黑七,都是良種。過不去的是肥字和密字?;锾├项^插嘴道:“肥字也是挺要緊的,無糧不聚兵,無肥不長穗。”(陳殘云《香飄四季》一〇章)
以上前3例中,“無糧不聚兵”“三日無糧不聚兵”“一朝無糧不駐兵”都是同義諺語,第4例中的“無糧不聚兵,無肥不長穗”,由單句變成復句,而且書證的意思是偏指后句,強調(diào)肥料的重要性,因此,它只能算作近義諺語。類似這樣句式有了擴展、意思有了明顯變化的諺語,都應該另外出條目,另行釋義。
(三)取材大不相同
(1)張俊臣原來沉默地吸著煙,這時也露出笑容,跟著說:“對!對!對!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是這樣!就是這樣!”(雪克《戰(zhàn)斗的青春》四章)
(2)貴國有句俚語說:“舍不得牛犢,套不住老虎?!蔽覀円懦觥芭佟保覀円欢ㄒ鬃 袄匣ⅰ保。健稇?zhàn)爭奇觀》七章)
(3)袁太太道:“我家鄉(xiāng)有一句話,舍不得牛皮,熬不出膏藥。我們拿出牛皮來熬膏藥吧?!保◤埡匏栋蜕揭褂辍废露鹫拢?/p>
(4)東西嘛,隨小姐的心意挑。我看,跟上五輛大車去吧,“舍不得米,捉不來雞”?。ê卧馈度娺^后》六三)
(5)“舍不得香餌,就釣不來金蟾”呀!“老虎跳”不回來領(lǐng)青打頭兒,咱今年大麥兩秋沒人掛得了帥印,眼睜睜看著丟金撒銀呀?。▌⒔B棠《豆棚瓜架雨如絲》一三)
(6)風險自然會有,誠如俗話所說:“舍不得金彈子,打不下鳳凰來。”事事都要有了十成把握才去做,必將一事無成。(顧汶光等《天國恨》一卷上五章)
以上6例中的加點諺語,乍一看都是強調(diào)有“舍”才能有“得”,似乎是同義諺語,但其中的取材分別是“孩子”與“狼”、“牛犢”與“老虎”、“牛皮”與“膏藥”、“米”與“雞”、“香餌”與“金蟾”、“金彈子”與“鳳凰”。類似的變體很多,如果不仔細斟酌,辭書就會成了大雜燴,給人以凌亂無序的感覺。實際上,取材不同的諺語,字面義不同,深層義也會有微妙的差異。比如上面6例中的諺語,有的是比喻不敢冒險,就難以成功;有的是比喻有了小的損失,才能換取大的收益;有的是比喻不付出較大的代價,就實現(xiàn)不了更大的目標,等等。因此,取材大不同的諺語,即使意思接近,也應該另外出條,另行釋義。
(四)書證表義側(cè)重點不同
(1)這真是浮萍大海,果有相逢。夫人你意下如何?(《快心編》三一回)
(2)彼此睜眼一認,雖然隔了六年,面貌依然,正是昔年還銀義士。正是: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醒世恒言》卷一八)
(3)〔生〕江畔扁舟喜見容,〔外〕卻憐分手太匆匆?!埠稀硟扇~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明·張伯起《女丈夫》二折)
(4)常言:“大海浮萍,也有相逢之日。”或者天可憐,有近處人家拾得,撫養(yǎng)在彼,母子相會,對他說出根由,教他做個報仇之人,卻不了卻心愿。(《警世通言》卷一四)
(5)〔小生〕難得員外在此,再少住幾日。〔生〕要去了,明年三月,再來看你,請了。雞黍相留意頗濃,一番情話又成空。兩處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明·沈受先《三元記》一三出)
(6)俗語又說:“浮萍尚有相逢日,人豈全無見面時?!碧然蛉蘸笤蹅冇鲆娏耍菚r我又怎么報你的德行。(《紅樓夢》七二回)
(7)利己損人終有害,察言觀色永無虞。水萍尚有相逢日,豈料人無再會時。(《鼓掌絕塵》二七回)
以上7例中都出現(xiàn)了“浮萍”,浮萍是浮生在水面的一種草本植物,也叫紫萍或水萍。這組諺語的字面義是說:浮萍在茫茫大海上漂浮,也有相逢的日子。比喻人分離之后,興許會有再相見的時候。但是,從7例中的書證來看,(1)(2)的引申義是指聚散不定的人能偶然相遇,非常幸運。(3)(4)(5)的引申義是勸慰人不要過于為離散傷心。(6)(7)是設問的語氣,指做事應該留后路。因此,以上7例不能籠統(tǒng)地歸到一起,應該分別出條,另行釋義。這類例句也提醒我們:辨析同義和近義,不能光看語目,也不能單憑語感,而要依據(jù)客觀材料,即服從于書證,用語言事實來印證。
(五)語義部分交叉
(1)〔外〕使臣走馬到家門,教老夫急離龍鳳闕,緝探虎狼軍?!驳车?,朝中多少文和武,緣何獨選家尊?〔末〕惟行君命豈私身?正是:家貧顯孝子,國難見忠臣。(明·施惠《幽閨記》一出)
(2)你們這些人的心,我卻知道不是那樹倒猢猻散的樣子,我如今病著不能全好,你們依是照舊待我,士窮見節(jié)義,世亂見忠臣,這才見你們的真心。(《風月鑒》一五回)
(3)從來國家有成有敗,有興有亡,此是一定之理,全要忠臣義士竭力扶持。古語道:“歲寒知松柏,國亂顯忠臣?!保ā段骱肪矶?/p>
(4)〔末上〕不得勤王旅,空余報國心。張憲稟事?!采撤蛉撕夯乇?。〔老旦〕疾風知勁草,〔旦〕國亂見忠臣。(明·李梅實《精忠旗》二折)
(5)“疾風知勁草,亂世識英雄!”平型關(guān)總鎮(zhèn)郭子春是也。聞聽陽方口失陷,原平危急,帶兵巡視各地,嚴防奸人蠢動。(田漢《新雁門關(guān)》五場)
(6)“真是疾風知勁草,患難識人心呀!”谷旸慨嘆地說。(劉紹棠《含羞草》三)
以上6例中(1)(2)(3)(4)的加點諺語中,后句“國難見忠臣”“世亂見忠臣”“國亂顯忠臣”“國亂見忠臣”是同義,但前句分別是“家貧顯孝子”“士窮見節(jié)義”“歲寒知松柏”“疾風知勁草”,意思就明顯地變了;(4)(5)(6)的加點諺語中,前句“疾風知勁草”是同義,后句分別是“國亂見忠臣”“亂世識英雄”“患難識人心”,意思也明顯地變了。它們是近義,但不是同義,應該分別出條,另行釋義。類似的語義交叉現(xiàn)象還有很多,有時呈現(xiàn)羅網(wǎng)狀,相互糾纏在一起。我們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望文生義,需要細辨深探,梳理歸納,以簡馭繁,力求幫助讀者正確掌握同一語義場的個體意義和實際用法,以便準確、鮮明、細致地表達思想認識。
同義諺語和近義諺語往往跨類重復,相互滲透,錯綜復雜。面對浩如煙海的語匯資料,能否群分類聚、取精用宏,是衡量語匯研究者、辭書編纂者的基本功之一。分析諺語的同義、近義現(xiàn)象,摸清它們的規(guī)律和特點,有利于展現(xiàn)諺語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反映諺語形式的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為讀者提供可多方選擇利用的語匯大餐,讓他們體會到諺海泛舟的快樂,增強駕馭語言的能力。也只有把諺語的同義、近義問題解決好,才能在辭書編纂中科學、精確地選條、立目、釋義和編排,不斷提高辭書編輯和出版的質(zhì)量。
本文對同義諺語與近義諺語的劃分只能是相對的、有限的,不可能包羅無遺。如果能有專門研究同義諺語與近義諺語的《同義諺語詞典》面世,那必將進一步展示諺語多彩的陣容,拓展諺語辨析的廣度,增加諺語辨析的深度,對人們認識和使用同義諺語與近義諺語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1]劉中富.漢語同義成語和異形成語的區(qū)別與釋義問題[J].辭書研究,2012(6):22-30.
[2]梅家駒.同義詞詞林[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
[3]張志毅.簡明同義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4]陳炳昭.近義詞應用詞典[Z].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5]劉大為.同義詞與近義詞的詞義聚合機制及語用特點[J].皖西學院學報,2003(4):98-99.
[6]劉叔新.論同義詞詞典的編纂原則[J].辭書研究,1982(1):55-65.
[7]姚鵬慈.近義成語辨析三說[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3):46-50.
[8]周玉琨.試談同義詞的系統(tǒng)性問題[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1):82-83.
[9]黃金貴.論同義詞之“同”[J].浙江大學學報,2000(4):81-86.
[10]周薦.同義詞語聚合應否語法屬性一致[J].河北師院學報,1996(1):123-129.
Discussion on Synonym and Homoionym of Proverbs in Dictionary Compilation
WANG Hai-jing
(1.Language Institute,Social Science Academy of Shanxi Province;2.College of Liberal Arts,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To strictly define synonym proverb or homoionym proverb is a key step on the proverb research.It ha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ough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verbs,such as different first words,words order, sentence structure and age difference,they have the same etymology and their literal meaning or deep meaning is basically the same.They belong to synonym proverbs.However,some other proverbs have only different individual core morpheme or slightly different materials.The sentences are expanded,or the documentary evidence meaning has different emphasis.But their original meaning,figurative meaning and extended meaning have subtle shifts.They should be regarded as homoionym proverbs.
proverb;synonym;homoionym
H13
A
1673-1808(2014)01-0091-07
(編輯 楊樂中)
2013-11-24
王海靜(1979-),女,山西運城人,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語言所,副研究員,山西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方向:漢語語匯學和計算語言學。